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2 21:04

裳(拼音:cháng、sha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也见于先秦著作《诗经》。“裳”是形声字,从衣、尚声。“裳”本指古人束在下半身、长至膝盖的一种衣服,类似于裙子,读作cháng。后“衣”“裳”连用泛指衣服,其中的“裳”读作shang。

文字源流

形声字。“裳”由“尚”和“衣”组成,“尚”表示字的读音与“尚”字接近,“”表示字的意思跟衣服有关。“裳”最初是指穿在下身的衣裙,属于裙子的一种,而不是裤子。这种“裙子”,无论男女皆可穿着。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裳是用整幅布做的,也就是不需要剪裁。把一整幅布围在腰上,把多余的布做成褶。褶的大小和多少,要根据人的腰围的粗细来定。这样的裳,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裙子。

学界多以为“裳”与“常”曾经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说文解字》就将“裳”作为异体字附于“常”后:“常,下帬(裙)也……裳,常或从衣。”后来,二字逐渐有了分工,“常”用于其他意义,而“裳”表示“下身穿的衣裙”的意义则沿用下来。

跟最初专指“上衣”的“衣”可以发展为“衣服”的通称一样,专指“下衣”的“裳”后来也可以泛指衣服。例如《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以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等等。

既然上为“衣”,下为“裳”,上下合在一起为“衣裳”,那么,“衣裳”演变为衣服的通称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衣”和“裳”皆可泛指衣服,“衣裳”连用泛指衣服也是顺理成章的。乃至到了后来,“裳”逐渐失去了独立的身份,成为附着于“衣”的成分,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shang。由此,就有了“衣裳(shang)”的“裳”。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巾部】市羊切(cháng)

(常)下帬也。从巾尚聲。

裳,常或从衣。

说文解字注

“下帬也”注:《釋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皮弁,服素積。玄端,玄裳、黄裳、襍裳可也。”《禮記·深衣》:“續衽鉤邊,要縫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廢矣。

“从巾,尚聲”注:从巾者,取其方幅也,引伸爲經常字。市羊切,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正韵》陈羊切,并音常。《说文》:下帬也。《释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邶风》:绿衣黄裳。《礼·曲礼》:暑无褰裳。扬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集韵》:本作常。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尚”的第四笔竖改点,第五笔𠃌(横折钩)改㇖(横钩)。

【写法】“尚”窄“衣”宽。“尚”居上半格,“冖”罩住“口”,首笔竖在竖中线,“口”的底部在横中线上侧。“衣”,首笔点在田字格中心左侧,㇙(竖提)的钩尖在竖中线,第三笔撇和末笔捺收笔持平,略高于㇙(竖提)的底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