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

更新时间:2024-11-05 16:09

长安大学(Chang’an Universit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简称“长大”,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双万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长安大学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于2000年4月18日合并组建而成,其历史沿革包含了三所院校共同发展的历程。

西北交通干部训练班成立于1950年4月,后升级为西北交通干部学校,并于1952年6月迁移至西安并更名为西安公路学校。1953年开始筹建隶属于交通部的公路学院,1956年3月计划改为筹建保定公路学院,同年7月又改为筹备北京公路学院。1954年8月,该校转归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管理,1955年5月,再次更名为交通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

1958年,北京公路学院筹备委员会的人员和设备被调至西安,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基础上成立西安公路学院。1971年,学院更名为陕西公路学校,1976年恢复西安公路学院名称,并由陕西省和交通部共同管理。1978年,学院转归交通部直接管理。1995年,西安公路学院提升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97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被纳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53年,西安地质学校成立,初归西北行政委员会地质局管理,后更名并归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管理。1958年,学校更名为陕西省地质学校,后改为地质部和陕西省双重领导。1962年,学校恢复原名,继续归地质部管理。1970年,学校名称变为陕西地质局地质学校,后简称为陕西地质学校。1973年,学校再次更名为西安地质学校,归地质部管理。1978年,学校升级为西安地质学院。1996年,学校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1998年,随着地质矿产部撤销,学校转由国土资源部管理。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西北建筑工程局西安建筑工程学校,成立于1953年,后更名为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并隶属建筑工程部。1958年,学校更名为陕西省建筑工程学校,1962年恢复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名称并再次隶属建筑工程部。1965年,学校下放至陕西省并更名为陕西省建筑工程学校。1969年,学校更名为国家建委第五工程局建筑工程学校,仍隶属陕西省。1970年至1974年学校停办,干部及人员并入国家建委第五工程局,并成立干部学习班。1974年,学校恢复陕西省建筑工程学校名称。1978年,学校扩建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并保留中专教育,原校变为中专部,对外称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附设建筑工程学校,后依次隶属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和陕西省。1989年底,附设建筑工程学校撤销。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18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校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2006年4月,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4月,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创始成员。2011年入选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2年,设立研究生院。

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4月,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成立;同月,学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举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正式获批。6月,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成立。

2021年8月,长安大学牵头申报的“生态地质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的“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0月,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11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主持完成的“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3年1月,长安大学建设的科技园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2023年7月,长安大学应邀成为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交叉11个学科门类,贯通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全过程的学位授予体系。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现有84个本科专业,其中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学校稳居中国大学百强,土木与交通学科、水资源学科分别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14名和第22名,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科技创新的“金名片”。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9日,长安大学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3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433人、硕士生导师1113人。拥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各类人才逾百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长安大学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长安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有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含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9个(含4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23年9月,长安大学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合作交流

长安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级“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系列对接国际论坛,推进交通国际标准协同计划。深度参与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的策划、组织、运行。与中国路桥、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携手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伙伴计划。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长安大学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91个,联合共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中国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三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之一。

研究成果

长安大学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构建“大方向、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2020年,学校获批9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截至2023年3月,长安大学共承担包括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土资源调查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000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22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学校编辑出版8种学术期刊,其中3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5月,年学校度科研经费突破9.6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课题42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3项。年度授权专利1000余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长安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357.7万册;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SSCI、CSCD、SCI、SSCI、EI、ESI、InCites、JCR、CPCI、Science、Nature等数据库平台78个,子库130个。建立以公路桥梁、工程机械、汽车工程、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Ei Compendex收录,月刊,ISSN 1001-7372,CN 61-1313/U,刊名简写China J. Highw. Transp.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公路学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的公路交通行业较权威的学术性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一直走在公路交通科技发展的较前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公路学报》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的名牌期刊,行业内的优秀科技论文大都投给了《中国公路学报》,大大提高了《中国公路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由长安大学主办的,交通运输领域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在2001年创刊,并出版发行,面向国内外征稿;报道范围涵盖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大运输方式,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是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学术交流的园地。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创刊于2014年,为双月刊。该刊为交流和讨论交通领域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该期刊发表有关交通工程、规划、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较高质量同行评审论文。

《道路工程学报(英文版)》

《道路工程学报(英文)》是由长安大学主办的一本国际学术期刊。为道路工程理论和实验研究提供了新颖和创造性思想的交流和讨论平台。发表关于特殊区域道路建设与养护、环保道路材料、节能降噪功能路面、智能施工等的同行评议论文,重点介绍绿色、智能、韧性、可持续、电气化发展理念下的道路工程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道路工程学报》致力于推动道路工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科技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672-6561,CN 61-1423/P),创刊于1979 年。其前身为1979年创刊的《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8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又变更为《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并于2004年变更为现名。此刊主要报道地学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学的前沿和进展信息,重点反映地学前缘及交叉学科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设有基础地质与矿床地质,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地质与环境灾害,应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遥感与地学大数据等栏目;面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地学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专家、院校师生等相关人员。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学报秉承科学精神,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为宗旨,报道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总结,是中国建筑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由国家科技部和国新闻出版部署批准,国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1年,其前身为《西安公路学院学报》,1995年西安公路学院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公路学院学报》随之变更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经国家科技 部和新闻出版部署审批,《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从2002年起变更为《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此刊继承和发扬《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的宗旨和传统,立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以长安大学具有雄厚实力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主,兼顾基础学科,全面反映学校的学科研实力,促进学科建设。其主要报道范围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等学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向中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报以“服务国家战略,紧跟学术前沿,研究现实问题,引领社会发展”为宗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经济、交通运输、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新闻与传播等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精神文化

长安大学的校训为“弘毅明德,笃学创新”。

长安大学的大学精神为“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

社团文化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南北两大校区,南校区又分为北院、东院和西院三个校区,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南北校区校园面积共3745亩。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未央区长大南路356号,位于西安市北郊北三环路北侧,坐落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生态产业园的交汇处,主要建筑物有修远、明远、鸿远三座教学楼以及相应的修远湖和明远湖,逸夫图书馆。

南校区

南校区分为北院、东院和西院三个校区,其中南校区北院位于南二环路中段,南校区东院位于雁塔路南段126号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南校区西院位于雁塔区长安中路161号。北院是南校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校区,主要是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有彩虹桥、樱花道、柿园、交通科技大厦等校园标志性区域。南校区东院与大雁塔毗邻,有地学科技大厦、伯声报告厅、雁博园等。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彩虹女神雕像

长安大学南校区北院南门门口矗立着美丽的“彩虹女神”,也被亲切地称呼为“拉面女神”,这是长安大学的地标性建筑。 “谁持彩练当空舞,恰似出水清芙蓉。”这是对长安大学雕塑“彩虹女神”的美好赞誉。

彩虹桥

彩虹桥原名长安大学桥,因其外形酷似一道彩虹,后被师生亲切地称为“彩虹桥”。彩虹桥由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测量、设计、检测,它将较大跨径拱桥设计用于过街天桥,整座桥没有一个桥墩,真正实现“一桥飞架南北”。

校友情况

优秀校友情况详见长安大学校友总会百度百科词条,以下为部分列举。

学校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