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2 17:36
补子,简称为“补”,亦可称“胸背”或“官补”, 是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根据官位不同,纹样形式亦不同。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补服”的得名也源于这块补子。明代补子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清代有所缩小,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
据史料记载,官服补子的根源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旧唐书·舆服志》有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的记载:“延载元年(694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唐太和六年(832年)又规定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些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元代时期,一些服饰的前胸后背处织有方形的装饰图案,其在服饰史上被称之为“胸背”,这样的服饰在考古中有发现,方形纹饰多作花卉状,比如在山东邹县李裕庵墓中曾出土一件元代男夹袍,胸前背后织有一幅“喜上眉梢”图,元代至顺刻本的《事林广记》插图中也有着补子图案的官员形象。但还没有资料显示它们在当时与显示官阶相关。从文化及服饰具有的传承性来看,武则天时期的以袍纹与品级相连,以及蒙元时期的服饰胸背装饰,对于明代官服补子的产生毫无疑问是有一定影响的。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明朝朱元璋时期,吸收唐代绣袍的内容和形式,并将绣袍上的图案改为缀于袍服上的补子。为了加强巩固其政治地位,在服制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等级划分,尤其以官服的等级表现最为突出,从头到脚皆有所区别,特别是补子的图案内容,对于区别品官的文武、官阶等进行了符号化的概括。李氏朝鲜作为中国的属国,官服制度一如明朝,但胸背制度建立较明为晚,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正式采用。
到了清朝,改令易服,虽然强制推行满族服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汉族服饰的精华。虽仍承袭明朝服制的补子形式,但不再像明代将补子绣于常服之上,而是缀于补服之上,更加便于补服的制作更改。纹样也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明代的补子一般用刺绣和织造两种方法制成,织造方法又分两种:缂丝、织金或妆花。织金和妆花一般是将补子部分与地部同时织出。缂丝和刺绣一般是先缂或绣成补子形式,再缝缀于衣服上。
文官补子画面以蓝色为主要基底及填充颜色。补子内纹样,色彩比重偏向冷色调,鲜有暖色。
武官纹样暖色调占画面比例较大,冷暖比例适中,运用了大量红棕和黄。武官朝服颜色种类与明度随着官阶上升逐渐丰富、加深,团云、海波、祥纹多种颜色的交织和景色的增添。
根据《明会典》、《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xiè zhì)。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这些不同的与官阶相联系的禽兽图案,均绣在方形框架之内,置于团领衫的前胸和后背处。明代《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对此也有记载:“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并规定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
清代的补服是圆领对襟,因此前胸的补子为两片对成,即袍服门襟左右各半块,后背仍是一块。清代的补子尺寸略小一些,一般为30厘米左右。各品级官服上的装饰图案也有所区别,文官补子沿用了明朝旧制以禽鸟为纹样,分别是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授予纹仙鹤纹补子;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授予锦鸡纹补子;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授予孔雀纹补子;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授予云雁纹补子;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授予白鹇纹补子;六品承德郎、儒林郎,授予鹭鸶纹补子;七品文林郎、征仕郎,授予鸂鶒纹补子;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授予鹌鹑纹补子;九品登佐郎,授予练雀纹补子;没有品的授予黄鹂纹补子。武官是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
文官
文官多是娴静儒雅的,文官的官服将禽鸟作为补子的图案纹样,用来彰显文官的贤德。一品:仙鹤。高雅圣洁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二品:锦鸡,是吉祥的象征。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四品:云雁。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五品:白鹇。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六品:鹭鸶。白鹭是吉祥之鸟。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七品:鸳鸯。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也用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
武官
武官多是勇武剽悍的,因此武官的官服是以猛兽作为补子图案的,以此彰显武官的威仪。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狻猊是龙子之一,取其勇猛之意。三品:豹。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四品:虎。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五品:熊。体形大而且勇猛。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取其阳刚之意。六品: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七品、八品:犀牛。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九品:海马。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
明清时期的补子折射出的封建等级制度关系,是在“礼”的束缚下的规范化。在封建社会中,服饰是表达礼仪的重要形式,在服饰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在服饰中,越是近于朝廷,礼仪越严格。补子则是这种礼仪最为典型的呈现方式。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纹样更是象征身份的符号。补子的出现是几千年来服饰发展的凝练,是在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纹样本身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图案,当在人们心理作用外化出神灵崇拜、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后,具有了等级区别、文化内涵和世俗观念。具有了政治功能的纹样将一切的大小尊卑概括成符号化来表现,成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工具,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