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培正小学

更新时间:2023-02-11 22:54

西关培正小学创建于1889年,与穗港澳几间培正学校同出一源,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健康促进学校荔湾区五星级书香校园。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文明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省游泳传统项目学校,被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吸收为单位会员。2017年4月,广东省首间数字书法教室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校园介绍

西关培正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1998年发挥名校效应,合并薄弱学校恩宁西街小学。今天的西关培正在先贤的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在上级的领导和关怀下,成为一所占地面积6234平方米、建筑面积7555.65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校舍布局合理,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均达省一级标准的新型的现代化学校。现有教学班27个,学生1219人,教职工80人。 该校一贯秉承“至善至正”的校训,始终把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并发扬光大。1987年起,学校把以乐学、乐习、乐考为目标的乐学实验纳入整体改革中。1997年将乐学实验和科研相结合,走科研兴教之道,形成了团结、勤奋、严格、文明的校风和敬业、严谨、精深、创新的教风,在区内属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较高,教学设备较完善,教师群体形象较好的学校。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6234平方米,建筑面积7555平方米,设施设备按照省一级学校配置齐备。全校24个教学班,学生918人。专任教师62人,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58人,占94%;本科学历41人,占66%;小学高级教师53人,占85.5%。教师队伍年轻奋进,师德好,团结协助,凝聚力强,拥有1位南粤优秀教师,11位市优秀教师,4位市教研会成员,13人担任区教研会理事和区中心教研组成员,17位被评为区首批品牌教师,11人被评为区首届科研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积极分子。学校被评为教改实验先进学校、品德、数学、英语、艺术被评为区首批品牌学科,语文、英语学科被评为市的优秀科组。

办学特色

1、理念体系

校训:至善至正

校色:红色和蓝色

办学理念:至善至正育英才

育人目标:厚德雅行 崇文尚武 志存高远 和乐发展

人才培养观:发展学生 成就教师

——让学生因教育得到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让教师因教育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学校因教育得到发展,成为和谐优质的校园。

办学特色: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 塑造善正品格

2、文化培育,品牌实践

走进学校,目及之处,校园虽然不大,却布局合理、整洁雅致,花草树木四季常青,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教学秩序井然,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文雅自律。多年来,学校以建设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为目标,精心培育善正文化,在“人本管理、质量强校、弘扬国学、和乐发展”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强队伍、精管理、优课堂、兴教研、重人文、创特色、铸品牌”的方略去打造品牌学校,重视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去追求精致化、优质化的教育,形成独具特色、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学风格,形成诵读经典美文、书法、粤剧、武术、游泳等特色活动,使学校不断蓬勃向上,不断可持续发展,成为“校风好、质量高、特色明、文化底蕴厚、社会声誉高”的好学校。

3、适性发展、教育民主

“培正”——“培德正心”之意,心正则行端,心正则德修。我们强调首先要“心正”,即是应端正对教育的态度,学生是生命,不是产品,不能照着模子捏;产品做坏了,可以重新来过,对学生的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要为每个学生的和乐发展和长远发展着想,学校坚持倡导“适性发展、教育民主”的教育思想

“适性”,顾名思义就是指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向每个学生提供选择的自由、激发兴趣,以达到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民主”突显了三方面——尊重、选择、等待。教育者以学生为本,尊重差异,就要允许差异、关注差异、拉近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创设让孩子个性展现、才能发挥的舞台。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要宽容孩子在成长中的错误,用心教育,静待花开,相信会进步,明天会更好。

4、墨香盈袖,国学浸润

我校历来重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近年来,按照“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兼容中西方文化,突出善正文化”的思路,我校系统地进行了“忠、孝、礼、勤、俭、诚、让、仁”传统美德教育和熏陶。除了国家规定课程和校本书法课程外,我校还开发了一系列国学启蒙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的同时学会做人。

目前在诵经典美文、书方正汉字、学民间工艺、练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方面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在1至6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校本课程设置内容涉及武术、民间工艺、拓印、国画、民乐民歌、民族舞蹈等。例如,德育校本教材包括三册《善正心语》,书法教材包括六册《墨香盈袖》,综合实践校本学材六册,包括《中华武术》、《纸趣童真》、《妙手连珠》、《笔情墨趣》、《民族歌舞》、《社旗飘扬》。

历史变更

培正中学是华人自办,华人捐助,华人任校长的教会人士创办的学校。1889年浸信会开明人士廖德山、冯景谦、李济良、李贤士等倡议开办的一所私塾以倡新学。随即集资67元赁校舍于秉政街,后迁珠光里,定名为“培正书塾”,设物理、化学、英语、天文、算术各科。当时学生只有44人,聘教师二人,另由各创办人作义务教习。1903改称“培正学堂”,是开国人办新学之先河。在办学过程中,遭遇到很大困难,曾两次因经费不足而几陷于绝境。经前人的惨淡经营及海外侨胞的资助得以渡过难关。1907年学生人数日增,乃于东山购地建校。1908年正式在东山开课,聘李锦纶为监督,林秉伦任监学。以后由杨元勋、黄启明先后任校长,自此学校渐趋正轨,校务蒸蒸日上。学校严格选聘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力求道德品质科学知识并重,实施德、智、体、群四育,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不少人才。从此校誉日隆,员生倍增,校舍又感不足。1919年派黄启明校长先后赴南洋美洲募捐,得款30万元。于是逐年增购校地,新建校舍,添置各种教学设备,逐渐成为国内一所校园广大,设备完善,成绩优良的中学,蜚声中外。海外华侨亦纷纷遣送子弟来校就学。之后,先后开设西关分校,香港分校,员生一共六千余人,是为培正鼎盛时期。创校元勋及办校前辈艰苦创业,不慕名利的服务精神,深受后人的敬仰。

1931年,培正中学在西关购买永庆一巷原警察第十区署旧址,以为开辟西关培正分校之用。9月,教职员宿舍建成并招生开课,培正中学监学麦会华调任西关培正分校主任。1933年,麦会华赴香港就任香港培正分校主任,李孟标接任西关分校主任职务。1935年,校内原有旧建筑物不适宜作教学用,于5月全部拆除,改建四层大楼一座,于1936年落成。为了扩大校园面积,购买了对门房屋一间,辟作广场,直临恩宁路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战事爆发。9月,培正中学及东山高小、初小及女小迁校鹤山城,西关分校暂行停办。1938年2月复课,10月广州沦陷。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西关分校首先复课,聘凌子鎏为主任。1946年7月徐作为主任。1947年改校名为“西关培正小学校”,开附设幼稚园,开设六年制小学。

广州解放后,西小仍属私办。1955年1月改为公立第十三小学,全校18个班,学生950人,教职员工共50人。1952年—1955年,从一年级开始连续三年试行“五年一贯制”。1956年8月与新中小学合并,改名为蓬莱二小,幼儿园停办,全校30个班,学生1350人,教职员65人。1958年8月改名为“恩宁路第一小学”,连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1960年为区重点小学,又实行五年制,开设一个寄宿班。1968年改名“反帝小学”。1972年又改名“秀丽一路小学”。1984年12月恢复“西关培正小学”校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调整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1998年和2002年,恩宁西街小学和十五甫正街小学先后并入我校;近几年,区政府投入巨资对我校实施综合改造工程,扩大了校舍场地和办学规模。学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处绿意盎然,育人环境处处彰显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置,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得到普及。

学校荣誉

2021年11月23日,被教育部办公厅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地址

广州荔湾区恩宁路41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