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0:08
《袍中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宫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前四句想象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他们的关怀;后两句描写缝制棉衣的场景;末两句顺势呼出“今生已过”的感慨。全诗平铺直叙,明白易懂,大胆热烈,真情毕露,表露了强烈的哀怨之情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求。
袍中诗
沙场征戍客1,寒苦若为眠2。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3?
蓄意多添线4,含情更著绵5。
今生已过也6,结取后生缘7。
1.沙场:战场。
2.若为:如何,怎么。
3.阿:词头,没有实义。
4.蓄意:有意。多添线:意思是缝得结实些,针脚密实些。
5.著:加,添。
6.已过也:一作”看已过”。
7.结取:一作“愿结”。后生:再生,来世。缘:姻缘。
征戍于沙场的战士们,冻得怎么能够安眠。
战袍我亲手缝制,可不知能落到谁的手里?
我有意要缝得结实,饱含温情,多添棉絮。
可今生已经度过了,希望来世能结为良缘。
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为了赏赐守边的军队,命令宫女做了大批棉衣。其中一位宫女在做棉衣的过程中,写了这首诗,放在棉衣中,向得到这首诗的士兵大胆表述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这首诗被得到棉衣的士兵发现。士兵报告主帅,主帅又上奏唐玄宗。唐玄宗拿上这首诗让宫女们传阅,有一位宫女自称写了这首诗,罪该万死。玄宗皇帝怜悯她,将宫女嫁给了得诗的士兵,并说:“朕为你们结今生缘。”
唐玄宗晚年穷兵黩武,多次发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他也许命令被禁深宫的宫女们做一些慰问战士的事情,以表皇恩浩荡,来鼓舞将士们的战斗士气,但他却没想到宫女们借缝战袍把自己真正的心曲诉之予征戍的战士们。
这首宫女之作,通过缝制战袍的过程描写和对战士脉脉情意的真实吐露,表现了她们对自身遭遇的幽怨,也表现了对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今生不成,追求来世,矢志不变。写得感情真挚,脉络细腻,感情流向历历在目。就韵律而言,除二三句失粘,已基本符合格律诗的要求。
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孙朝成《三千年选解三百首 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诗中的“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棉”二句诗,对仗工整且见深情,由此可推断宫女应有很深的诗歌素养。而宫女期盼的“后生缘”因唐玄宗的同情而变成“今生缘”,更让其喜出望外。唐代诗歌中蕴含的人性光辉由此可见一斑。
湖南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委员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宫女一般少年入宫,直到白头不得出宫。除个别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外,大部分终生过着孤寂的生活。开元宫女热切希望得到爱情,又显然不能如愿,才有“愿结后生缘”之说。至于后来她能意外地如愿,不过是幸运而已,是无法掩盖诗歌所揭示的黑暗现实的。
开元宫人,姓名及生卒年不详。开元为唐玄宗年号(713年-741年),开元宫人即唐玄宗宫人。
歌德与《袍中诗》
1827年,德国文学巨匠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在汤姆斯(PeterPerring Thoms)英译资料的基础上,模仿写作了四首“中国诗”,发表在《艺术与古代》杂志上。其中的一首,就是这首《袍中诗》。歌德根据英译版,在改译德文的同时,以韵律诗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饶有兴致地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介绍给德国读者:
为了征讨边境上的叛乱,你奋勇作战,夜晚降临,严寒袭人令你无法入眠。
这件战袍,我辛勤地缝制,尽管我不知道它会穿在谁的身上。
我加倍地敷上棉花,仔细地增添针线,为的是维护士兵的荣誉。
倘若我们不能彼此相见,但愿在天上能够结缘。
粗粗看来,歌德译作的句式和大意比较接近原作。细细品来,感到有点不太对劲。或者说:事,是这么回事;味,却不是那个味。开元宫人的原诗,在对边塞兵士充满同情的同时,希望通过自己亲手缝制的战袍结下一段缘分,今世不能遂愿,留待来生也好。倾诉的是情感的寄托,流露的是身世的悲凉,透逸的是深宫的寂寞。在歌德的译作中,原诗隐含的忧伤和哀愁不见了,有的只是后方女性对前方将士的赞叹和勉慰,读起来有点像军旅歌曲《十五的月亮》,激励多于传情,显然与原作基调不符。但是,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封建宫人生存状态的德国人来说,能译成这样韵味十足的诗作,已经很不简单了。
(原载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