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8 07:12
欧洲病夫,是奥斯曼帝国晚期时的别称,内忧外患使它完全失去了昔日伟大帝国的光环。随着西方的崛起,伴随着巴尔干和近东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奥斯曼帝国逐步走向衰落,成为欧洲列强角逐近东和黑海地区霸权的牺牲品。
奥斯曼帝国曾经一度把边境扩展到亚得里亚海、匈牙利平原、多瑙河畔、里海海岸和马格里布沙漠。它的疆土异常辽阔,囊括亚洲西部小亚细亚、黑海北岸的南乌克兰地区、巴尔干半岛全部、匈牙利部分、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各国以及北非沿海的马格里布和埃及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在1683年时总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
然而自16世纪下半叶始,这个庞大的帝国开始逐渐呈现疲态。
17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已老态龙钟,在国际舞台上蹒跚而行。
整个18世纪,奥斯曼帝国都在风雨飘摇中度过。
19世纪刚开始,拿破仑·波拿巴便断言:“土耳其乃欧洲一病夫”,它的命运便是听凭列强瓜分。
奥斯曼帝国衰败的主要原因来自内部。奥斯曼帝国是个极端专制的国家,所有大权都集中在苏丹一人手中。奥斯曼帝国的前10任苏丹个个聪明有为,是驰骋疆场的英雄。后来的统治者却大多无能和堕落。在总共三十六位苏丹中,有十七位遭到废黜。苏丹的血统继承原则使得历代苏丹的子孙们都以激烈的生死角逐来决定最后的继承者,夺取了权位的苏丹也极力限制和迫害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后来这个法令得以严格执行,穆罕默德三世在1595年继位时,从宫廷中一下便抬出19具王侯的尸体。
苏丹一般靠维齐尔(意为苏丹之足即大臣)尤其是大维齐尔(即首相),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不过,即使大权在握的大维齐尔也常常难逃一死。据史料统计,大维齐尔存活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有一位大维齐尔将自己比作一只蝼蚁,自嘲说:“真主赐给这只蝼蚁以翅膀,只是为了让它死得更快一些!”
为了争夺苏丹这个宝座,后宫的皇后和妃子也纷纷加入这场残酷的斗争。出现了从1644至1656年之间的所谓“女人统治”时期,她们同样也心狠手辣。
1651年,两任苏丹的母亲寇西玛太后在政变中被活活绞死。
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充斥着整个帝国的历史,使奥斯曼帝国的政治陷入混乱状态。
就在外战不断、内斗激烈的情况下,帝国要供养的各种人员也越来越多。从1640年至1656年,仅领取薪俸的官员便从六万人迅速增长到十万人。在1595年领取军饷的士兵为四万八千人,而到1652年其人数几乎翻了一倍,上升到八万五千人。此外,在后宫要保持至少四千个女奴,以侍候苏丹的母后和情人,这也要花去国家一大笔开支。
手下败将维萨里和哈维在解剖学方面、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所做出的划时代成就一无所知。他们既不了解这些科学进步,也不打算做任何有助于科学进步的事情。不仅在军事上极其落后,而且在农业、工业和运输业方面也仍然停留在中古时代的水平上。
十六世纪后,拉丁美洲的白银滚滚东来,导致奥斯曼帝国的货币急剧贬值和随之而来的经济状况的加速恶化,并引发了各地人民的反抗和起义。奥斯曼帝国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危机日益加深。
自苏莱曼一世死后的200多年间,奥斯曼帝国渐趋衰落。在内部,地方封建割据加强,土地高度集中,对农民的徭役赋税加重,国家财政危机。国内民族压迫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小亚及西亚各地先后爆发了数十次农民起义和教派起义,尤以16~17世纪的杰拉勒运动、18世纪初伊斯坦布尔的帕特罗纳·哈利勒起义时间长、规模大,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1683年,围攻维也纳失败,丧失大量土地。
19世纪初,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埃及、叙利亚、也门脱离控制,巴尔干半岛诸国先后独立。在帝国衰败时,促使一些政治家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曾实行的主要内政改革有,1789~1839年的“新秩序运动”、1839~1856年的“坦志麦特运动”、1876~1878年的立宪运动等,素丹哈米德二世(1876~1909在位)又鼓吹泛伊斯兰主义,企图维护帝国摇摇欲坠的统治。几经折腾之后,改革均收效甚微,却扩大了西方列强对土耳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
这以后英、法、俄、奥、意等加紧争夺和瓜分了帝国在欧、非、西亚的大部分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同盟国作战失败后,其领土仅保有土耳其本部。
1919年国内爆发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1922年,国民政府宣布罢黜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废除苏丹制,奥斯曼帝国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