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27 10:14
《西番事迹》一卷,存目,明三边总督、太原王琼撰。讨土鲁番后作此书,收入袁褧辑《金声玉振集》,今北京、上海、南京等馆藏明嘉靖中吴郡袁氏嘉趣堂刊本。完成时间在嘉靖七年到十年间,记述明朝之前中原各政权对西北羌族等民族采取的措施,之后又论述了明初以来明廷与西北民族的关系。
嘉靖年间,西北边疆危机深化,明廷却不能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正所谓:“战诎议守,守诎议贡,贡诎而复议战,竭天下之力以奉之无宁岁,备左而失右,此款则彼攻。无他,虏情失也。”因此,明人已不单单满足于一时一事的记述,而是开始注重了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与现状等更为细致的内容。王琼对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边患屡兴不止的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北狄、西戎为中原王朝之边患的历史由来已久。“盖北狄之与西戎为关中患,自古然矣……唐连吐蕃直入长安,宋失熙河并于西夏,为祸大矣。“《西番事迹》就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
本书是王琼在嘉靖朝初年总制陕甘二边军务时的著作。西番本书中当指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洮州(今甘肃临潭以西)、河州(今甘肃临夏)、岷州(今甘肃岷县)、西宁等地。全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序言,第二部分简述自西汉以来中原王朝对羌民族采取的策略,第三部分论述明朝与羌民族的关系。第一部分的序言为明人王九思在嘉靖九年( 1530)所作,称赞王琼降服吐鲁番的功绩,肯定他忠君为国的节气。第二部分概述西周以来中原王朝在应对羌民族的策略,包括周太王躲避狄人去邠居岐、申侯逼迁西周、汉朝赵充国安抚西羌、东汉设护羌校尉、宋王韶平宕洮叠三州等历史掌故,例如对西汉将军赵充国降服羌族的背景分析道:
“赵充国处叛羌虽以招降为主,然当时内郡兵屯边者至六万余人,充国所领亦万骑,未尝不用兵也。充国能降羌,虽因屯田以困之,然缮乡亭、浚沟渠、便弓弩、饬斗具,未尝弛武备也。湟中即今西宁卫地,彼时止先零、䍐开二种为梗,而武威、张掖、酒泉皆汉所有,故酒泉太守辛武贤等皆合兵击之,故能使羌虏降服,而屯田自便。”
认为西汉赵充国之所以能够降服羌人,有众多原因,首先汉代在边疆的驻兵众多,并常修武备,且当时汉代控制武威、张掖、酒泉等地,面临的仅有先零、䍐开等民族的骚扰,因此能够降服叛乱。而对于明朝在西北面临的状况及应采取的举措,王琼分析道:
“今北虏盘踞西海,瓦剌环绕北山,西域吐鲁番势渐强盛,吞灭族番。河西兵寡粮乏,全藉屯田自养,而筑城堡、远斥堠、慎备守之事,未能遽举。一线之路,两面受敌,逻卒遇害,行人被掳者,无月无之。为今之计,若非复民纳本之旧规,以足军食,抚恤士著之军卒, 以振军威,而欲获利屯田,坐困强虏,不可得也。”
第三部分简述了明朝对该区域的治理区划,并详细陈说了自己亲自指挥的平定西番战事的经过和事后封赏。内容与《明史·》可相印证,作为补充。
嘉靖八年,洮、岷“番贼”潜林窃出抢劫路人及当地百姓的牲畜,明军将领追剿,而多被杀害,“番贼”出境,将官因有禁例,不敢出境追剿,王琼了解后,则命继续追剿,遂官军袭至贼巢予以剿杀。不久后,洮、岷守备官去任,新官未到,又适逢固原等处官兵调往花马池防御,于是“番贼”又趁虚而入,潜入临、巩等地,攻掠塞堡,抢杀人蓄。对此,王琼与镇巡官会议曰:“番夷反行大著,用兵实不可已;族类善恶未分,招抚尤所当先。然非临以大兵,则怀疑观望者,抚之未必即从;不即捣其巢穴,则怙终不悛者,兵退必又复出。”遂先遣游击将军彭椷伏兵伺击,镇守都督刘文则会同洮、岷官军分布要卫,相机抚剿。二月初十王琼自固原发兵,二十日官军到达洮、岷,之后,王琼先分遣抚夷指挥宋武等深夜到各番族中晓谕祸福利害,令其降服。遂洮、岷东路木舍等三十一族,西路答禄失等一十三族,岷州西宁沟等一十五族,皆到军门听受谕旨,稽首称服,接受招抚。惟有洮州东路若笼族、西路板尔等一十一族,岷州剌即等五族,依据险要地势而不听抚化,遂于三月初九王琼命将官分路进兵,穿林攀崖,十一日,直抵巢穴,斩首一百二十级。后官军进入著落寺,大墙垣等十族接受招抚,惟板尔一族拒绝招抚,遂于二十一日,将兵大举进攻,斩首二百三十九级,从此,洮、岷一带番族未敢行劫掠之径。王琼采取先抚后剿,剿抚互用的方式处置部分西北番族的劫掠行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由此西北边地渐趋安稳。
文末对明廷治理西北边境民族的方针做出结论:
“为今之计,睢于洮、岷、河、兰之地,缮城堡,远斥堠,广储蓄,令诸守帅严谨备御。伺海贼强盛,连和西番,有内侵之势,刚请请总镇发精兵,驻临洮、巩昌要害之地以拒之,斯为良策矣。” 王琼通过总结历代防御西北的经验教训,提出今后明廷西北防御的重心,即派遣重兵在临洮、巩昌等地驻守,以防御外敌寇掠。
《西番事迹》今存版本不少,最早见于明代嘉靖二十九年至二十年(1550-1551)袁褧所辑的《金声玉振集》,即吴郡袁氏嘉趣堂刻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所收入的《西番事迹》,亦据吴郡袁氏嘉趣堂刻本影印。1991年单锦珩辑校《王琼集》,收入《西番事迹》,亦据吴郡袁氏嘉趣堂刻本。1994年上海书店出版《丛书集成续编》据《丛书集成初编》,再次收入《西番事迹》。1997年山东齐鲁书社亦据《丛书集成初编》本影印出版了《西番事迹》。
王琼(1459—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明朝中期名臣。明成化十六年举人。成化二十年中进士,时年26岁。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前后仕宦48年。曾任工部员外郎、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的五年中,因执掌兵部,立有殊勋,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嘉靖十年(1531),回京再任吏部尚书,次年病逝。获赠太师,谥号“恭襄”。著有《西番事迹》《北边事迹》等书传于世。他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三年,以敏练著称;二是平定朱宸濠叛乱,任人唯贤;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利在国家。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西番事迹》·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王琼撰。琼总督三边时,出兵讨土鲁番,抚定其部族,而诛其不顺命者。因为此书,历叙汉先零宋岷洮诸羌叛服之事,而以当时用兵始末附之。其论王安石遣王韶西征事,许其能诘兵戎以强宋室,而斥史臣以安石为开边生事之非。盖亦有见於明世边备之不修而为是言欤?前有王九思序,称关中士大夫作为诗歌以纪其盛,题曰《元老靖迁》,属九思序之,而书中实无诗歌。序与书颇不相应,疑刊书者误取他序以冠此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