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8 23:51
犹大国灭亡后,犹大人有的被掳到巴比伦,有的留在巴勒斯坦,还有的逃亡埃及,尔后流散到地中海沿岸各地。被掳到巴比伦的属于国中的上层分子,有国王、官宦、祭司、先知、歌手、工匠、技工、手艺人等,著名的以西结先知也在其中。此前130多年,北国以色列人被亚述王撒珥根掳到亚述,强制分散到各地,逐渐被异族同化,成为“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派”。而新巴比伦对待俘虏比较宽容,犹大被掳者仍可聚居一地,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并保留相当程度的民族习俗与特点。据《以西结书》记载,以西结先知和一部分被掳者被安置在迦巴鲁运河边,该地称为提勒亚毕(结3:15)。犹大人在巴比伦组成不少诸如提勒亚毕的民族聚居点。他们经受了殿毁、国亡的痛苦,沦入异乡,终日忧心忡忡,“坐在巴比伦的河边,一想起锡安就哭了”(诗137:1)。这时有假先知预言被掳时期将不超过两年,巴比伦帝国就要灭亡(耶28:11)。耶利米先知则预见被掳时期将是漫长的岁月,他写信劝诫被掳者,要在巴比伦盖造房屋,安心定居;要娶妻生子,建立家业(耶29:19)。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掳者逐渐适应了异乡生活,他们从事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商业、手工业、农业等。后来少数人在巴比伦上层社会升到高位,如但以理和他的朋友等(但5:29)。在宗教生活上,一些人改奉巴比伦的神明,但多数人仍坚信耶和华将行拯救,每逢安息日就聚居一处,相互安慰劝勉,回忆先知的教训。这种活动成为犹太会堂的起源,成为日后犹太教的一种正规崇拜形式。在宗教思想上,犹太人经历了被掳的苦难,体验了先知的预言和教训,坚定了将来归回故国的希望(摩9:11-15;弥4:1-8;赛11:11-16;番3:20;耶16:14-15;23:1-4;30:8-11)。
犹太教于被掳时期得到新的发展。先知书卷和宗教诗歌大量涌现,律法书被汇集。编订成统一的法典。大部分现代学者认为,圣经中从《创世记》到《列王纪》的历史纪事部分,就是在这时撰写成书的。《哀歌》也是这时的作品。此外在神学观念上,被掳的犹大人逐渐由狭隘的民族神观念上升到宇宙独一神观念,确立了犹太教的一神信仰(参拉5:12)。至于犹大灭亡后留在巴勒斯坦的,都是一些贫困一无所有的穷人,巴比伦王分给他门葡萄园和田地耕种,另立一个本土犹大人基大利管理他们(王下25:22-24)。耶利米先知也被允许留了下来,“住在境内剩下的民中"(耶40:16)。不久,基大利被潜伏的王室贵胄刺杀,这些人惧怕巴比伦人的报复,裹挟耶利米先知逃亡到埃及(王下25:25,26;耶40:1-43:7)。在以后大约半个世纪中。耶路撒冷一片凄凉。留居者苟存于残破的家园中。《耶利米哀歌》多处反映了犹大亡国、众民被掳后的情况(哀1:1-7;2:6-12)。而巴勒斯坦周围的民族(如亚扪人,摩押人等)逐渐侵入,出现多民族混居的局面。犹大亡国后,那些一向亲埃及的犹大人逃亡埃及。受到较宽容的待遇,他门建立聚居点,保留了巴勒斯坦的宗教习惯。20世纪发现于埃及阿斯旺的考古资料(象岛纸莎草纸文献)提供了这段时期定居于埃及的犹太人情况的可靠资料,证明他们曾建立与耶路撒冷圣殿类似的圣殿。来敬拜他们的神亚胡(Yahu,亦译“耶和”,迦南雷神),并证明这座圣殿早在波斯王冈比西斯公元前525年进占埃及以前就已存在。有人认为,《以赛亚书》中预示了埃及犹大人的建殿活动和他们对周围埃及人所发生的影响(赛19:19-22)。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国家迅速走向衰落,公元前539年被新兴的波斯帝国所灭。次年波斯王居鲁士下诏令允许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被掳时期遂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