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3 10:55
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来后,董琬将“西域”分为“四域”。一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二域:“自葱岭以西、河曲以东”;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四域:“西海之间,水泽以南”。(后三域均为现帕米尔高原以西以东)(见《北史·西域传》)。到这时,中亚许多地区才被看作是“西域”的范围。
唐代,“西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与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均为“西域”;“狭义”指葱岭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唐代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唐代设置的都督府州县最远达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岛等(见陈诚《西域蕃国志》)。
清代在乾隆时期撰修的《西域图志》中,对“西域”的范围做了解释:“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今蒙古国)、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蕃藏,轮广二万余里”。乾隆时,“西域”已被称作“新疆”;嘉庆时,“新疆”一词就完全代替了“西域 ”,故《大清一统志》就只称“新疆”不称“西域”。《大清一统志》所说“新疆”(即“西域”)的范围是:“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西至右哈萨克及葱岭界,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广轮二万余里......”。这便一目了然了,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为敦煌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