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32
衣不解带(拼音:yī bù jiě dà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
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衣不解带”。
殷仲堪是晋代陈郡人,出身于官宦人家。殷仲堪自幼聪颖好学,对《道德经》一书倒背如流,他家中的人说,殷仲堪只要三天不读《道德经》,便会觉得口舌僵硬,不能自如。此事作为奇闻流传各地。
镇守京口的大将军谢玄十分器重殷仲堪,请他做官,被拒绝了。在给谢玄的信中,殷仲堪情真意切地诉说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骨肉离散之痛,希望统治者能将仁义遍布天下。只有“边界无贪小利,强弱不得相凌”,才能不愁“黄河之不济,函谷之不开”。谢玄阅后十分感动,越发敬重他,并采纳了他的谏言,殷仲堪终于答应担任晋陵太守的职务。
殷仲堪上任以后,严令整饬当地风气。因此,晋陵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并以礼义之乡著称。
过了一段时间,殷仲堪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一点点细微的声音都被他听成牛斗般的巨响,身体渐渐衰弱,以至于一病不起,四处求医无效。殷仲堪万分焦急,于是决定亲自攻习医学,日以继夜地研究其精髓。为治疗父亲的病,几年来他衣不解带,伺候父亲吃药,他常常一面拿着药一面流眼泪,就这样,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殷仲堪的孝名也因此传扬天下。殷仲堪的父亲死后,孝武帝召他为太子中庶子。
殷仲堪在父亲身患重病的时候,衣不解带尽心尽力地服侍,甚至自学医术为父治病,说明殷仲堪很孝顺。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首先从孝顺父母开始,孝顺父母一天不难,而正能够做到言语、行为和内心都孝顺父母,一辈子都是这样孝顺的人,才是值得人敬佩的。
“衣不解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含褒义,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仲堪父尝疾患经时,仲堪衣不解带数年。”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代宗纪》:“上元末年,两宫不豫,太子往来侍疾,躬尝药膳,衣不解带者久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日则同食,夜则同卧,如此三年,英台衣不解带,山伯屡次疑惑盘问,都被英台将言语支吾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看见父亲病重,他衣不解带,伏伺十余日,眼见得是不济事。”
衣不解带—衣不解结
“衣不解结”的意思是不解衣结,和衣而睡,形容过度操劳,非常辛苦,以致不能脱衣安睡。“衣不解带”和“衣不解结”在字面意义上略有不同,带指衣带,结也即衣服的纽结,古人的衣服没有现在使用的衣扣,而是用衣带和纽结来系衣服。而两个成语的实用意义几乎完全相同,可以互换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