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石刻

更新时间:2024-05-30 18:15

刻有西夏文字的碑、幢等石刻。西夏文字于1036年颁布,西夏亡国以后(1227)仍为党项族所使用,经元代直到明末仍有西夏文石刻。其后就成为世人所不认识的文字。20世纪初,大批西夏文献出土,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西夏文字有篆书、楷书、草书三种形体。篆书多用于碑额,楷书则用于石刻正文,草书只用于文献稿件等。现仍存多处西夏文石刻,在甘肃、宁夏、河北、北京等地均有发现。

感应塔碑

立于西夏崇宗天民安五年(1094)。原在凉州(今武威)护国寺内,现存甘肃武威县文化馆。碑一面为西夏文,另一面为汉文。碑额为西夏文篆书8个字,译意为“感应塔之碑文”。汉文碑额全称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身西夏文第一行译意为“大白上国域凉州感应塔之碑文”,碑额两侧刻有伎乐菩萨舞蹈像,题名上有云头宝盖。碑身高2.5米,宽0.9米。西夏文一面楷书28行,每行65字。汉文一面26行,每行70字。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很有差别。两面文字不是互译,而得各自撰写的。碑记凉州城内护国寺佛塔于西夏天民安三年地震时倾斜。西夏皇太后和皇帝下诏加以重修之事。

西夏仁宗寿陵碑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下,西夏2号陵出土,已成为碎块。拼合后推测碑高约2米以上,宽1米以上,厚0.4米左右。从残存的西夏文碑块中看出,所记为西夏仁宗及其先祖之事。

元代居庸关

西夏文石刻

位于北京西北居庸关过街塔塔座门洞的东西壁,刻梵、藏、八思巴、回鹘、西夏、汉6种文字。 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东壁西夏文石刻区长1.73米,高1.55米。大字27行,每行28个字,刻西夏文音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经本文,和加咒西夏字72个。小字11行,每行平均55个字。在大字之左刻“造塔功德记”共20偈。西壁西夏文石刻区长1.72米,高1.55米。大字26行,每行28个字,刻西夏文音译“如来心经陀罗尼”咒经本文,和加咒西夏字96个。小字13行,每行平均55字。在大字之左,刻“如来心经抄略”,共27偈。

元代敦煌莫高窟

六字真言碑

甘肃敦煌石窟有元至正八年速来蛮西宁王所立梵、藏、汉、西夏、蒙、回鹘6种文字的六字真言碑,即“啊嘛呢叭”六字音咒。这是元代最晚的西夏文石刻。

明代

河北省保定西夏文石刻

1962年河北保定市北郊韩庄出土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所立西夏文石幢两座,形制相同,都作八角形。由顶盖、幢身、基座3部分组成。第一幢盖高0.42米,身高1.58米,座高0.63米。第二幢盖高0.36米,身高1.43米,座高0.49米。

两幢第二面至第七面全是西夏文尊胜陀罗尼咒文。第一面先记死者及建幢者姓名法号,随后即是咒文,第八面除咒文外,还用西夏文记助缘发愿人的姓名法号,两幢所记80余人无重名者,可见两幢是同时建立的两幢所记建幢人均为平尚吒失领占。又从建幢的助缘发愿人的姓氏,多当年西夏皇室、贵戚后裔,如“嵬名”、“平尚”、“西壁”、“索那”、“罗”和“梁”、“罗”等姓,可以看出西夏国亡后,党项贵族大姓仍占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