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聪

更新时间:2024-04-30 13:39

袁小聪,1963年3月出生,欧洲科学院院士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主任,深圳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主任。

人物经历

1963年3月28日,袁小聪出生。

1985年,获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获天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9年9月,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9月—2002年12月,任南洋理工大学微电子系助理教授。

2003年1月—2008年6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微电子系副教授。

2008年6月—2013年5月,任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特聘教授、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副院长 。

2013年6月—2023年9月,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10月起,任深圳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主任。

2024年1月起,任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同年4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袁小聪主要从事光场调控基础研究、光学表面波传感与光声病理诊断研究、光场调控与光互连应用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光学自旋斯格明子的概念,把拓扑自由度首次引入到结构光场中,为开发高鲁棒性光学新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并通过研究其自旋轨道耦合性质发现了深亚波长尺度下的精细结构,为探索原子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机理、新现象以及皮米光子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微纳光场调控技术和器件解决了模式复用光互连的大容量、波分复用兼容性、稳定性传输的难题,形成了短距离光互连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以临床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光学表面波传感的无标记、高分辨光声病理显微成像方法,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术中病理诊断提供了快速、精准的革新技术手段。

截至2024年4月,袁小聪在《科学》《自然—光子学》《自然—物理学》《自然—通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

截至2024年4月,袁小聪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据2024年4月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网站数据,袁小聪在中国国外获得15项科研项目并担任负责人,包括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RF)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在中国国内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

据2024年4月之江实验室网站数据,袁小聪曾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指导的学生包括沈哲(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张聿全(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副教授)、张崇磊(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副教授)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袁小聪在光学涡旋光束在光学操纵、传感和成像,以及径向偏振光束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和显微成像领域做出了贡献。(contributions to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vortex beams for trapping, manipulation, sensing and imaging, including radially polarized beams for surface-plasmon-resonance-enabled sensing and microscopic imaging)(美国光学学会评)

袁小聪在微/纳米光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光学工程学会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