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坑村

更新时间:2022-07-27 12:11

西坑村,位于坑梓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东坑村、盘古石村、三角楼村、井水龙村。地处深圳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阿婆叫沥河从村南流过。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坑梓黄氏开基先祖黄居中与其弟黄立中分家后,携妻及三子由坪山江边村迁居坑梓地域,在西坑建起洪围而形成。黄居中三子分家后,一部分人居住在洪围,另一部分人围绕黄氏宗祠修房盖屋另起新居,形成“洪围”和“祠堂”两个自然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围和祠堂合二为一,因位于阿婆叫沥河西岸而取名西坑村。

清朝,属归善县。1912年,属惠阳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四区;1957年12月,属坪山乡;1958年11月,属宝安县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属坑梓农场;1963年1月,属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葵涌区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属坪山区;1986年10月,属坑梓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2004年,属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属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街道老坑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为黄姓、曾姓。明末,黄氏先祖从嘉应州兴宁(今广东梅州)迁移至惠州府归善县白马碗窑,再从白马碗窑迁居坪山高寨子,后又迁到坪山江边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从坪山江边村迁移至坑梓;清康熙三十年迁至此地。曾姓迁徙历史不详。

2015年末,户籍人口182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102人;80岁以上7人,最年长者85岁(女)。非户籍外来人口19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8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30余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村经济开始转型。1999年3月,成立深圳市老坑股份合作公司西坑经济合作社。2004年实行村改居,西坑村设为西坑居民小组,村民成为城市居民;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村中有一棵老榕树,位于盘龙路99号万丰百货旁,树高12米,枝下高1.5米,树龄已有210年,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

沈海高速G15线、西坑新大道、蟠龙路、吉康西路经过该村。20世纪70年代通电,90年代通电话,1995年通自来水,2000年通互联网,2008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内设有健身路径。村中黄氏宗亲参与了历届黄氏族谱的编修,最新族谱为2014年坑梓黄氏宗亲联谊会续修的西坑村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为洪围,因其后有洪围山而得名,也称洪田围或老祠堂,是《深圳坑梓黄氏族谱》。

深圳市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客家宗祠与住宗合一的围龙屋,由坑梓黄氏开基始祖黄居中于清康照三十年修建,清道光十年(1830年)翻修。据传,最初只有中间祠堂和两边横房,防着财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长,围屋不断扩大,最后建起四角碉楼和较大围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朝向东北,前有禾坪和月池。大门石额上刻“黄氏宗祠”四个大字,旁有落款小字“道光拾年季春月吉旦重修。三大房同立”。外墙与角楼均用三合土筑成,国内厅、堂、屋用砖砌筑,天井、水沟铺以花岗岩条石,屋、门均较低矮。1996年重修时,虽格角楼进行改建,但仍保留清康熙年间的形制与风格。屋顶的红色琉璃瓦保留完整,中间房屋顶榆采用牛角造型。洪围大门贴有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进洪围大门,穿过厅堂即为黄氏家族祠堂。祠堂内置黄姓先人牌位。每逢重大节日,祖籍该村的黄姓后人会从惠州、东莞,甚至东南亚地区回乡祭祖。2001年6月,洪围被龙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