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8

陕西师范大学(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陕西师大、陕师大(SNNU),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入选国家“211工程”“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1945年建立的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的教育学系。

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44年,学校以西安市北城崇廉路37号前女子中学旧址为校址,聘请西北师范学院研究所休假教授郝耀东先生为校长(1948年8月辞职,由西北农学院副教授刘国安继任),于同年8月开始招生,专业设有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五个科,学制三年。1946年秋,增设专修科,分文(国文、史地)、理(数学、理化)两科,系一年毕业速成班;同年,在汉中建立陕南分校,设中国语文和数学两个专业,学制一年半(翌年,改为二年制)。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在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西安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教育处负责接管包括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内的七所大专院校,指派辛安亭、刘泽如同志作为军事代表工作组进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协助办理清理和移交工作。6月25日,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了临时校务委员会。8月,按照西安市军管会会字二0号《关于大学专科学校合并的命令》,以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归并西北大学教育系,组成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1949年9月2日,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九位教师(其中教授有侯又可、 高元白、高宪斌、贾则复等)与235名学生正式并入西大教育系(原师专英文科的学生编入西北大学外语系),组成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专业设有教育行政、国文、 史地、数学、理化五个系,学制四年。1950年3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大字第100号命令,将解放前设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南分校并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1952年8月中旬,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精神,决定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并决定在西安市南郊吴家坟附近选址建校。同年年底,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颁发“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木质方印一枚,自12月30日开始起用,直接对外联系业务。从此,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名义上仍挂靠在西北大学,实际上已趋向独立。同时,随着学院的独立设置与发展,校舍建设与搬迁工作亦随期进行。1954年8月初,学校全部搬迁完毕,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彻底从西北大学独立出来。

西安师范学院是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的基础上易名而成的。早在1953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中,就确定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同年8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53)高师行陈字第188号文通知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但鉴于当时建校准备工作尚未就绪,上级并未即时通知更名。直到1954年6月7日,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以(54)办张字第1328 号文通知西北大学改名西安师范学院,同文还颁发“西安师范学院”木质方印及长条章各一枚,并宣布“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印章截角缴销。8月20日,西北大学以秘张字(54)第486号文通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正式宣布独立”。8月21日,西安师范学院宣告成立,即日起启用新印信,更换新院徽。

西安师范学院成立后,隶属关系随即改变,根据1954年9月8日西北行政委员会(54)办移张字第2247号《转知关于西北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交接问题》的通知,西安师范学院“由中央教育部委托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直接受辖于陕西省文教厅领导。1958 年春,陕西地区高等学校的隶属关系进行调整,根据陕西省人民委员会(58) 会办性字第106号文通知,西安师范学院自4月1日起交由陕西省高教局领导,有关业务由陕西省教育厅协助。

合并重组

陕西师范学院是由陕西省中等教育师资训练班(简称“中教班”)和陕西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

“中教班”开办于1953年8月,主要培训初级中学师资,当时校址暂设于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内(书院门)。1954年8月陕西师专成立后,根据陕西省教育厅(54)文人字第2447号文件要求,“中教班”继续开办,附设在陕西师专,并遵照中央教育部指示,改名为“陕西省中等学校师资短训班”,至1958年7月停办。

陕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建于1953年春。随着陕西省中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学师资力量仍很紧缺,为此,陕西省政府决定开办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校址选在西安市南郊大雁塔西侧瑞禾村附近,占地面积130余亩。1954年8月,校舍建设初步落成,根据陕西省教育厅指示,在陕西省中等教育师资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是年秋开始招生。8月7日,陕西省文教厅颁发“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木质印章一枚,于9月6日正式启用。

陕西师专成立一年后,1955年秋,北京师范大学曾计划在陕西师专的基础上筹建北师大西安分校,并于9月14日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安分校建校委员会”,以陕西师专校址为基础,向西南方向征地扩建。1956年4月间,中央教育部根据当时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的方针,发文通知撤销原设的“北京师范大学西安分校筹建委员会”,同意“将陕西师专改为陕西师范学院”。1956年暑期,陕西师专经过与西安师范学院的系科调整后改建为陕西师范学院。陕西省教育厅(56)教高字第056号文通知颁发“陕西师范学院”铜质印章一枚。

1960年初,陕西地区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根据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指示,陕西师范学院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陕西师范大学由陕西省管理划归教育部直接管理,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1980年,教育部确定陕西师范大学为试办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随即成立民族预科科;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陕西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3月,成立留学生教学部。

2005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6年4月,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同年成为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6月,学校成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之一。

2013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被教育部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4月,学校成为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成员高校;8月入选国家“2011计划”;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7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陕西高校“长安联盟”。6月,陕西师范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陕西师范大学入选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入选2018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3月,陕西师范大学新增3个一级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硕士学位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9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皮影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同年12月,成为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创始成员。

2021年6月,学校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这是全国首个省级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组织。同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22年2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3月,哲学学院正式成立;12月10日,陕西师范大学成为陕西国际传播中心首批“共建高校”。2023年7月,成为教育部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开设7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2‰。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正高级教师675人、副高级教师87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7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38人。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精准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力量持续加强。拥有国家级人才115人次、省部级人才300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7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教学名师2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有国家级、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各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其中,2022年荣获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括本科教育获二等奖4项,研究生教育获二等奖1项,基础教育获二等奖4项。

合作交流

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和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合作建立“陕西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海外工作站”“海外中文实习基地”。获批成立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名校访学、名企实训、国际组织实习及国际暑期学校、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收单位,并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2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其他省级平台70余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 “十三五”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杰青、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等130余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3项,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拥有2个图书馆,总面积57758㎡,阅览室座位数5801个。截至2023年9月30日,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4162099册,生均纸质图书106.03册,其中新增图书51823册。图书馆馆藏丰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有15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1部古籍入选了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地方志收藏亦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先后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92个平台139种数据库(含268个子库),有电子期刊8万余种。

截至到2024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社会科学评论》《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2003年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200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建设期刊,2012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资助期刊。先后荣获第一、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四、五、六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荣获“陕西省高校五佳社科学报”“陕西省高等学校十佳期刊”“陕西省权威社科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名刊”等称号。连续入选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ED),被有关报刊媒体及教育部领导誉为“学苑明珠”。

《当代教师教育》创刊于200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教师教育理论刊物、期刊设有三个固定栏目: “教师教育理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并根据稿源情况设置 “教师教育政策”“国际教师教育视野”“乡村教师研究”等栏目。2014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6年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2020年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202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扩展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其创办人、前任主编史念海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中国古都学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现任主编朱士光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历史地理与古都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在1995、1996年连续两年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授予陕西省一级期刊称号,1996年被陕西省教委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联合授予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期刊第二名。

Western China Studies(《中国西部研究》)是由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英文连续出版物,于每年三月和十月各出一辑。期刊以中国西部为研究对象,以“西部基点、当代情怀、世界眼光”为办刊的宗旨,致力于推出有关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思想与文化、社会、环境与生态、文学、语言、艺术、民族与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

《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创刊于1983年,现为辑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专注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教学与改革的刊物。刊物设有七大专题栏目,分别是:实验室教学与改革、实验技术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与探索以及前沿探索。经《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会专家评审,刊物成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络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得全国首届评选的300种优秀内部期刊。同时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中国台湾)全文收录。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陕西师范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由同心双圆构成,内圆上方为篆书“陕”、“师”、“大”三字的变构组合,下方为“1944”字样,代表建校时间;外圆为双廓线,圆内上方为鲁迅手稿集字“陕西师范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大写的校名全称。

学校徽章是由学校徽志和校名组成的长方形证章。

陕西师范大学校旗面的标准色为“中国红”或白色,旗面正中上方是学校徽志,下方是学校中英文全称。校旗的基本规格为240公分×160公分。

精神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校训为: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

释义:“厚德”一词语出《周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所以无所不载。“积学”一词见《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意为积累学问。“励志”一词见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意为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敦行”一词始见于《礼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敦”是敦促、勉励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

陕西师范大学校风为:淳厚博雅 知行合一

释义:淳厚,取淳朴敦厚之意,形容为人诚实,性情忠厚,执着坚韧。见《汉书•循吏传》:“为人淳厚,笃於故旧。”博雅,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优雅之意,见《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知行合一”,取道德与行为、思想与实践相统一之意,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淳厚博雅 知行合一”这一校风比较贴切地概括了师大人勤勉质朴、执著坚守、不尚空谈,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品质。

陕西师范大学学风为: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

释义:“抱道不曲”取持守正道之意,原句见宋•黄震《黄氏日钞》:“常抱道而不屈”;“拥书自雄”意为以学养高深、博古通今为荣,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享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拥书”见《北史•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自雄”见明•方孝孺《赠王时中序》:“ 以善兵自雄”。

“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一句,常见于我校已故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的书法作品,为世人所称道,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崇尚学术、探求真知,修身立学,学以致用。

陕西师范大学校歌为《桃李香满园》。

社团文化

秦风诗社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秦风诗社成立 ,截至2022年08月已发展为200余人的大社团。诗社以“体会诗词之美,推广传统文化”为宗旨,坚守校园文化阵地,每周定期在长安、雁塔校区展开吟诵教学,积极参与学院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中华好诗词决赛展演等各类活动。2015年,秦风诗社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系列活动中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称号。2017年底,陕西师范大学秦风诗社被评为“2017-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共青团员先锋岗”。2018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2017-2018社团年度星级评定中,秦风诗社荣升五星级,至今已多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十佳社团荣誉称号。秦风诗社已然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一张别具特色的名片。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建有长安校区、雁塔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800亩。

雁塔校区

雁塔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古朴典雅、钟灵毓秀,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

长安校区

长安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长安校区为学校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校长

校园环境

图书馆

雁塔校区图书馆建于1956年,古朴庄重。长安校区图书馆建于2004年,两校区图书馆总面积5.78万平方米。图书馆现有纸本藏书411万册(含资料室),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 古籍善本700余部、 9,000 余册,有15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1部古籍入选了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历代石刻拓片 12,000 余通;地方志亦收藏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2009年,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2016年被列为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位于长安校区,是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7000平方米,展藏近万件,内设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历史文化馆、校史展览馆等场馆。教育博物馆第一笔建设资金由著名慈善家、爱国人士、我校名誉教授何崇本先生捐赠;工程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规模宏大、设施一流,庭院式建筑风格简洁大气、宁静优雅,兼具中国传统韵味和鲜明时代特征。

知名校友

学界

政界

其他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