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34
西河戏,江西省星子县的传统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乾隆年间,赣江下游的南昌地区,以及赣江主支流“西河”流域的永修、德安、九江、星子等县,是弋阳腔、宜黄腔、青阳腔和湖北汉剧频繁活动的地区。清嘉庆年间,诸腔合流,首先在南昌形成一种乱弹班,影响甚广。清道光年间,艺人汤大乐(今德安县高塘人,1801年生),先后在南昌的乱弹班和汉口的汉剧班唱戏,后载誉归乡,与其兄汤大荣一起,在老家汤家坂组织汤家戏班,排演黄皮戏。汤大乐与星子诸多汤姓同族共谱,汤于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1850—1862)来星子教戏,广收艺徒,建立了星子县第一个弹腔戏班,演出剧目30余出。
1874年,星子艺人周自秀出任班头,戏班定名为“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简称“义和班”。当时义和班所演剧目的《打龙蓬》《清官册》《过昭关》《三关调将》《白虎关》《二进宫》等50余出大本,30余出小本。唱腔以二黄、西皮为主,演出多沿高腔旧习,如:“破台”、“放五昌”、“报台”、“登二场”等。角色分为十大行,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戏班除在星子本地演出外,常往来于永修、德安、九江、都昌等地(旧时多属南康府、府治星子县城)。
1888年,星子艺人刘郭原(星子蓼南人,1856年生),从“瑞祝班”归来加入义和班,并继周自秀出任班头。1889年,星子艺人汤再树(星子温泉人,1864年生),从湖北“汉班”回来加入义和班。1919年,星子艺人万正榜(星子蓼花人,1891年生)自景德镇“串堂班”回来入班。这些老人“虽英年家寒,在外饮午”,然“天资敏捷,才智过人,能演古,能排剧”(摘自汤再树墓志)。他们从外地带来新的剧目,改造了一批老唱腔,如将西皮顶板(板头起唱)改为器板(即第三眼起唱),丰富了西河戏的艺术。星子其他职业艺人英才辈出,群芳济济,义和班迅速扩大。
1910年,义和班出于繁忙演出的需要,分为南北两班。北班由汤再树领班,南班由周招生领班,基地分别设于温泉和苏家挡。义和班自1910年分班,1924年合班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鄱阳湖域处于战争状态,危及沿湖一带城镇。西河戏活动,也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星子以华林为中心的庐山南麓各乡,业余演出仍很兴盛,义和班也多在这一带活动,华林有名艺人20余名,占当时全部艺人五分之二。1938年日军入境,星子县政府迁往都昌,湖面封锁,星子沿湖多筑日军炮台,西河戏活动迅速失败,义和班进入困难时期。虽偶有演出,也是入不敷出,艺人多转而操演皮影戏,聊以糊口。1942年,日伪县长令义和班在蓼花汉岭演端午节戏,许多艺人不从而逃往外地。其余艺人流离颠沛,朝不保夕,竟有艺人抱病转操皮影戏而终殁他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县政府从都昌迁回星子。8月,义和班在县城旧府堂门前戏台上演西河戏3天,以示庆祝。上演节目有《大审玉堂春》等戏。以后西河戏活动得以逐渐恢复。但旧政府不求图治,却忙于征兵、勘乱、竞选,甚至忙于禁戏。其理由是“近几来各乡间游手好闲者,恒多演戏集赌,小则倾家荡产,大则流于匪盗,影响社会,良非浅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有赌情,则拆除戏台、扣压戏师。“倘有循私包庇者,撤职查办”。“如有反抗各等情况”,立即镇压(摘自旧政府告示)。1949年,解放军入境,旧政府卷席而逃。1950年,义和班解散。
建国后,义和班难以恢复,但农村业余演出却蓬勃兴起,艺人多以教戏为业。县文化部门非常重视西河戏对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作用,举行各类西河戏调演、汇演和学习班,西河戏迅速恢复和发展。逢年过节,村村场场演唱西河戏,自娱娱人,已成乡俗。现时农村各类喜事加上大学、参军、迁新居、婚嫁日甚至农业承包、企业开张等,人们都愿意花不多的钱,请个业余剧团演唱西河戏招待宾客,以示庆贺。
西河戏植根于村野乡俚,旋律高亢奔放,浑厚质朴,唱腔为板式体,以西皮、二黄为基本声调,并兼有青阳高腔、渔歌、民间小调等,唱腔拖腔较短,中间夹有衬字,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段,用嗓为“生、旦、净”三种。
西河戏的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服装古色古香,表演古朴夸张。武打中的“搏手”动手刚健、姿态优美,多由民间拳术变化而来。乐品有京胡(俗称“细筒琴”),二胡(俗称“大筒琴”),民国时始用月琴。西河戏的剧目多为历史袍带戏,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集中于三国、隋唐、宋等朝代,内容崇尚忠、义、廉、孝,表演形式较为固定。业余演出戏台一般为木板搭的临时戏台,虽然简陋,但却不缺乏氛围,生活化大于艺术化,颇具乡土气息。
西河戏传统行当分为十角: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因主演袍带戏,故而末、老、外、净四行为班中顶梁柱。传统演出,台上设有“报本者”位置,演员唱念全由“报本者”提词帮唱,酷似傀儡戏形式,有专家认为,这是古代肉傀儡的遗绪。
西河戏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典故,集中于三国、隋唐、宋等朝代,比如《三国》里有26本、《隋唐》23本之多,也有些民间故事如《四郎探母》等上百种,还包括了《长生殿》《雷峰塔》《双熊梦》《金雀记》《琵琶记》《折柳》《花报》《劝农》《冥判》《藏舟》等,唱安庆调的有《打樱桃》《听琴接驾》等,唱南北词的有《安安送米》《洞宾对丹》等,其他曲调如《小放牛》《进城看女》《打花鼓》《大补缸》等,亦各有专用曲调。
西河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形式。西河戏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内容推崇忠、孝、节、义,从一个侧面推动和活跃了乡村文化。
西河戏深受广大农民喜爱、轻松愉快、故事性强、剧本脍炙人口,也是江西省硕果仅存的几大古老剧种之一 。
西河戏面临着缺乏时代气息,唱词方言过重等问题。西河戏有着很强的地域特征,唱词方言过重等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河戏的趣味和魅力,不少外地观众表示难以看懂西河戏。又由于创新不够,古腔古韵较少唱出时代旋律,逐渐不能适应现代人们的感观需求,导致观众群逐步缩小,市场逐步萎缩。
人才缺乏,古戏传承青黄不接。时下青年后辈对传统戏曲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兴趣不高,西河戏传承逐渐步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投入不足,难以发展新的观众群、拓展新的市场空间。西河戏在农村拥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忠实观众,但在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社会关系的巨大变更之后,它与观众、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年青观众之间产生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同时,由于星子县经济实力不强,对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也造成了西河戏“内热外冷”的局面,难以发展新的观众群、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程家训,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星子县申报,项目名称:西河戏。
江西省成立了修水县宁河戏剧研究室负责整理、收集原宁河戏剧团演出剧目;收集流落民间的剧本服装道具等;研究宁河戏源流;写文艺音乐集成等工作。
2011年11月5日,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西河戏这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星子县正式成立了西河戏保护发展研究协会。协会成立当晚,该县西河戏爱好者还举办了西河戏专场演出,上演了《狄青征西》《下河东》《赵氏孤儿》等优秀剧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庐山市文化馆获得西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河戏项目保护单位庐山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新中国建国后,黄纪进多次参加县、地区级调演。1980年10月,获江西省文化局奖励,奖状曰:黄纪进同志积极从事西河戏的抢救、继承和革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特发此奖,以资鼓励。黄在一生演出中,非常注意剧本文句的优劣,遇有不当之处,他均认真修改,并理改编了传统戏剧《徐策跑城》、《二堂舍子》、《满堂福》等。黄一生共授徒5人,皆成优秀艺人。
2018年9月28日,西河戏《陶母戒子》经省文化厅指定参加在安庆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非遗传统戏曲惠民演出。演出后赣江市文化馆收到由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纪念证书和奖牌。
2019年3月11日至12日,德安县城义峰山公园热闹非凡,鼓乐阵阵。该县农民自编自演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戏”走进德安县城,在这里举行为期两天的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