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1 22:45
《西安日报》创刊于1953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曾以《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交替出版。改革开放后,西安日报社迎来发展机遇,两份报纸同时出版,各具特色。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权威的资讯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了西安报业的知名品牌,成为许多市民共同成长的伙伴。2007年6月以来,新一届社委会从报社实际出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市委要求下将两报分开,并率先推出晚报双封面,多次对两报进行改版扩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办报质量持续上升,影响力不断扩大,连续三年双双荣获中国报业创新奖;《西安晚报》连续三年被评为“金长城传媒奖”,跻身全国城市晚报十强,两报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媒体品牌城市党报、晚报十强,报纸印刷质量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精品级行列。
新成立的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下辖两张主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三张子报(《西安商报》《城市经济导报》《现代保健报》)、两个联办的报刊(《榆林晚报》《西安手机报》)、一个新闻网站(西安新闻网)、三个全资公司(红马甲发行网络配送公司、报业传媒物业公司、新星广告公司)等共43个业务管理部门和企业法人单位。集团的核心层为西安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新闻网等,紧密层为各子报刊和集团全资或控股的实体公司,相关层为对外联营合作和参股经营的实体。集团将按照“统分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盈亏自负”的模式进行管理。西安日报社社长郝小奇在介绍未来发展思路时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资源重组、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事业单位向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传媒集团公司转变;第二步,通过打造媒体品牌,增强舆论引导和传播能力,实现区域乃至具有全国影响的主流媒体的跨越;第三步,通过转型升级、资本化运作,实现跨地区、跨媒体、集约化的全媒体重组,做大产业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力,使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以新型业态,跻身于全国先进传媒行列,成为具有西安特色的综合性大型文化传媒集团。
郝小奇表示,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和广泛的影响力,在转型过程中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主流立报,传播主流价值的办报理念,以主流政治立场、主流价值取向、主流审美情趣办好报网,并打造一支有责任感的职业新闻队伍,记录西安的发展变化,见证西安的繁荣变迁。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揭牌仪式将于今日9时在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举行,盛大的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庆典暨首届读者节也将于上午10时在大唐西市拉开大幕。
1953年
6月30日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部长高朗山来到经济快报社,宣布市委决定:《西安日报》七月一日正式出刊;高朗山兼任西安日报社长,袁烙任副社长;原《经济快报》工作人员一律留用。
7月1日 《西安日报》(中共西安市委机关报)正式出版。每日四开四版。
1954年
1月1日 《西安日报》由四开四版变为对开二版。开办《文艺生活》副刊和《大众科学》专栏。
3月 市委决定:将西安日报社的社长负责制改为总编辑负责制,袁烙任总编辑。
5月 西安日报社社址由西大街81号迁至南四府街公字2号。
1956年
7月1日 《西安日报》扩大为对开四版,文横排。
11月22日 经中共西安市委批准组成西安日报社编辑委员会,总编辑为袁烙。
1957年
5月 整风运动开始,市委派常委丛一平到报社负责报纸工作。
1958年
5月8日 报社购买回的一台32寸轮转印刷机开始运转。
1959年
1月1日 《红雨》综合文艺副刊创刊。
1961年
2月1日 《西安日报》改为《西安晚报》,四开四版。西安日报社更名西安晚报社,袁烙任总编辑。
1964年
4月1日 《西安晚报》由四开四版扩大为对开四版。
这一年,又购进一台32寸轮转印刷机。
1966年
6月13日市委派出三十多人的文化大革命工作队进驻报社。编采人员大多“靠边站”,报纸工作基本由工作队代替。
1967年
1月1日 西安地区造反派组织非法夺了中共西安市委的权,作为市委机关报的《西安晚报》停刊。
1968年
8月中旬 市革委会派出一支四十多人的工宣队进驻报社。
1969年
6月16日 作为西安市革委会机关报的《西安日报》正式复刊。
1970年
4月8日陕西省支左委员会决定撤消西安日报社军管组;市革委会决定成立西安日报社革命领导小组,肖谷任组长。
1971年
5月 中共西安市第六届代表大会召开,中共西安市委恢复,《西安日报》为市委机关报。
1977年
8月16日 市委决定: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烙兼任西安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肖谷免职。
1978年
1月 市委决定将报社下放干部全部调回,一部分下放干部重新回到报社工作。
2月市委决定撤销西安日报社党委,成立西安日报社党总支,隶属于市直属机关党委领导;撤销西安日报社革命领导小组,成立西安日报社编辑委员会,恢复总编辑负责制。
3月28日 《西安日报》原副刊《红雨》恢复出版。
4月6日 《钟楼下》专栏复刊。
8月16日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为《西安日报》题写的报头启用。
1979年
1月12日西安日报社召开平反大会,为文革中受迫害的32位同志平反昭雪,为原副总编辑邓评被迫害致死平反昭雪。
1981年
1月1日 《西安晚报》(中共西安市委机关报)复刊,《西安日报》停刊。《西安晚报》仍为四开四版。
11月30日刊登王曾吾老人给编辑部来信,希望“引”来一个闺女,求女信登报后三天内就有许多女孩登门争当老人的闺女,十天后登门的人超过300人,写信者多达582人,加起来共有800多人。
12月24日 通讯《八百闺女天外“飞”来》在一版头题刊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12月29日 西安市卫生学校的600多名学生愿集体当老人的闺女,记者又写出消息《助人为乐,班班相传市卫校六百同学当“集体闺女”》。
西安日报社逐步实现采编电脑化。1983年
9月12日 市委调整报社领导班子,马汉卿出任《西安晚报》总编辑。
1984年
上半年 公开招聘了七十多名采编人员及校对、行政管理人员。
7月1日《西安晚报》由四开四版小报扩大为对开四版大报。扩版后,二版由社会部包版,并提出“不吃一版剩饭,办出自己特色”的编辑思想。四版增设《今日晚报专电》专栏。
1987年
3月 购进一台树脂版曝光机,淘汰了传统的铅版。同年又购进了一台上海胶印机。
1988年
6月25日 市委决定:李凡任西安晚报社总编辑。
1989年
1月1日 报纸自办发行开始启动。
这一年改造平印车间为激光照排车间。
1991年
3月11日 西安晚报零售总站成立。
3月18日 实现了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告别了火与铅的历史。
9月10日 西安晚报首次出版彩报(一版和四版)。
11月10日,在二版增辟《经济》专刊,每周一期。到1993年底,共出刊101期。
1992年
10月 开辟《九州传真》《三秦纵横》新闻专版,为中国新闻和陕西新闻版的前身。
1993年
1月6日 《西安晚报·经济专刊》创刊。
1月9日 《西安晚报·周末专刊》创刊。
5月20日 《西安日报》试刊,每周出刊一期,至6月10日,共出4期。
6月30日西安晚报社在止园饭店举行庆祝成立四十周年大会。市委书记程安东到会祝贺,市长崔林涛写来贺信。同日市委决定:将西安晚报社改为西安日报社。8月5日《西安晚报》8月8日二、三联版广告版竞拍以36万元成交,并将此款捐赠设立西安新闻奖励基金。
1994年
1月1日西安市委机关报《西安日报》正式复刊。同日,原随《西安晚报》出版的《经济专刊》更名为《西安日报·周末经济》,每周末随日报出版。同日,《西安晚报》改版,成为市委领导下的城市晚报。
4月26日 市委决定成立西安日报社社委会,王长安任社长。
1995年
3月20日 广告部设立驻京、沪、粤、鲁广告联络站。
5月9日 《西安日报》《西安晚报》被评定为陕西省一级报纸。
5月25日 新闻大厦动工。
9月4日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巨幅《西安晚报》悬挂在南门内,比原报放大1590倍,内容为当日的一、四版。全国30多家报纸对此作了报道。
在中国“印协”组织的评比中,《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印刷质量跃居全国报纸的前列。
1996年
11月《西安晚报》与《新民晚报》合作,在《新民晚报》美国版开设《西安新闻》专版,每月一期,为西安的对外宣传开设了一个新的窗口。1997年
1月1日 《西安晚报》每周二、三、五、六四天扩为对开八版,其余三天仍为四版。
10月 由我社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兴建70个街头阅报栏竣工。
这一年, 《西安晚报》广告收入突破亿元。新闻大厦竣工,面积为10582平方米。
1998年
1月1日 《西安晚报》扩为12版。两报发行有所调整,市区部分区域交邮局发行,其余仍为自办发行。
5月19日 两报编辑部迁到朱雀门里新闻大厦。
5月28日对《西安日报》与《西安晚报》编辑部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革,增设抓深度报道的机动记者部,扩充了社会新闻部的新闻热线,招聘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对编采人员实行量化管理。
同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在中国媒体调查报告会上宣布:西安地区的居民中阅读《西安晚报》的达74.7%,阅读率及忠实读者比例在西安市二十多种报纸中名列第一。
6月1日 两报上楼入户工程启动。
6月8日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同意《西安晚报》在我省9个地市设立记者站。
12月28日 《西安晚报》改出早报。
当年在南二环路建成印务中心(厂房和纸库),安装第一台罗兰印刷机。编辑部安装了北大方正采编电脑网络系统,人手一台电脑,取代了笔与纸,实现了微波传输。
1999年
1月5日《西安晚报》日发行量突破30万份,《西安日报》达到6万份。实现了全国无空白省市区,全省无空白市县,全市无空白行政村的覆盖目标。
同日 《西安晚报·经济专刊》改为四开彩印小报。到3月2日,又恢复对开大报。
4月1日 西安日报社印务中心启用,德国罗曼·罗兰UNISET60彩印机正式投产。
4月19日 西安日报社采编网络开通运行。
5月1日 《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电子版互联网站开通并上网成功。
6月15日 市委决定:马师雄任《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总编辑。
7月1日 《西安晚报》的传统栏目“钟楼下”改为“钟楼热线”。
9月29日 两报编辑部合并,设立15个部门。
10月1日 《西安日报》出特刊50版;《西安晚报》刊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珍藏版52个版。
10月编辑部中层干部新一轮竞争上岗开始,先后有40多人参与1室13部领导岗位的竞争,最后聘用了26个部门负责人。
10月17日 《西安晚报》正式扩为16版(周一至周五)。
11月8日 “新闻招手停”驶上街头。
12月26日《西安日报》开始启用60年代初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西安日报”新报头,并发表毛泽东题写“西安日报”手迹。
2000年
1月24日 《西安晚报》“钟楼热线”撤销,“黄亚平热线”开通。
7月报社发行部完成了公司化改造,注册成立了西安报业报刊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营销公司。
8月16日 《城市经济导报》《现代保健报》《西安商报》划转西安日报社主管。
11月起 编辑分两批上机组版,到次年4月,全部编辑人员直接用电脑组版。2001年
4月29日 采编部门开始第三次改革。6月底实施。
5月10日我国国内第一台罗曼·罗兰UNISET70无轴印刷机在西安日报社印务中心演示,次日正式投运,每小时出报14万张。
7月1日 《西安晚报》扩为20版(周一至周五)。
2002年
1月1日《西安日报》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周一至周五)。
5月 市委调整西安日报社领导班子,原市委副秘书长陈浩任副社长、《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总编辑。
7月1日 《西安晚报》改为国际流行版——彩印窄幅报, 同时启用西安日报社报徽。
2003年
9月 西安新闻网正式上线。
2004年
9月,全国第六届“韬奋新闻奖”揭晓,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郭兴文荣获该奖。
11月,中央电视台“中国风云记者”揭晓,西安日报社记者黄亚平当选,其专题片在央视10频道播出。
2005年
为西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开办多种专栏共出170多期,发稿830篇,约40万字,有力地配合了“创卫”工作。
2006年
8月西安日报社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推出“循诗读长征”系列报道,以毛泽东10首长征题材诗词为线索,以诗词所涉地点为目标,采取记者实地寻访形式,进行专题报道。还采访报道了20多名老红军和红军后代,举办了老红军与万名大学生联欢活动。
西安日报社运用媒体力量扶危济困,呼吁社会力量奉献爱心,救助了一批特困家庭和人员。
2007年
6月8日上午报社召开干部大会,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郭若为宣布了市委的任职决定:原市委副秘书长郝小奇担任西安日报社社长,原市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李颖科担任副社长、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总编辑,宋若虹、屈胜文分别兼任西安日报执行总编、西安晚报执行总编。陈浩已当选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不再担任西安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2008年
1月 《西安晚报》《西安日报》多媒体数字报正式发布。
8月 我社举行新一轮中层管理岗位竞聘演讲大会。
2009年
1月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传媒大会·2008年会”召开。《西安晚报》在大会上荣获“金长城传媒奖”,并被评为“2008中国城市晚报十强”。“金长城传媒奖”是为了肯定、奖励为中国传媒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传媒及传媒人而设的奖项。它是中国传媒历史上除“范长江新闻奖”和“邹韬奋新闻奖”外首度设立的传媒大奖,也是长期设置的传媒大奖。
2010年
3月21日 陕西报业联盟在安康举行成立大会。联盟广告有限公司同时揭牌。
5月11日西安报业传媒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正式成立。西安报业传媒物业有限责任公司由西安日报社为主出资组建,是西安日报社下属子公司。该公司前身为西安日报社后勤服务中心。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结合西安日报社实际,后勤服务中心转制成为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法人企业。10月28日西安报业红马甲发行配送网络有限公司成立。西安报业红马甲发行配送网络有限公司是由西安报业报刊发行有限公司改制而成,由西安日报社、西安新星广告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新型企业。公司主要业务有报纸发行、物流配送、广告信息等。
11月10日~11月16日 我社举行新一轮中层管理岗位竞聘大会。
2011年
3月9日 接市委通知,李颖科总编辑调任西安市教育局局长。
10月17日 西安日报社新印务中心试生产。10月28日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成立。
国际化视野 战略家眼光
站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重新审视和规划报业发展。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播长安文化、树立西安形象的责任,主动配合我国对外开放和西安发展战略,提升对外传播的影响力。积极加强与境外媒体、相关团体的交流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办好《新民晚报·美国版》和《加拿大商报·今日西安》的基础上,积极与中美商会、韩国展览馆合作,争取在纽约和首尔为西安开设对外宣传的窗口,向世界介绍西安,树立西安良好的国际形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媒体的办报思路、发展模式和运营管理等先进经验,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水平和能力。
集团化发展 全媒体重组
组建了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资源重组、结构调整,实现从事业单位向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传媒集团转变;通过打造媒体品牌,增强舆论引导和传媒传播能力,实现成为区域乃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跨越;通过市场化、资本化合作,完善报业形态,实现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全媒体重组,跻身于全国先进传媒的行列。
数字化转型 增值性传播
加强3G、移动阅读等新技术运用的研究,加快我社数字化的建设与布局,加大纸媒优质资源与数字技术的深度互动与嫁接融合,寻求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的合作,实现纸媒、网媒、手机报、电子阅读器等多媒体的重组整合。尽快构建数字化、网络化高度整合的集内容采集、存储、编辑、制作、发布、增值服务的信息传播架构,消除介质壁垒,进行媒介产品的多介质、多层次、立体化开发、组合和销售,实现信息的一次加工、多次生成、按需发布、增值性传播,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多元化经营 跨领域发展
利用媒体联系广泛、信息量大、传播力强、政府及社会资源多的优势,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大力拓展有能力进入的相关产业,积极整合报业资源,大力发展联合办报、文化创意、物流配送、数码印刷、物业管理、会展演出、艺术品经营、户外媒体等衍生行业,延伸拓展报业产业链。同时,有效契入房地产、商贸、旅游、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发展。
资本化运作 战略性投资
加大招商引资与资产重组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实现资产与资源的有效重组,打通媒体融资的直接通道,采取成立股份制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或拆分子公司上市等方式筹融资金,加速报社的资本融合与扩张。加大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增强融资与跨领域投资能力,通过收购、参股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等办法,完成从社会资本吸纳者到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转身。
专业化队伍 德才勤兼备
坚持思想领先,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打造廉洁媒体,勇做阳光使者,严禁有偿、虚假新闻,确保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良、作风上过硬的全媒体、全天候、全能型采编队伍;一支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执行力强的管理团队;一支善于合作、敢闯市场、勇于竞争、具有宽广视野、战略思维、科学理念,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经营队伍。
承担起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凸显主流民意
坚持正确导向 传播先进文化
始终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确保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变,党管媒体不变,党管干部不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承担起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主流价值,突出主流声音,凸显主流民意,为社会进步、和谐发展努力生产积极向上的新闻服务产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坚持转型升级 谋求传媒变局
积极适应传媒变局,加快数字化转型、新闻生产方式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加快报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培育和形成新型业态与媒体产业链,从而实现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发展转型。加速社内各媒体的融合与市场化、企业化步伐,探索与形成新的赢利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综合传媒产业格局,尽快实现我社从单一传播向全媒体信息服务商、从事企合一的事业单位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市场主体和服务主体、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坚持改革创新 增强创新激情
积极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全员岗位管理、合同管理和绩效管理,实现全员聘用制、合同制、责任制。取消行政级别,打破身份界限,实行职位聘任,破除平均主义,实行以岗、凭绩、按劳付酬,做到干部(管理层)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分配能高能低。建立起符合全媒体发展的新闻生产、组织流程和富有活力的经营管理和新闻采编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内生动力活力和创新激情。
坚持协调发展 实现双赢目标
坚持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正面宣传的方针,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打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动仗,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践行“三贴近”,尊重市场规律,为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为读者做好服务,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报社
坚持把以人为本和群众观点作为新闻传播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顺应人民的新期待,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在办报和报社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员工利益,努力培养和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构建和谐报社。
办本地区最好看最具公信力
最善于合作共赢媒体
紧紧围绕建设和办“本地区最好看、最具公信力和最善于合作共赢媒体”的目标,力争5年时间内使西安日报社跻身在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大型综合传媒集团的行列。
——报社经营跨上新台阶,到2015年实现我社总资产达到10个亿,净资产达到5个亿,总收入达到10个亿,其中广告收入突破5个亿,年平均增长率为20%,报款收入1.2亿元,其他收入3.8亿元的目标,为报社的下一步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报业结构得到新提升,到2015年通过兼并重组、调整结构、市场和资本化运作,形成西安日报社报系、西安新闻网、手机报等新媒体,发行总量达到100万份,并在房地产、户外媒体、会展旅游、艺术品拍卖等新领域中取得进展。使我社成为包括报纸、期刊、网络、出版、发行、图书、印刷、物流、广告创意等在内的综合发展的文化传媒集团。
——报业体制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闻出版和报业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资产运营到资本运营的跨越,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并购、产权置换、品牌合作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为集团上市作充分准备。
——员工生活达到新水平,到2015年本部员工年平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年增长率为15%左右,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员工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福利水平,实行年金制。
专业技术人员347名研究生 33名
大学本科 287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名
西安市突击贡献专家 6名
其他专家 4名
高级职称 13名
副高职称 70名
中级职称 140名
打造《西安晚报》品牌
树立晚报优质品牌新形象
坚持新闻提速和新闻原创,不断提升晚报的品位、品质、品格和文化含金量。以读者客户为本,强力打造两报的新闻品牌、活动品牌和服务品牌。在继续做好报人散文奖评选、西安晚报名家大讲堂、大型车展、房展、经济影响力评选、读者节、读者林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加强特色栏目、专栏建设,出版《晚报文化丛书》,聚合忠实读者;积极策划并组织实施系列新闻采访和市民读者互动活动,树立晚报主流高端的新形象;注重晚报品牌经营,适时推出晚报形象代言人和多介质形象宣传,进一步扩大晚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和群众了解和热爱晚报;遵循“在贴近中打造、在打造中贴近”的原则,自觉服务大局、自觉服务社会、自觉服务读者,在西安、西部乃至全国叫响和树立晚报的优质品牌形象。
打造“西安新闻网”品牌
成民情民意汇集疏导中心
依托《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网站的推广力度,加强与国内知名新闻网站的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的合作,强化读者网民互动栏目,策划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申请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资质,争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探索网站经营盈利模式,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西安新闻网跻身于陕西门户网站流量前三,整体排名基本稳定在alexa全球中文网站排名1000名之内。成为西安本土新闻权威发布中心、西安生活资讯服务中心、西安对外宣传包装营销中心和民情民意汇集疏导中心。
打造“红马甲配送”品牌
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紧紧围绕《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发行投递服务主业,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热情服务为根本,以“诚信服务、自强不息”的核心价值观和“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的企业理念为导向,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配送服务、社区文化服务,创办“红马甲网上商城”,大办发展网络配送业务,力争到2015年使日报发行投递业务达到15万份以上,晚报发行投递业务达到30万份以上,年增长率保持在4.7%以上;网络配送业务完成3000万元以上营业额,实现单一业务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型;将红马甲公司打造成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成为我社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数码精品印务”品牌
成为个性化精品印刷龙头
以数码个性化精品印刷为龙头,大力开发包装、装潢、高档精品印刷业务,发挥技术设备优势,积极培育市场和客户,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大、做强、做亮数码商务印刷品牌,力争到2015年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
打造“西安经济影响力”品牌
实现多元发展和多点增收
邀请国内经济界著名专家学者主持评选活动,并为企业提供咨询策划、教育培训、形象宣传、广告宣传等服务,使评选活动经常化,更有高度和创新性,成为能够吸纳广告和深度合作及知名品牌。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与市慈善会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西安慈善晚宴系列品牌。
打造“西安十大新闻”品牌
树立行业权威和公信力
将“西安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作为报社品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续联合市属有关媒体、研究机构等,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开展好一年一度的系列评选活动,形成体系与年终的关注点,将“西安十大新闻”打造成在陕西西安广受关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评选品牌。
打造“中国报人散文奖”品牌
成为培养优秀作家的摇篮
继续与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合作,办好每年度一届的“中国报人散文奖”征集评奖活动,创新活动内容、扩大活动的形式和范围,在举行征文活动、组织隆重颁奖活动的基础上,组织获奖者在西安采风,开展主题征文,编辑出版报人散文奖系列图书,组织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点评优秀作品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晚报的文化品位和在业界的影响,提升晚报在读者、作者中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为我报吸纳优秀作家作者队伍及其优秀作品,把“中国报人散文奖”办成业界最著名的活动之一。
打造“陕西报业联盟”品牌
开拓媒体跨界经营新局面
加强广告经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联合采访、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建立稿件交换平台、合作经营等合作方式,打破媒体划地区经营界限,推动各媒体之间新闻内容、技术、市场、资本等多层面的优势互补,促进报业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打造“中国西安国际车展”品牌
树立行业新典范
办好一年一度的国际车展,通过开展西北五省区车模大赛、组织知名汽车品牌厂家与客户联谊会、车友俱乐部、在我社媒体上开展我与汽车的故事征文活动等,拓展和延伸车展的影响力。
打造《现代保健报》品牌
推广养生保健新理念
以做“中国人的健康顾问”为宗旨,实现《现代保健报》从健康类报纸的“大超市”到“精品店”、“专卖店”的转变,着力在医保服务、医疗导航、健康保健等方面下工夫,提高报纸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