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14 10:50
西林河流经惠州市龙门县和博罗县,以及广州市增城区境内。古称龙门水和九淋水。《清史稿》这样记载:西林水出西北三角山,合高明、白沙,屈西南,纳群溪水、永清水,入增城为增江。因此,作为东江一级支流增江的上游河段,西林河不仅是龙门县的母亲河,还是促成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功臣。它孕育了繁华,但选择了寂寞。西林河最近一次成为人们的焦点,是它盛产了许多惟妙惟肖的“奥运火炬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西林河再披一层神秘面纱。
西林河得名 西林河一名其实由来已久。明弘治九年(1496年),广州府析增城县长沙乡之西林、平康和开源乡之金牛等三都,与博罗县小部分地区组建龙门县。由于龙门县址设于西林都七星岗,故缓缓流经龙门县城的龙门水慢慢就有了西林河的称号。据《龙门县志》,西林河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七星岭,经广州市从化县流入龙门县境,自东北向西南迂回全县,沿途还收纳了蓝田、铁岗、白沙、路溪、邓背、蓝滘、大陂等溪流,至增城、龙门边境处与永汉河汇合注入增江,开始了奔流入海的旅程。
在古时,这条全长仅120多公里的西林河并不让人喜爱。由于地势的原因,西林河更多时候成为增城水患的策源地。有数据显示,龙门县北部地区平均海拔500米,而增城境内最低海拔仅2米,因此素有“龙门水大浸增城”之说。因此在《广东省志·水利志》中,增江被描述成“在历史上是一条水、旱灾频繁的河流”。根据《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珠江三角洲发生的水灾与增江息息相关,从唐朝末年至建国前,有稽可查的灾情共有288次。水火无情,在防洪措施不得力的年代,西林河在给人以愉悦的同时,也伴随着水患的恐惧。这个恐惧直至上世纪80年代增江下游沿岸堤围的巩固,才逐渐从人们的心目中消失。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远古时期增江并不直接注入东江,而是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增江才成为东江支流。由此可见,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后的形成,也有西林河的一份功劳。
古人对海拔较高的峡谷急流,惯称“龙门”或“龙口”。西林河的河流坡度有多大,“龙门”一名就足以说明。
据《龙门县志》记载,西林河属山区河,部分河床基岩裸露,在险滩处礁石参差,水击涧石,骇浪飞湍,还会出现漩涡、倒流、横射、水跌的险象。这些艰难险阻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已经让人心中发毛,更何况与之搏斗?但是,自古以来西林河的航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民国时期由于陆路交通不便,西林河仍是龙门县的主要交通要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西林河航运才被日益发达的陆路交通所取代。西林河上险象环生的日子也最终一去不复返。
有史料恰恰记载了当年龙门水手在西林河上航行的情景。以前龙华镇往下有一处螺旋形航道狭窄的螺滩,紧接着又有工字形的工滩,过了工滩就是有名的虎跳潭。那里浪涌水急,河岸左右和中间各突出一块巨石,排列屹立江中,形成了只有一丈余宽的两个门户,且门户上下水位落差竟有三四尺。船经过此地,船工稍有差池就会人仰船翻。因此每到这个时候,船工们都提心吊胆,而乘客则宁愿上岸徒步而过。过了险峻的虎跳潭,还要经过一条狭窄而陡峭的航道,这段河床暗礁遍布,竹、木排通过时经常会撞得四散。只有过了最后这关,下来的航道就平安多了。因此,在东江航运史上曾有“龙门水手好”的说法。放在眼下来说,这个“荣誉”的代价多少带点无奈。
如今,西林河的航运史早已划上了句号。但在沙迳的香溪堡旅游区,你还是可以领略到在西林河上漂流的风情。河岸上偶尔出现的古码头,隐藏翠绿之中的古村落,会引发你无尽的遐思。
要饱览西林胜景,从惠城区出发最好的路线是:经广惠高速在博罗县长宁路口下,再取道横河办事处到龙门县麻榨镇。从麻榨镇一路向东北,经沙迳、龙华到县城龙城街道,风景如画的西林河就尽收眼底。如果你从广州城区出发,最好的路线是:经广河高速在龙门县龙华出口下,再从省道S119线北上,到龙门县城龙城街道,风景如画的西林河就尽收眼底。
西林河畔是非到不可的地方。无论你站在何处,处处可见群山环抱一河碧玉的佳景。清晨,你能触摸到河面上薄如蝉翼的晨雾,初升的太阳在尚未褪尽的雾霭后显得妩媚;中午,即便烈日当空,河道两岸的绵亘峰峦能为你拂来阵阵微风;傍晚,西沉的夕阳已将水面染成金色,偶尔河畔上会出现三三两两的浣纱女,她们的曲线会让你心动不已。曾在清朝任南雄州字正的龙江人李柱兰一生最迷恋家乡的西林河,“花环树外将山绣,船到陂门带水飞。此景凭谁同领略,江头杨柳正依依。”
关于西林河的诗句还有出自清朝光绪年间的龙门诗人李寿田。这位当时被称为“龙门之大儒”的诗人是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拔贡生,官至直隶州州判。热爱家乡龙城镇的李寿田对西林河同样迷恋,曾题诗“青山绿水两悠悠,一个渔翁一叶舟;地僻并无人唤渡,底忙飞棹过中流”来暗示自己淡薄名利的志趣。
前人留下的诗篇,已经足以让我们摸到西林河深厚的人文底蕴。挑一个合适的时间,带着合适的心情到西林河,随便坐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听听河水淙淙的乐章,那就是岁月流逝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