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

更新时间:2024-04-09 20:21

补骨脂(Cullen corylifolium (Linnaeus) Medikus)是豆科补骨脂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5米。全株被白色柔毛和黑褐色腺点;茎直立;托叶线形,叶片近革质宽卵形;花萼钟状,萼齿披针形;花冠淡紫或白色,旗瓣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近等长;荚果卵圆形。补骨脂始载于《雷公炮炙论》。

植物学史

补骨脂始载于《雷公炮炙论》。

形态特征

补骨脂是豆科补骨脂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枝坚硬,疏被白色绒毛,有明显腺点。叶为单叶,有时有1片长约1-2厘米的侧生小叶;托叶镰形,有腺点,长7-8毫米;叶柄长2-4.5厘米,有腺点;小叶柄长2-3毫米,被白色绒毛;叶宽卵形,长4.5-9厘米,宽3-6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粗而不规则的锯齿,质地坚韧,两面有明显黑色腺点,被疏毛或近无毛。

花序腋生,数量多,有花10-30朵,组成密集的总状或小头状花序,总花梗长3-7厘米,被白色柔毛和腺点;苞片膜质,披针形,长3毫米,被绒毛和腺点;花梗长约1毫米;花萼长4-6毫米,被白色柔毛和腺点,萼齿披针形,下方一个较长,花冠黄色或蓝色,花瓣明显具瓣柄,旗瓣倒卵形,长5.5毫米;雄蕊10,上部分离。荚果卵圆形,长5毫米,具小尖头,成熟后黑色,表面具不规则网纹,不开裂,果皮与种子不易分离,有宿存花萼;种子扁平状。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常生于山坡、溪边和田边。补骨脂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涝,适宜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

分布范围

补骨脂原产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四川金沙江河谷。河北、山西、甘肃、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有栽培。印度、缅甸、斯里兰卡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高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选好地后,深翻土壤25-30厘米,结合耕翻,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圈肥2000千克,翻入土中,整平耢细后,做宽1.3米的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

种植时间:4月下旬,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0厘米、穴距20厘米挖穴。穴深7-10厘米,挖松底土,每穴施入适量腐熟厩肥,与底土拌匀作基肥,每穴散开播入7-9粒种子,播后盖1层厚2厘米的细土,然后浇水,再盖1薄层火土灰,播后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当苗高6-9厘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2-3株,并中耕除草,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稀薄人畜粪水1000千克。苗高30-40厘米时再进行中耕除草。苗高60厘米时,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稀薄人畜粪水2000千克,中耕除草后培土。始果期在株旁挖穴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人畜粪水10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遇涝排水,遇旱灌溉。

采收加工:秋天,当小穗上的种子有80%变为黑色时采收。一般7-10天采收1次。收获后,及时将果实摊开晒干、脱粒、除去杂质,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加5%盐水炒至干燥发出香气时,取出筛去灰屑即成商品。质量以身干、子粒饱满、色黑、有香气者为佳。

病虫防治

病害:根腐病,发病初期须根变褐腐烂,后扩展到主根腐烂。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病株。

虫害:⑴地老虎,咬断幼苗。防治方法:用90%的敌百虫晶体1200倍液淋穴。⑵蚜虫,群集在嫩茎、嫩叶上吸取汁液。防治方法: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补骨脂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药性论》及《本草经疏》等诸多医药典籍都有关于补骨脂的记载,它的种子入药,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补脾健胃等功能,还可以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在越南,常用其酒精浸出液治风湿病。

据《本草纲要》记载:补骨脂可“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其含有黄酮类、香豆素类、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着床、增强机体免疫、止血、抗癌等作用。补骨脂还曾是优质的药材贡品,据明朝《合州志》记载:“补骨脂有园,充药贡也”。

食用价值

补骨脂是药膳食疗佳品,其种子加工后也可食用。

经济价值

补骨脂的果实提取物可作为洗发乳、头油等化妆品的添加剂;其根还可制作杀虫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