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2 10:27
《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华夏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衣冠很早便成为华夏民族难以释怀的情结;“布帛可衣” 很早列为生民之本,《春秋左传》载,郑国民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我其与之”。
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
衣冠仪礼渐渐升华成为一个文明的象征——《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文化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而悠悠几千年的华夷大防,衣冠除了标识尊卑等级外,自然也见证了民族更易、文明起落。
明太祖朱元璋逐蒙古人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恢复唐宋制汉服衣冠——“壬子,诏衣冠如唐制”。满清入关,依然打了汉族衣冠的主意,剃发易服令屠刀砍断了汉人最后的坚守,华夏衣冠从此断绝三百年,直至三百年后汉服运动开展,华夏衣冠开始回归。
汉服的精巧在于它恰到好处的配饰。腰佩、蔽膝、绅绶、容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是最常用的配饰了,成佩玉、组佩于腰间,行走有动感之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那清脆的玉鸣轻轻回荡在清冷的未央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