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9 18:40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追溯于20世纪40年代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史地系。迄今,已过60余年的风雨历程。学院现有师资5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7人。开办有历史学(师范)、历史学、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任务,招收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班。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史地系。回溯学院办学历程,前辈学人之翘楚,如吴宓、孙培良、邓子琴、吴毓江等辛勤耕耘的身影历历在目。吴宓,哈佛大学硕士,学贯中西,1955-—1957年在历史系任教;孙培良,学术领域广泛,以治西亚史,特别是伊朗史见长,享誉世界史学界;邓子琴,一生致力于文化史、民族史研究,成绩卓著;吴毓江,以治墨学名世。他们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崇高的道德风尚,如春风细雨,滋润了数代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形成了我院良好的办学传统,铸成我院今日之院训——进学、修德、会通、超胜。
学院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予权。中国史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
学院下设中国史系、世界史系、历史教育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民族教育系等5个系,以及历史地理研究所、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亚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设有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国学研究与应用)、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承办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已形成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预科、网络教育和历史教育硕士、高校教师硕士等多层次办学体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博士(含在读)32人,硕士(含在读)20人;有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9 人。先后有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优秀教师奖,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师德建设标兵。
2023年,开设“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系对标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公务人员公开遴选所需核心知识而建设的应用型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专业资源。
“十一五”期间,学院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务院重大文化工程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1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6项,科研经费达6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2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炼了“融师范性学术性为一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民族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先后培养了5300多位博士、硕士和本科学生,以及5800余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强化硕士研究生、本专科预科学生。学院多次聘请韩国、美国等专家到学院工作,与美国、英国、韩国和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地高校互派交换生,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本科生,积极接收遵义师范学院、毕节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借读学生,建立起与境内外高校予以广泛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党委:
黄泽文,男,汉族,四川仁寿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统战、工会、教代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工作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罗朝斌,男,汉族,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分管少数民族骨干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李小红,女,土家族,重庆秀山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生和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学院行政:
黄贤全,男,汉族,四川成都人,民进会员,教授,院长,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等工作。
周文全,男,汉族,四川仁寿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副院长,分管学院行政办公室、资料室、博物馆等工作。
何金元,男,汉族,四川盐亭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副院长,分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等工作。
张文,男,汉族,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副院长,分管本科教育、网络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工作。
邹芙都,男,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教授,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社会服务等工作。
党总支(党委)书记
季平、唐正康、钱仕廉、陈紫华、杨芳德、杨尚秋、杨如安、周文全
党总支(党委)副书记
古耀贞、李德奎、钱仕廉、郭忠泽、唐绍洲、杨芳德、杨尚秋、刘文政、姜立惠、周文全、古文海、唐宇、王春阳
系主任(院长)
李源澄、孙培良、郭豫才、何良骐、杨光彦、陈紫华、蓝勇、许增纮、张明富
副系主任(副院长)
杨光彦、杨群章、杜昆、黎小龙、陈紫华、王孝询、徐适端、郑家福、卢华语、徐松岩、李世平、张明富、潘洵、赵毅、黄贤全
学院党委
黄泽文书记
罗朝斌副书记
李小红副书记
学院行政
黄贤全院长
黄泽文副院长
何金元副院长
张 文 副院长
邹芙都 副院长
行政办公室
肖世洪 主任
蒲燕秘书
教务办公室
杜林泽本科教学秘书
姜帅预科教学秘书
学生工作办公室
李瑞 2010级本科辅导员
谢 欧 2011级本科辅导员
李蓉若 2012级本科辅导员
李小红 2013级本科辅导员
李 立2014级本科辅导员
李苹研究生班主任
罗朝斌 2013级骨干班辅导员
蒋朴 2013级骨干班辅导员
高 倩 2014级预科辅导员
网络教育办公室
彭前胜主任
资料室
蒲燕资料员
历史博物馆
邹芙都馆长
卞兆明馆员
教学机构
中国史系陈一容(系主任)
世界史系吴建华(系主任)
历史教育系曹华清(系主任)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田阡(系主任)
民族教育系孙卫红(系主任)
科研机构
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
西亚研究所
伊朗研究中心
于右任研究中心
我院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办学风格和反映时代特点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
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学术立院,革故创新
办学理念是大学理念的核心,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具有承传性。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具有时代性。我院的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学术立院,革故创新,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并融入了时代的内涵。
大学的使命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大学是研究学术、创造新知的殿堂。办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个性、养成创造能力营造优良的环境。而要使学生具有创造力,教师必须进入学科前沿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不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呆板的照本宣科,而应是智慧的启迪。有一流学问的老师,方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而要使大学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地、知识创新的殿堂,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不断地改革,进行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消除不利于创造人才培养的观念障碍、制度障碍、体制障碍。
办学指导思想:
以德治院,依章治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树品牌,以创新求发展
要办好一所大学、一个学院,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时代要求,至关重要。因为她在办学过程中起着导航的作用,规定着办学的方向,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或学院的品位。
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法办学,依法(章)治校(院),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利师生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一所大学、一个学院要在校(院)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成果的质量,并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区位特点,分析相关学院办学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铸就知名品牌。而学院要永葆活力,占领相关领域的制高点,保持自己的优势,唯一的途径就是与时偕行,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学院发展的不竭源泉。
办学思路: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
要把一所大学、一个学院办大、办强,其关键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对于一所大学、一个学院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因此,必须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置于学院工作的中心地位。而要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于学院,犹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双翼坚实,学院才能凌空展翅,腾飞万里。
教授
张守广、李海峰、黄贤全、田阡、邹芙都、郑家福、张文、张明富、吴建华、杨如安、杨光华、徐松岩、徐难于、潘洵、马强、冀开运、陈宝良、陈一容、黎小龙、蓝勇、卢华语
副教授
朱圣钟、黄秀蓉、马剑、朱乃明、王勇、曹华清、曾现江、曾小勇、袁从秀、喻小航、温翠芳、谭刚、孙运君、孙卫红、裴丽丽、卢炳惠、李文学、李世平、何开丽、何金元、郭川、苟翠屏、范奎山、邓云清、卞兆明、赵国壮
讲师
文培林、蔺焕萍、蒋娜、付玉强、邓刚、蔡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