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更新时间:2024-02-23 23:24

连环画《西厢记》是一部由王实甫原著,洪曾玲改编,王叔晖绘制的连环画。该套连环画是根据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内容编绘而成。

内容简介

连环画《西厢记》讲述的是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在普救寺与相国小姐崔莺莺相遇,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为配合宣传新婚姻法,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连环画《西厢记》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西厢记》的原著是由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推自主的爱情故事。相传该故事发生在山西省永济县的普救寺。王叔晖未去过永济,时间之紧又不允许她为此专赴山西,只得在北京就地取材,选择了建筑上有代表性、也是她熟悉的广济寺为摹本。王叔晖在创作中投入了自己几十年画仕女画的经验,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954年,连环画《西厢记》成功出版。

艺术鉴赏

连环画《西厢记》继承了中国画白描的优秀传统,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解剖法,采用了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进行创作,作品人物造型准确,形态逼真,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线条运用犀利,艳丽典雅,使传统白描绘画手法在现代画坛熠熠生辉。

连环画《西厢记》通过连续绘画的形式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工整细腻手法再现了多彩多姿的古代人物形象:张生的倜傥与痴情;崔莺莺的含蓄与矜持;红娘的机灵与鬼巧……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刻画人物时,作者融“兰叶描”与“界画”手法于一炉,勾画严谨,线条疏密顿挫有致,行笔流动自如,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线描的魅力。在描绘景物时,不仅画中的曲栏幽径、殿堂树石等紧紧扣住了故事情节来安排布置,并且还吸收了现代绘画的透视法,塑造出三维空间,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使浪漫的古代爱情故事在情景交融中展开,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连环画的艺术特色。

作品评价

画家、美术理论家潘絮兹:连环画《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刘凌沧:连环画《西厢记》,人物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线条犀利,设色典雅,保持了唐宋以来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在造型与构图上也有创新,画风绚丽而又和谐,成为近代仕女画的典范。

《云南日报》主任编辑、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段锡《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西厢记》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折转自然,飘洒俊逸,若金丝银线,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情感关注,设色淡雅素静。特别是莺莺高耸的发髻、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张君瑞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的痴情都令人难忘。环境、庭院画法严谨、规范、透视比例准确……这些,都成为后生学习研究、临习的楷模。”

作品影响

1959年,连环画《西厢记》在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中荣获金质奖章。

1963年,连环画《西厢记》在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荣获绘画一等奖。

连环画《西厢记》先后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日文等版本流传到国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公元1260年—1336年),一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约与关汉卿同时,元代著名杂剧家。所作杂剧今知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茶船》各存一折曲辞。

王叔晖,1912年9月出生于天津,主要从事工笔仕女画和连环画创作。她15岁时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吴镜汀、吴光宇、徐燕孙等画家,攻习人物画和花鸟画。代表作品有《木兰从军》《西厢记》《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杨门女将》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