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箬竹

更新时间:2023-02-09 12:51

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类。地下茎复轴型;竿的节间呈圆筒形。竿箨宿存性;箨鞘较长于或短于节间,有毛或无毛;箨耳存在或缺如;箨舌一般低矮,稀可高至3毫米左右;竿每节仅生1枝,其直径通常与主竿相若,有时竿上部的分枝则每:节可多至2—3枝。叶鞘宿存;叶片通常大型,具有多条次脉及小横脉,干后平展或波状曲皱,稀可在背面中脉之两侧皆有

形态特征

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类。地下茎复轴型;竿的节间呈圆筒形。竿箨宿存性;箨鞘较长于或短于节间,有毛或无毛;箨耳存在或缺如;箨舌一般低矮,稀可高至3毫米左右;竿每节仅生1枝,其直径通常与主竿相若,有时竿上部的分枝则每:节可多至2—3枝。叶鞘宿存;叶片通常大型,具有多条次脉及小横脉,干后平展或波状曲皱,稀可在背面中脉之两侧皆有…行毛茸。花序呈总状或圆锥状,着生于叶枝下方各节的小枝顶端.花序分枝紧密或疏松而展开;小穗含数朵乃至多朵小花,疏松排列于小穗轴上;颖2(3),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或呈尾状;外稃几为革质,呈长圆形或披针形,具数条纵脉,稀可还具小横脉,无毛或被微毛,基盘密生绒毛;内稃稍短于外稃,稀可等长,通常先端具二齿或为一凹头,背部具2脊,脊或脊间两秆之上端生有稀疏微毛;鳞被3;雄蕊3,花丝互相分离;子房无毛,花柱2枚。

箬叶竹(原变种)

竿直立,高0.84-1米,基部直径3.5-8毫米;节间长(8)10-55厘米,暗绿色有白毛,节下方有一圈淡棕带红色并贴竿而生的毛环,竿壁厚1.5-2毫米;竿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高;竿每节分1枝,惟上部则有时为1-3枝,枝上举。箨鞘厚革质,绿色带紫,内缘贴竿,外缘松弛,基部具宿存木栓状隆起环,或具一圈棕色长硬毛,背部被褐色伏贴的疣基刺毛或无刺毛,有时有白色微毛;箨耳大,镰形,长3-55毫米,宽1-6毫米,绿色带紫,干时棕色,有放射状伸展的淡棕色长繸毛,其长约1厘米;箨舌高0.5-1毫米,截形,边缘有长为0.3-3毫米的流苏状繸毛或无繸毛;箨片长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直立,绿色带紫,先端渐尖,基部收缩,近圆形。叶鞘坚硬,无毛或幼时背部贴生棕色小刺毛,外缘生纤毛;叶耳镰形,边缘有棕色放射状伸展的繸毛;叶舌截形,高1-1.5毫米,背部有微毛,边缘生粗硬繸毛;叶片大型,长10-35.5厘米,宽1.5-6.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无毛或有微毛,次脉5-12对,小横脉形成长方格形,叶缘粗糙。圆锥花序形细长,长8-15.5厘米,花序轴密生白毛毡毛;小穗长1.5-3.7厘米,淡绿色或成熟时为枯草色,含4-6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6.8-7.2毫米,呈扁棒状,有纵棱,密被白色绒毛,顶端截平;颖2,先端渐尖成芒状,第一颖长3-5毫米(包括芒尖长1毫米在内),3-5脉,第二颖长6-8毫米(包括芒尖长1.2毫米在内),7-9脉;外稃长圆形兼披针形,先端有芒状小尖头,第一外稃长10-14毫米(包括芒尖长2-2.5毫米及基盘长0.2-0.5毫米在内),11-13脉;第一内稃长7-10毫米;脊上生有纤毛;花药长约5毫米;柱头2,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花期5-7月,笋期4-5月。竿通直,可作毛笔杆或竹筷;叶片可制斗笠、船蓬等防雨用品的衬垫材料

14d. 衡山箬竹(变种)(植物分类学报)

var. hengshanensis H. R. Zhao et Y. L. Yang in Act. Phytotax. Sin. 23(6): 464. 1985.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箨耳为半截的镰形,叶片下表面的中脉一侧有1行毛茸。

产湖南衡山、平江等县。生于山坡,亦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湖南衡山白洋坪。

生长环境

衡山箬竹生长于山坡。

分布范围

衡山箬竹分布于湖南衡山、平江等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