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组歌

更新时间:2022-08-28 17:25

《西柏坡组歌》即《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战友文工团继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之后,倾力打造的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历史和时代两个视角看,这部作品无疑是新时期赶考路上的催征之歌。

西柏坡作为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解放全中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历史的回响和时代的强音因此而荡气回肠。该剧观照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彰显了以“两个务必”、“赶考”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和执政理念。以“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的“赶考”精神为统领,其艺术探索与艺术实践,深扎西柏坡,又跳出西柏坡,登高望远,发出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思与拷问,不仅在艺术本体上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还难能可贵地实现了哲学与艺术的有机融通。其主题内涵之深刻、中心思想之厚重、艺术感召力之强大,对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奋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西柏坡组歌》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描述手法构成了文学和音乐的独特视角,综合运用合唱、重唱、领唱、对唱和戏剧讲述等艺术样式,跨越时空,情景交融。《热土》、《决胜》、《清风》、《赶考》4个乐章19首歌曲次第展开,柏坡岭、土坯房、发报机、小磨盘、煤油灯……一幅幅生动凝练的民俗画卷,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一组组亲切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台上,直达心灵,凝聚成这部作品的形态与气象。全剧结构鲜明独特,巧妙的将思想与艺术融合,以情景讲述贯穿始终,将各大历史节点串连,有机的将全剧分为四个主题乐章。

序《古道》从秦皇古道起笔,饱蘸古风今韵,史诗般雄浑刚健,勾勒出了一条中华民族经沧桑而不变,历风雨而弥坚的坎坷英雄路,让作品一下子站到5000年中华文化的制高点上,开篇不俗。

第一乐章《热土》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为历史背景,深情吟唱西柏坡这片红色土地,歌颂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起点,从坡岭上的梨花、松柏、红高粱写起,将笔触深深扎进那片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土壤,又抚今追昔,提炼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依靠谁,为了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诉求。透过山妞与现代军人的戏剧对白,让我们看到了《小山村大乾坤》和一方生机盎然的《土地有根》,在《走山梁》浓郁的民族风情中,燕赵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天换地的宏大气魄撼人肺腑。

第二乐章《决胜》以“三大战役”为主视角,从《发报机的号角》吹响,到舞动《地图上的红线绳》;从《从哪里认识你》的声声寻问,到《巍巍太行》铿锵回答,通过散点、白描式的手法,回眸“三大战役”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讴歌我们党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形象深刻阐明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深刻道理,激情讴歌人民战争横扫千钧、摧枯拉朽的不竭力量。

第三乐章《清风》伴随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和“两个务必”的历史回声而奏响,在《会堂清风》的徐徐吹拂中,聆听领袖和共产党人那平凡如常的《磨盘的故事》和纯净高洁自然成的《梨花谣》,由衷地在心头点起理想与信仰的《这盏灯》,才有了《天下乡亲》里那杜鹃啼血般的“四个最后”。从柏坡岭上吹起的这股清风,荡涤尘埃,让一个民族从此找到活的灵魂,从而触发了人们对执政为民、清正廉明这些时代课题的思考。

第四乐章《赶考》,以毛主席大手一挥,一句掷地有声的《赶考去》为创作契机和思想原点,道出了共产党人在西柏坡寻找到了强国梦之根和党群关系之本,感悟到了《一代代不改英雄气》的领袖情怀,在《梦想照亮未来》的深情欢快旋律中,民族情感、人间大爱得到充分抒发与释放……最后一曲《永远在路上》,“考官是天下老百姓,考题是民富中华强,永不脱离是群众,永不动摇是信仰,”再次引申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依靠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至此,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永不”、从“进京赶考”到“永远在赶考路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淋漓尽致地得到阐明和抒发。整个曲目气势磅礴,既有民族与时尚结合的艺术享受,又不乏启迪心扉的深沉思考,曲高和众,满满正能量。

在艺术呈现上,《西柏坡组歌》采用的是切割式、流动式、板块化的结构形态,突破了组歌演唱传统的板墙式、静态化呈现方式,使得巨大的形式意味蕴含其中;在音乐创作上,该作品“立足河北、放眼华北、关照全国”,在广泛汲取采撷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讲求特色,突出原创,加之用独具现代流行特色配器共同演绎,用张弛有度的结构精心构建,这部组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在音乐旋律和风格上,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山涧小溪,时而风雷激荡,时而恬静深幽,千回百转,起伏跌宕,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为当代乐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从《长征组歌》到《西柏坡组歌》,传承在什么地方?突破又在什么地方?《西柏坡组歌》传承了《长征组歌》史诗性品质和大型声乐套曲的艺术手法。突破主要有四点:一是选题角度和纵深开掘的突破,《长征组歌》忠实于历史,对那段史实进行高度凝练、概括、雕琢、诗化,《西柏坡组歌》从历史出发,关照现实,更多的进行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二是结构方式的突破,《长征组歌》是按照时间和事件的顺序来创作的线性结构,《西柏坡组歌》是机动灵活的散点式选题结构,采用的是精确打击,点穴式选题。三是表演方式的突破,《长征组歌》是传统的声乐作品表达方式,只有一个表演区;《西柏坡组歌》观照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融入了很多戏剧化的元素,有三个表演区。四是舞美呈现方式的突破,《长征组歌》是传统的板墙式、静态化呈现方式,《西柏坡组歌》是切割式、流动式、板块化的呈现方式,让合唱队立了起来,寓意着太行铁壁,舞美形态更灵活,舞美语言更丰富。

这部作品选题创意4年多,采访挖掘2年多,词曲创作1年多,查阅的书籍、资料摞起来超过4米厚。该作品的创作汇集了军队文艺界强大阵容,艺术总监、著名词作家王晓岭,音乐总监、著名作曲家印青,艺术指导、著名作曲家臧云飞,著名词作家、文工团副团长甲丁,词作者王杨、刘海涛,作曲家郭鼎立、王路明、刘彤、亢竹青,编导赵小津、舞美设计李文新,青年作者于全海、张凯、郭利文等组成了一流的创作团队。主创人员先后36余次深入西柏坡和太行山区,仅歌词就进行了28轮大改、90余次小改、数百次的细改,作曲进行了19轮的修改调整,力求每一个词句、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检验和推敲。在这次集团冲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激情和艺术观点,每个人都迸发出了创作灵感,但都在步调一致,融我于他的行列中。

四年辛苦不寻常。在《西柏坡组歌》创作中,涌现出不少感人的故事,词作家王晓岭在一年多修改创作中,写歌词用的纸摞起来超过1.5米。作曲家印青担任音乐总监,在301医院住院期间,还多次在病房召开改稿会。作曲家臧云飞,有一次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趴在路边一颗树上就写,演员丁晓君刚好在他后面,靠近一看,在写曲子。为了改好《巍巍太行》这首歌的曲子,他一个人坐在门头沟深山峭壁上找感觉,连比划带写的,坐了两个多小时,傍晚的时候,一位老汉从后面拍拍他肩膀,劝他:“别有什么不开的,日子还长着呢,我下午路过就看你在这坐着,这会儿还在这!”也就是这次,他找到了那种山川激荡、群峦澎湃的感觉,写好了《巍巍太行》的曲子。指挥蒋夑斌,患有严重的胃病和肝病,他每天吃流食,坚持加班加点排练演出一个多月,7月上旬参加全军会演演出后,就住了301医院,肝腹水从体内抽出2000多毫升液体,输血2000多毫升,仍在住院治疗中。在浮躁喧嚣的“快餐文化”包围中,这种踏石留印的作风、抱璞追真的艺德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西柏坡组歌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创作过程,走近《西柏坡组歌》,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有文化与艺术的时代高度,更有精神与追求的心灵温度。

作为全军组建最早的文艺团体,文工团继承发扬我军光荣文艺传统,始终以打造时代精品为己任,坚持深扎生活,弘扬正气,用“战友人”的虔诚、严谨和挚爱,努力奉献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争当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兴艺强军的战斗队,官兵欢迎的贴心人。为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西柏坡组歌》的首演与河北交响乐团携手,以军地结合的强大阵容联袂呈现,由青年指挥家、战友文工团指挥蒋夑斌,战友文工团合唱队教导员李晓娟和青年指挥家、河北交响乐团指挥拓鹏分别执棒指挥。

居高声自远。由于主题重大、立意深远、视角独到、艺术精湛,推出的时机又高度契合时代,该作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焕发出七大亮点:《长征组歌》的姊妹篇;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生动教材;最具时代精神的军旅强音;重塑信仰的青春之歌;民族与时尚结合的动人旋律;多维立体的舞台呈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