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4 10:39
袁家声(1878-1962),别号子金,安徽寿县人。早年读书,曾考中秀才。1908年,考人安庆炮兵学校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学校以“谋为不轨”将其除名。1911年,回乡与张汇韬等密谋武装起义,因事泄而中止。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接受密令,筹划淮上起义。寿州光复后,任淮上革命军副总司令兼第一路军统领,先后光复凤台、怀远、蚌埠等地。1912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淮上支部长。所部被改编为第一军第四师第七旅,任旅长。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8年春,组织“淮上人民讨倪自治军”,与常恒芳等三十四人发出讨倪嗣冲通电。1924年,创立“淮上讨马自治军”,反对安徽督军马联甲。后率军走河南,赴湖北,先后任国民军第二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第三十三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秋,蒋介石委以国民政府中将参议,避居上海未到职。1930年春,冯玉祥委任其为第二十七军军长,未及正式参战,讨蒋军即告失败,返回家乡隐居。1933年春,转至安庆,心灰意冷,打坐念经,淡出政界。1952年,移居合肥。被聘任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担任省佛教学会会长。1960年在合肥病逝。
袁家声(1878-1960),别号子金,寿县人。11岁人乡垫馆,读书4年,因家境贫寒辍学。20岁时,父亲行医收人增加,遂又继续求学。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乡间设垫馆教书,曾考中秀才。因清廷腐败,外侮频至,常与同乡柏文蔚、张汇滔等谈论时事,阅读新书,并与李兰斋、常潘侯等创办芍西学堂两年多。光绪三十四年,因感知识不足,难敷报国之需,遂前往芜湖考入徽州师范学校,未久,投笔从戎,与常恒芳等结伴,到安庆考人安徽炮兵弁目学校。在炮兵弁目学校,袁家声创立了“慰心会”组织,以联络革命同志。同年,经吴旸谷介绍,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有人向督练公所总办宋芳宾告密,说袁家声与吴旸谷等“谋为不轨”,袁家声和吴旸谷等受到“即日驱逐出境,不准逗留”的处分。袁受逐后,回到寿县芍西避难。1909年(宣统元年),经常潘侯介绍到怀远县乐群学校任管理兼教员,宣统三年初返回芍西。
袁家声回乡后,接到上海同盟会总机关指示,要其到安庆做筹备工作,以响应广州起义。袁到安庆,设立皖北旅学生寄宿宿舍作为机关,开展活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袁又回到芍西,与张汇滔、张纶等密议,欲利用“信义会”为基础,乘四顶山庙会之机,组织武装起义,因事泄而中止。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淮上革命党人欣喜万分,袁家声接受密令,筹划淮上起义。他扮作商人,潜人寿县城,召集寿县、凤台的郑养源、张树之等同志开会,经密议,决定农历九月十五日在寿县举义。是时,清军步骑炮兵共计600余人,分驻城内外,戒备森严,起义布署是:以萧良璞、李家锐、李子久等率300人,扮作农民,陆续至农会,预备攻击州署;廖海栗、王绍久率200人,预备攻清军马营及游击署;张少山率100人,预备攻关帝庙巡防营;李鸿勋、杨延璞、韩广生率30人,分布城中,毁坏进军路线上的一切障碍物;袁家声、郭行健、孙传轩、张汇滔率农会机关,编为总预备队,拟于夜间开南城门,接应各路会攻队伍。15日夜10时许,王庆云、王体乾率乡团大队到达城外,城内预备队已将南城门打开,接应乡团大队攻人总兵署。总兵见大势已去,知不可敌,弃城逃走。总兵既走,城内各衔署军队尽皆投顺。寿州光复后,起义军接收文武各街门及军械装备,起义军装备得到补充,遂决定成立淮上革命军,王庆云被推为总司令,袁家声、张汇滔、张纶为副总司令,袁家声兼任第一路军统领。
淮上军经扩充改编后,分3路向皖北进军。袁家声率杨穗九、岳相如等沿淮而下,先后光复凤台、怀远,在怀远收降清军溃兵数百人,枪械俱全,声威大振,即将司令部设于怀远,以负责淮河下游的军事责任,并防守津浦铁路。十月十三日,袁家声率军向蚌埠进军,遭张勋之安武军顽强抵抗,是夜风高月黑,敌我枪炮互射,混战一夜。至天明,蚌埠守军伤亡惨重,守将张勋弃城潜逃,蚌埠遂被淮上军攻克。此役,准上军也遭受重大伤亡,营长廖璞纯,队官朱广凤、李允爵等百余人战死。十月二十五日,袁家声率部回师,助攻颖上。颖上位于凤台县西淮河北岸,城内约有守军1个大队,由张汇滔率淮上军2个步队、2个炮队攻打。颖上城虽小,但坚固。张汇滔指挥从下午4时战至入夜,城仍未攻克,且伤亡数人,退城外6里许安营。是时,袁家声率军赶到,张汇滔重整旗鼓,会同袁部,于夜12时再次攻城。两军相会、火力猛增,震天动地,淮上军由西门登云梯人城,直扑县衡。颖上县令出北门潜逃,守军1个大队,除战死外,俱降,颖上遂光复。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袁家声为同盟会淮上支部长,支部设怀远。袁部被改编为第一军第四师第七旅,袁任旅长。1月11日,孙中山下令北伐,柏文蔚率第一军由浦口沿津浦路向北攻击,袁家声率第七旅向张勋部包抄,打得张勋节节败退,由宿州退到徐州、袁家声也打到徐州。因南北议和,北伐军撤回,袁率第七旅回怀远驻防。12月,革命军进行整编,衰家声离开军队,到安庆担任国民党安徽省支部总务股股长,并被推选为皖民公会会长。在安庆,袁家声创办了《民极报》,后与《安徽船》报合并,改名《均报》,任总经理。
1913年夏,张汇滔由上海返回安徽,组军讨伐袁世凯,袁家声任前敌指挥兼第二支队支队长。讨袁世凯战争失败,袁家声流亡日本。1917年返回上海,与陈独秀、冷御秋、钮永建等组织“江皖同志会”。1918年春,回寿县、凤台一带,集数县武装,组织“淮上人民讨倪自治军”,与常恒芳等34人,发出讨倪嗣冲通电。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上台,袁家声随柏文蔚去北京,曾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袁家声在安庆参加废督裁兵运动,创办《新建设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袁家声至皖北创立“淮上讨马自治军”,任总司令,反对曹辊爪牙、安徽督军马联甲。后不为安徽第五旅所容,率军走河南,部队由河南督办胡景翼改编为国民军第二军第十五混成旅,袁任旅长。国民军第二军军事失利。1926年,为迎接北伐高潮,策应北伐军,袁家声率部,经河北、山西、河南,到达湖北罗田,部队奉命扩编为第三十三军第一师,袁家声任师长,参加了北伐战争的许多战役。1928年在山东滕县,蒋介石以“编遣”为名,将第三十三军遗撤,袁家声的第一师被缩编为新三旅。1929年春,新三旅移驻无锡,负责警戒沪宁路南京至苏州一段。同年秋,调往扬州,蒋介石派韩德勤接旅长职,委袁家声一个空头的“国民政府中将参议”,袁终未到职,避居上海。
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冯玉祥委任袁家声为第二十七军军长,未及正式参加作战,讨蒋军即告失败,袁家声逃至寿县家乡隐避两年。1933年春,转至安庆,心灰意冷,信奉佛教,打坐念经数年。廖磊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时,曾劝衰家声“出山”,被袁断然拒绝。1946年,有人游说袁家声参加“国大”代表竞选,被袁斥之为“发昏”。
袁家声返故里时两袖清风,生活全靠两个儿子和男父许道九接济,但不受人馈赠。他为人忠厚,主持公道,曾为淮上军死难家属抚恤事,至国民政府国防部要求拨款,并找到何应钦据理力争。
解放后,袁家声于1952年移居合肥。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对他的生活给予安排和照顾,后又介绍他担任省文史馆馆员,省佛教学会会长。袁对佛学颇有研究。袁家声热爱新中国,虽已年迈,却勤学不倦,渴求新知,表示愿与时俱进,常以在台湾和海外故旧为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1960年8月18日,袁家声因病在合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