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9 23:44
西滨农场位于福建省晋江县县境东北部。是晋江县规模最大、办得最早的农场。
710个劳力,2258亩耕地,有6台大型拖拉机,19台手扶拖拉机,2艘机耕滚船,1部机动水稻插秧机,12套小型拖拉机配套工具,8台灌溉用的柴油机,1台20千瓦电动机,9台农用水泵,3台(90千瓦)联合收割机,1台动力收割机,11台机动脱粒机,1台种子精选机,3辆载重农用汽车(290千瓦),1台专用推土机。当年全场办工业9家,工业总产值达539.3万元。粮食总产达1630.55吨,农业总产值达121.22万元。
该场划分为4个分场。耕地面积2248多亩,盛产水稻。年亩产达吨粮,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1850吨,曾获全国红旗农场的光荣称号。1988年粮食总产量达1630.55吨。
场办有酿酒、综合食品、粮食加工、塑料、机械修配等厂。1988年总产值达548.5万元。
著名的“西滨米酒”系该场特产,名闻遐迩。
西滨农场是晋江县规模最大、办得最早的农场。该场原系海滩荒漠之地,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泉州保安团团长林梦飞组织围垦。因紧邻西滨村,故名。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此创办劳改农场。由于滨海水缺,新围海埭含盐量大,只能播种一些田菁、大麦和甘薯。1952年引入金鸡水库的水冲涤盐碱地,始适于种植水稻。1955年西滨劳改农场内迁,国营农场从沙塘迁入西滨,接管劳改农场,改为国营农场后,经过多年平整改造、开沟引水、营造防风林带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好农场。1975年正式定为外贸出口良种猪生产基地。当年,外贸部门为该场引进良种猪44头,并拨资金1323.3元加以扶持。1976年,该场出口良种活猪200头,1979年达400多头。1980年停止出口。
1951年,先在罗山乡沙塘村创办一个百亩的国营小农场(即县林业局下属的沙塘苗圃)。1955年,西滨劳改农场内迁,国营农场从沙塘迁入西滨,接管劳改农场,称国营西滨农场。
该场在1955年前,场内土地总面积3341亩,除营造防风林带占地80亩,职工居民点用地170亩,道路占地60亩,以及河沟水面外,耕地面积还有3025亩,实际耕地面积2242亩,全是水田。
在引进金鸡水,晋东水稻的用水基本解决之后,罗山与石狮交汇处的塘市一个千亩水塘,划给国营农场,加以围垦改造,办成塘市分场。1961年,把靠近荆山北岸的100多亩水田划给县良种场作为繁育良种基地。1978年初,又因“四化一供”的需要,把塘市分场改为县小麦原种繁殖场。
1984年,该场粮食总产量达1630.55吨,工业总产值达548.5万元。又投资93.1万元,新建一座63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和办公大楼,一座424平方米的食堂,一所965平方米的初级小学校舍,一座1085平方米的仓库,一个2200平方米的大晒埕,修建道路7条,长度46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