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4 22:49
衮冕即衮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仪礼·觐礼》:“天子衮冕,负斧依。” 见“衮衣”、“冕”。根据《周礼》记载,衮冕为王之吉服。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
亲王上衣绘火、山、龙、华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共9章,九旒冕。
亲王以下就不能称为衮冕了,因为不绣龙,但明代都称为衮冕。
世子七章,八旒冕。郡王五章,七旒冕。朝鲜曾获赐五章衮衣。后建文赐朝鲜以郡王爵服亲王服,遂为定制。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蘣纩充耳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诸代,一直延续到明代,绵延两千多年。
唐朝天子服装服饰
在唐朝,“衮冕”在众多的唐朝天子服装服饰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大裘冕。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册封皇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帝也是穿衮冕的。
据《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一
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二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隋唐五代皇帝便服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一宋代皇帝服饰
宋代皇帝服饰——宋朝皇帝服饰,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此外,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从图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脚,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局(曲)脚。衫袍,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服之。此图为戴直脚幞头、穿衫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服饰 二
宋朝皇帝服饰,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此图为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明代皇帝冠饰冕冠
明朝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此图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图。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衮 拼音:gǔn (滚)
冕 拼音:miǎn (免)
纁 拼音:xūn (熏) ◎ 浅红色。【说文】浅绛也。
旒 拼音:liú (流)
缫 拼音:sāo (骚) ◎ 旒中贯穿玉珠的丝线。【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鎭圭,缫藉五采五就。【注】缫有五采文,所以荐玉。
黈 拼音:tǒu (头音上声) ◎ 【玉篇】黄色。【前汉·东方朔传】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注】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於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也。
纩 拼音:kuàng (旷) 【说文】絮也。或从光作絖。【玉篇】绵也。【书·禹贡】厥篚纤纩。【传】纩,细绵。
彝 拼音:yí (移) ◎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黼 拼音:fǔ (斧)
黻 拼音:fú (服)
膝 拼音:xī (西)
缥 拼音:piǎo (瞟) ◎ 【说文】帛靑白色也。【释名】缥犹漂。漂,浅靑色也。有碧缥,有天缥,有骨缥,各以其色所象言之也。【广韵】靑黄色也。
舄 拼音:xì (细)
綖 拼音:yán (延)
紞 拼音:dǎn (胆) ◎ 【说文】冕冠塞耳者。【左传·桓二年】衡紞紘綖。【注】紞,冠之垂者。【疏】紞者,县瑱之绳,垂于冠之两旁,若今之绦绳。
瑱 拼音:tiàn (天音去声) ◎ 【说文】以玉充耳也。【传】瑱,塞耳也。【传】充耳谓之瑱。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紘 拼音:hóng (红) ◎ 【说文】冠卷也。或从弘作紭。【礼·杂记 注】冠有筓者为紘,紘在缨处,两端上属,下不结。【左传·桓二年 注】紘,缨从下而上者。【疏】紘缨皆以组为之,所以结冠于人首也。紘用一组,从下屈而上属之於两旁,结之於颔下,垂其馀也。
褾 拼音:biǎo (表) ◎ 袖口。
襈 拼音:zhuàn (撰) ◎ 衣襟侧边。【类篇】缘也。【释名】襈,撰也。靑绛为之缘也。
裾 拼音:jū (居) ◎ 衣服的大襟。
襞 拼音:bì (必) ◎ 衣服褶子。【前汉·司马相如传】襞积褰绉。【师古曰】襞积,卽今之帬褶。
綼 拼音:bēi (卑) ◎ 衣裳幅缘的装饰。【玉篇】裳在幅也。【仪礼·旣夕】縓綼緆。【注】饰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
裼 拼音:xī (西) ◎ 同緆。◎【玉篇】脱衣见体也。又裘单曰裼。【礼·玉藻 疏】裘上加裼衣,裼衣虽加,他服犹开,露裼衣见裼之美,以为敬也。
紃 拼音:xún (寻) ◎ 【急就篇注】紃,缘履之圆绦。一曰紃者,属五彩而为之,若今之剌绣鞾。【礼·内则】织紝组紃。【注】紃,绦也。【疏】组紃俱为绦。薄阔为组,似绳者为紃。又【杂记】紃以五采。【注】紃施诸缝中,若今时绦也。
珩 拼音:héng (横) ◎ 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释文】珩佩,上玉也。又通作衡。
瑀 拼音:yǔ (雨) ◎ 【说文 徐曰】按诗传:佩玉,琚瑀,以纳其闲。
琚 拼音:jū (居) ◎ 古人佩带的一种玉,系在珩和璜之间。
剡 拼音:yǎn (掩) ◎ 尖
瑑 拼音:zhuàn (赚) ◎ 玉器上雕刻的凸起的花纹
絇 拼音:qú (趋) ◎ 古时鞋上的装饰物。【周礼·天官·屦人注】舄屦有絇有繶有纯者,饰也。【仪礼·士冠礼】靑絇繶纯。【注】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
帷 拼音:wéi (围)
“ 衮冕”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礼服。而改朝换代,根据古代的礼制,必须行登基大典,着衮冕,以传国玺昭示天下。所以每逢乱世除了传国玉玺,衮冕就是另一个争夺的对象。
据《新唐书》记载:公元880年黄巢占领长安(1月16日)后,在太清宫斋浴,于含元殿即位,“求衮冕不得,绘弋绨为之;无金石乐,击大鼓数百,列长剑大刀为卫。”说明黄巢当时曾想尽办法寻找衮冕。有专家分析,黄巢军队挖掘乾陵,就是为了找衮冕。乾陵西侧的黄巢沟,传说是当年黄巢派40万大军挖掘乾陵留下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