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新工程

更新时间:2024-08-23 14:43

在为西部大开发鼓劲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成果,2000年9月,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正式启动。这给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的西部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概念

基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

“西新工程”是遵照江泽民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直接部署的一项重要工程。在有关部委、省区领导的支持下,广大建设者把实施“西新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做出了突出的工作成绩。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绝大多数群众都能听到、听好中央和本省的广播节目,电视覆盖率也在逐步加大,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出现了较大的改观。

启动原因

人们常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形容我国西部地区原来荒凉和闭塞的情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二十世纪末,一些边远偏僻、地理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仍然很难利用现代的通讯方式看到外面的世界,听到外面的声音,我国西部相当于国土一半面积的地区还不能实现广播电视信号有效的覆盖。几千万人还处在“白天忙于农做、放牧,晚上围着火炉数星星”的信息贫乏状态。

200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蒋正华率团对西藏进行考察。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情况汇报后,考察团不顾高原反应、旅途劳顿,多次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驱车3000多公里,深入农村、牧区、工厂、学校、医院实地考察。所到之处,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深受少数民族的拥护和爱戴。听说是从北京来的代表团,老百姓自动聚集欢迎。车队在辽阔的山区、草原行驶,偶尔见到一两个放牧牦牛、羊群的牧民,他们微笑着不住地向车队挥手欢迎。

在山南地区一个昔日的贵族庄园旁,一位翻身农奴讲述了他生活的巨大变化。西藏和平解放前,他家生活悲惨,住的土窟四五米见方,一米多高,人在里面无论做什么只能弯着腰。他和广大翻身农奴一样,搬进了宽敞漂亮的楼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温饱之余,他们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他们接收很困难。

农工党中央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着长达4000多公里边防线,西藏人口的80%是农牧民,他们绝大多数听不懂汉语。因此扩大和提高藏语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对于维护西藏的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对于我国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农工党中央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西藏考察情况的汇报》,重点汇报了这个问题。

9月15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蒋正华代表农工民主党建议在西藏建一座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更新改造包括骨干台在内的全区中、短波台,增大藏语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蒋正华的建议,引起了会议主持者江泽民总书记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他当即对加强西藏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于次日凌晨给中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写信,要求大力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要在资金、人员和技术上调集足够力量,加强广播电视的条件,让党和国家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全信长达1200多字。两天后,中央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实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

行动

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委立即行动,调集全国广电部门的精兵强将。2000年11月两万广电大军翻崇山峻岭,走穷乡僻壤,淌大江大河。在戈壁荒漠、在雪域高原克服重重困难。他们把“西新工程”当做一项顺民心、暖民心、稳民心、得民心的“民心工程”,高质量地新建、扩建了389座发射台。国家对“西新工程”已经和预计投入40多亿元,是国家一次性投资最多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得到了西部人民的热烈欢迎。

同时,一支支流动电影放映队也深入了各个乡镇。

2008年6月9日,我国首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中星9号”在西昌发射成功。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传输标准(ABS-S)是建国以来我国广电系统第一次自主研发的、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卫星传输标准,在接受性能标准等方面优于通用的卫星传输标准,显著提高“村村通”直播卫星接受的安全性。直播卫星从技术上解决了“有线”、“无线”技术无法覆盖的偏远山区和覆盖盲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难题。

“村村通”直播卫星上行节目平台建设已经完成,可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包括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在内的中央和省级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按照有关规定,现阶段直播卫星主要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重点解决“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国家计划安排34亿元资金对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较落后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予以补助。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指出,直播卫星技术是“村村通”工程实施方式上的一次变革,可让城乡群众享受相同的广播电视服务,极大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实现了“村村通”工程的跨越式发展,为“村村通”向“户户通、长期通”目标的迈进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党中央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1998年正式启动以来,到2006年6月,基本解决了全国已通电的11.7万个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近亿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一台电视机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有广播电视的地方就有党的声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茅这样描述“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性。

在“西新工程”实施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对“西新工程”作出的批示达四十次之多。他们十分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每到一个工程进展的重要时刻,中央领导同志就亲自指挥、部署作出重要的批示。

2002年2月1号,江泽民总书记又亲自来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考察“西新工程”进展情况,并且亲自通过监测网对一些地区的覆盖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工程进展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成就

从2000年9月起,“西新工程”实施范围包括了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4个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区以及福建、浙江、广西、海南和吉林延边部分地区,涵盖国土面积超过4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1.9%。

“西新工程”实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覆盖能力比过去增加了2.5倍,8省区各地能够收到10套左右短波广播,各地、市、县普遍能较好地收到3套以上中波或调频节目,3至4套中央和当地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电台还开通了民族语言节目,每天播音共增加了98小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实现了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的目标。

“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实验总功率增加4倍,民族语言节目时间增加了一倍多。在广播覆盖任务最艰巨的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每一个县、村,都可以收听到5套以上的调频、调幅广播,基本实现了江总书记提出的“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的要求。无线电波载着党和国家的声音如同春风吹进了西部的每一个角落,把欢歌笑语播撒进人们的心田。据统计,这两项工程的实施让全国十万个边远、贫困行政村的一亿人借助着广播电视这一对顺风耳和千里眼,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找到了致富的门道,开阔了眼界。我国家庭已经拥有三亿三千万台电视机和三亿五千万台收音机。

无党派人士著名建筑专家陈祥福介绍说,“西新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性的、历史性的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