行炉

更新时间:2022-07-06 08:13

行炉,汉语词汇,拼音是xíng lú,解释是可以移动的小火炉。

解释

可以移动的小火炉。

宋代北方流行高足折沿炉,形如高足杯,为开敞式,宽弧沿(或宽平沿)、筒腹、高喇叭状圈足(如配图)。此式香炉可上溯至唐代,初为礼佛所用,后逐渐成为日常香器。南宋时期,金所使用的折沿炉在造型上沿袭北宋形制,但在细节处加入了其自身的审美意识,特色鲜明。

在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宋代名画《藩王礼佛图》中,我们能够看到经行的场景。画卷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像的故事。其中有一人手捧一只圆形宽平口沿的器物,而这件器物正是用以行香的道具。追溯画中这件行香道具,在磁州窑的出土物中找到了一模一样的对应物,而这种器物便称之为“行炉”。

宋代磁州窑的行炉,基本造型上部为圆形宽平口沿,中为圆形直腹,下位喇叭状长足,体态修长。它是为礼佛时焚香而专门烧制的,属于香炉、瓷器中路份高的一类。这种香炉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方便的随时手执行走使用,因而得名。

行炉是从佛事香炉中逐步演化而来的。它起源于一种被称为“鹊尾炉”的器物。《法苑珠林》中有记载,“香炉有柄者曰鹊尾炉”。鹊尾炉的造型来自西亚,后由印度传入中亚。在中国境内,最早的鹊尾炉可见于甘肃永靖县炳灵寺69窟西秦壁画中,南北朝的造像中常见这种器物,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礼佛供养人也多执此器。到宋辽金时期一直沿用此名,北宋苏轼还有“夹道青烟鹊尾炉”的诗句。现存出土及传世的鹊尾炉较少,多数为铜架或银架,如河南洛阳龙门唐代神会塔基所出鎏金铜鹊尾炉、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唐代铜鹊尾炉、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银鹊尾炉等,廊坊固安出土的有一例则通体用纯金制成。另:日本“鹊尾炉”存世较多。

出处

郭沫若 《孔雀胆》第二幕:“桌前桌右及左后隅各置鼓形矫圆凳一,柏树后有行炉、水壶之类,炉甚小,所谓‘红泥小火炉’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