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2 00:49
褒歌是福建及台湾的传统说唱艺术。由闽南方言演唱的彩茶山歌、盘歌、田园歌、行船歌等发展而成。流行闽南和台湾省各地。表演时采取二人对答的演唱形式,也叫“相褒歌”。以后逐渐演变为叙事歌曲。
流行闽南和台湾省各地。表演时采取二人对答的演唱形式,也叫“相褒歌”。以后逐渐演变为叙事歌曲。
多为即兴编唱,大多以男女爱慕思念,互相表达感情,以褒扬对方的情歌为内容。褒歌中代表性的曲目有《大溪出有溪边沙》、《老鼠过溪》等。
由流传在福建省南部和台湾省各地的以闽南方言演唱的山歌发展而成的曲艺曲种。由于采取二人对答的褒唱形式,也叫相褒歌。清代末叶传播到城镇以后,逐渐从抒情山歌演变为叙事歌曲,成为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
旧时的褒歌有采茶山歌、盘山歌、田间果园里的相褒对答歌以及水上人家的行船歌等。歌词以两句或四句七言为一节,一般是上两句形象地比喻事物或情景,下两句起兴以表达和抒发歌者的思想感情,多为即兴编唱。内容大都是男女间爱慕思念的情歌。传入城镇以后,题材向更广泛的范围发展。
在褒歌的发展过程中,沿海地区及台湾一带,受到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褒歌曾被利用宣传庸俗腐朽、低级趣味的不健康内容。但仍保留了一些比较健康的曲目,如台湾流行的《农场相褒歌》,描写了农场工人的生活和爱情。褒歌与歌仔的内容互有影响,常常互相改编来演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漳州的音乐工作者曾对褒歌进行收集整理。1953年11月举行的漳州民间音乐会演期间,老艺人邵江海与蔡鸥二人演唱了长达2小时的褒歌对唱,引起听众的兴趣,以后便传唱不绝。褒歌多被芗剧采用为唱腔曲调,也是福建与台湾的说唱艺术芗曲坐场清唱的曲调,并被运用在芗曲联唱的音乐结构之中,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
深沪褒歌是一种闽南的民间小曲。晋江深沪一面依山,三面临海,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狮”的美誉,是个典型的渔区和商贸港口。渔民们在出航或归航的水程上,为驱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单,同航而相邻的船只便会互邀褒歌,以此来营造一些轻松气氛,消除劳累。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演唱的背景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表现的歌词内容和音乐风格也随之而异。因此,深沪褒歌便有多种不同叫法,如褒歌、摽歌、相亵歌、船头歌、扒蛲歌等。
褒歌是渔民们在生产劳动中以大自然和人的情感为内容创造的,唱词大多采取比兴、借喻等修辞手法,于朴实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性、通俗性。渔民们在海上相邀褒歌,随口编唱,回到岸上,或在海滩上作业时,经常对双方褒出的佳句绝句重温自娱,或修改补充,流入社会传唱,又得到更多的加工和提炼,成为船头褒歌的优秀作品。
深沪褒歌主要包括劳动歌(如出船号子、拉网捕渔号子)、生活歌(如渔民生活苦歌、游戏歌)、情歌(如恋歌、别歌)和 “相亵歌”(即渔民们互相说笑逗趣的歌,内容较粗俗,却也率真直白)。褒歌的歌词大多是七言四句,或是五言四句式,一二四句押韵。有由上下句构成对应式的、一板二眼的《褒歌调》,也有起承转合式的、一板一眼的《十二生肖调》。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形式,所以,人们在传唱的时候常有不同程度的即兴发挥。此外,还有一种俗称“开嘴管”的曲调,它的旋律接近自然形态,音高、音调、节奏等,都与歌词语言声调一致,即使出现一些滑腔装饰,也都语言化了,类似于小曲中的吟唱调。
由于清代海禁及现代通讯在渔船上的运用等原因,深沪褒歌已停唱了很长时间。现今收集到的褒歌是从老人口中记录下来的,其中很多歌词、曲调与台湾的闽南语歌曲《行船歌》有相同之处。深沪褒歌作为独具特色的渔区音乐,是当时闽南地区哈只能民间生存、生活、生产状态和人文思想的真实写照,为闽南文化和闽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