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5 08:29
滆湖,是江苏省常州市境内的淡水湖,属太湖水系,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南部,地处北纬31°29′—31°42′,东经119°44′—119°53′,其东北角距常州14千米,由武进区、宜兴市共辖,其南端属宜兴市。长22.1千米,最大宽9.0千米,平均宽6.63千米,面积146.5平方千米,湖水面积(3米水位)172.71平方千米。水位3.24米,最大水深1.90米,平均水深1.19米,蓄水量1.74×108立方米。
滆湖系苏南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南部,地处北纬31°29′—31°42′,东经119°44′—119°53′,其东北角距常州14千米,由武进区、宜兴市共辖,其南端属宜兴市。长22.1千米,最大宽9.0千米,平均宽6.63千米,面积146.5平方千米,湖水面积(3米水位)172.71平方千米。
据丰义、坊前站1952—1990年观测,滆湖最低水位2.39米(1956年),最高水位5.19米(1954年)。水位3.24米,最大水深1.90米,平均水深1.19米,蓄水量1.74×108立方米。
据1985年5月—1986年5月三次调查资料,滆湖年入湖径流量7.104×108立方米,湖面降水量1.475×108立方米,合计年入湖水量8.579×108立方米;出湖径流量7.641×108立方米,湖面蒸发量1.462×108立方米,合计年出湖水量9.103×108立方米,蓄水变量0.524×108立方米。多年平均水位3.29米,历年最高水位5.36米(1954年7月24日),最低水位2.44米(1979年1月30日),绝对变幅2.92米,年最低水位平均值2.71米,最大年变幅2.23米(1970年),最小年变幅0.59米(1978年),年内水位3月起涨,7月达最高值,10月以后下降,至翌年1—2月达最低值。
滆湖水黄绿色,透明度0.8—1.1米,流速10—20厘米/秒。年均水温18.2℃,其中春季20.0—24.8℃,夏季28.1—31.2℃,冬季1.8—3.8℃。pH值8.85,总硬度5.98德国度,矿化度161.74毫克/升,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水。1986年监测,DO9.3毫克升,COD3.71毫克升,BOD2.04毫克/升,酚0.002毫克升,氰0.001毫克升,砷0.004毫克/升,汞0.225毫克/升,TN0.626毫克/升,TFe0.09毫克升;NO3-—N1.01毫克/升,NO2-一N0.01毫克/升,PO43-—P0.02毫克/升,SiO29.43毫克/升。湖水已受污染,其中“尚清洁”水域占95.9%,轻污染水域占4.1%。底泥中,砷9.51毫克/千克,铬49.5毫克/千克,汞0.15毫克/千克,镉1.11毫克/千克,铅32.2毫克/千克,铜26.0毫克/千克,锌71.9毫克/千克,锰536毫克/千克,“666”26.65毫克千克。底泥中污染物质的二次污染,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之一。
滆湖属太湖水系,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有扁担、夏溪、湟里、北千和中干河,上与洮湖相通;湖水出太滆、殷村、烧香及北溪河东注太湖。
滆湖处在扬子古陆下扬子台褶带南部,与南面雪堰、漕桥至和桥一线以南的太湖—钱塘褶皱带为邻,是震旦纪以来的拗陷地带。燕山运动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华夏系拗(断)陷线(利港一璜土一湖塘桥一鸣凰一寨桥)在本场以东。横林、洛阳间至丹阳珥陵的主干断裂线正穿越本场东西十字河南1千米处。在滆湖以南、滆湖以西也存在有主干断裂,据推测(隐伏)断裂构造的存在,形成了凹陷的潺湖湖盆。自鸣凰至珥陵主干断裂线上,经勘查,地表百米以内均系新生界第四系(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形成的冲积物和沉积物,地表12—15米间有1米左右含蚌壳较多的流沙层。
滆湖受北亚热带季风环流支配,冬季多西北风,少雨寒冷;夏季多东南风,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受冬、夏季风交替活动影响,气候温和,冷暖多变。全年干、湿、冷、暖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
1952—1990全年平均气温为15.4°℃,稻作宜釉宜粳,也适宜春性、半冬性麦生长,有90%的年份在15°C以上。平均无霜期226天,年无霜期天数最多为262天,最少为195天。平均初霜出现在11月12日,初霜最早日期是10月19日,最迟为12月4日﹔终霜平均出现在3月30日,最早2月24日,最晚4月16日。
1982—1983年,武进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土壤,成土母质北部属于下蜀黄土沉积类型,土壤为灰斑黄泥土,西部与南部为湖积物类型,土壤以沙底青泥土为主。土壤在县级分类5个土类中,属于水稻土类,为潜育型水稻土亚类中的青泥土属,有4个土种,灰斑黄泥土面积最大,其次为烂田青泥土、沙底青泥土和旱地黄泥土。土壤普查共调查23120亩,占总面积的78.5%,其中水田占调查总面积的89%,旱地占11%。
滆湖有浮游藻类5门67属115种,其中绿藻门29属58种,硅藻门21属36种,蓝藻门12属16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共5属5种。优势种有绿藻门的栅列藻、小球藻、纤维藻;硅藻门的舟形藻、针杆藻,桥穹藻、直链藻;蓝藻门的微胞藻、裂面藻﹑颤藻和项圈藻等。据1985年8月采样分析,全湖浮游藻类平均数量37.22×104ind./升。
滆湖有浮游动物71属125种,其中原生动物16属21种,轮虫33属66种,枝角类15属25种,桡足类7属13种。优势种为普通表壳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矩形龟轮虫、前节晶囊轮虫、针簇多肢轮虫、迈氏三肢轮虫、晶莹仙达溞、简孤象鼻溞、长肢秀体溞、汤匙华哲水蚤等。据1986年6月至1990年6月调查,浮游动物平均数量287.8ind./升,生物量1.160毫克/升。
滆湖有底栖动物23种,其中多毛类2种,寡毛类3种,蛭类2种,腹足7种,瓣腮类3种,甲壳类3种,水生昆虫3种。据1985年8月调查,平均密度265ind./平方米,平均生物量102.14克/平方米。
滆湖有水生植物13科16属19种,优势种有微齿眼子菜、聚草、金鱼藻、蒗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苇芦等。1988年水生植物覆盖率86.7%,生物现存量26.92×104吨;1989年除网拦养鱼区以外,水生植物覆盖率达100%,生物现存量64.24×104吨;1990年生物现存量又进一步升至68.4×104吨。
滆湖有鱼类60余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链、鳞、鲤、鲫、鳊、鲂、红鲌、湖鲚、银鱼、鳗鲡、鳜等。
滆湖古名西漏沙子湖,湖东群众俗称“西太湖”。据宋咸淳间《毗陵志》称“湖多白鱼,南连沙子,昔有温姓携龙谷归地遂陷,沙子即湖咀,风浪掀涌”,给滆湖的成因加进了神话传说。
解放前,涌湖四周浅滩已被零星围圩垦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0年以来,滆湖东南与北端被大块围湖成田。东南浅滩由宜兴、武进二县围湖造田一万余亩,北端由武进区围湖造田三万余亩。建立了武进区滆湖良种繁育场。现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指示精神,已停止围湖造田,确保太湖流域的蓄洪能力,保护水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