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社

更新时间:2023-11-20 01:57

西社,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占陇镇的一个远近闻名的大侨乡,现分为七个行政村。位于普宁市区东南部,距市中心4.7公里处,国道G324占陇路段南侧。西社酒饼是该乡的土特产

西社地图

西社历史

普宁旧时有这样一句话“一野洪阳方,二野果陇庄,三野北山许,四野西社黄”

这四个野就是旧时对普宁的影响力十分大的四个大家族,乃至如今依然是普宁十分重要的四大势力

地方原名

西社原名西畲。相传黄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从福建省迁此创村。始创村于溪西岸长埔龙西面的坡地上,故名西畲。

现名历史

在后来因村里结社,遂改为西社。聚落呈块状分布。

西社地域

西社位于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距离在市区流沙东南4.7公里,普宁市高铁站横跨西社,地处国道G324线广汕公路南侧(公路跨西社约2.2公里,公路两边全为西社势力范围),大南山之北麓,有发源于大南山脉摩天顶的练江支流花柳园溪(或称益岭水、白马溪)贯乡北去汇入练江,又有伯爷沟、后湖沟、下陂沟(已废)三流于乡中迂回向东西伸延,还有东南的横溪、大坝仔水汇聚于双溪嘴。乡中水流丰沛,绿树成荫,可谓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是宜居福地,占陇流沙一带有俗谚:前猎后猎,唔如西社马栅。

自然资源

西社乡南侧有十分壮观的桔园生态基地,竹蔗园等

如此壮观的景观得益于练江的支流对此的哺育,

农业主种水稻、番薯、花生、蔬菜等作物。

人口数据

西社现有总人口约23000人,海外华侨15000人左右(数年前的数据)。

西社华侨

西社属侨乡, 旧社会由于人多地少,加上连年灾荒、战乱等原因,部分族亲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异国他乡谋求生路,寻求发展。主要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华侨及港、澳同胞捐建学校、桥梁、村道多宗。这些族亲在异国他乡也多有建树,有的为当地宗人谋福祉,有的成为当地社会名流,为故乡增光。

社会事业

西社人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村中共有小学七所,中学一所。

西社中学在乡里的成功人士及广大华侨的捐助之下,建成

新学校,投资近3千万(黄洪生在新学校建设中捐助三百万元荣获普宁市铁山兰花奖)

普宁西社中学:(属全西社7个村所有)

西社西湖学校:(西社西湖)

西社新北学校:(西社新北)

西社新考学校:(西社新考)

西社新乡学校:(西社新乡)

西社双溪小学:(西社双溪)

西社溪东小学:(西社溪东)

西社西南学校:(西社西南)

西社治理

西社乡内共有一个联环队 七个联队

西社社区派出所警务室(联环队)

西社西南办公楼

西社西湖办公楼

西社新北办公楼

西社新考办公楼

西社新乡办公楼

西社溪东办公楼

西社双溪办公楼

西社乡话史

先祖元安公于清嘉庆年间从潮阳大布迁移来普宁西社,据传说是先寄居南门黄姓宗亲处,后到周围观察,见水湖沟老乡水源丰沛,土地肥沃,鱼虾跳跃,是个好地方便定居下来。但原住大布为何要迁移?其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从地理轻重厚薄玄学论的,有姓氏大小强弱论的......但在封建社会里,除了明末初(明永历15年,即清顺治18年至康熙22年,公元1661年至1683年)清政府实行“迁界徒民”政策划定沿海50里为无人区,强迫农民、渔民迁移内地外,其他分散或成族迁移,就西社乡的历史来说,迁来可概为四大类,反映了移民的沧桑史。

一,为生活计外出为佣。这方面虽不是很多,却有其代表性。因古代也是贫富悬赏,富人雇工买俾,穷人打工当奴婢是常事,一些条件允许便定居下来。如南门斯可公清顺治7年(1650年)出生于福建漳浦油车园二房,康熙初年因生活所迫流落到载瑞屯(今流沙六斗埔)佘员外为佣(当长工,俗叫“春哥”),他为人勤劳朴实,得到了佘员外厚爱,便将其女佘慈惠许配给他,婚后生育四个儿子,但妻子早丧,故斯可除留第四子君逑于六斗埔外,带3个儿子来西社再婚定居,在西社再生下二子,300多年来,斯可已发展成本乡一盛族。另外,在南门及其他村,也有一些成族被贬称为“春哥房”(长工)的,即先祖从前来此当“长工”后,被留作“后嗣”或继承,这也属移民性质。

二,为谋发展,异地而居。这方面占大多数,即原居地多属比较贫穷的山区,或者平原经济比较单调,发展前景较差的地方,便寻找一些条件较好的,有发展前途的地方谋求发展门路,改变自身环境。如我祖元安公就可能属于这一类。又如南门君德公,明朝年间从福建迁来潮阳隐赏,但隐赏属山区,经济以耕为主,清康熙初年迁移先来溪东仔,后移入南门现顶娘宫后,其中一族瑞祖于咸丰4年(1854年)创建新兴围(后新厝)。南门斯可公来西社定居60年后,原在福建油车园的三房远声公,四房龙辉公,以及诏犹和福建漳浦白衣乡的一族也于乾隆年奶奶间先后迁来西社南门,现统称为“福建祠系” ,其先祖认为油车园属山区,是“山飞水走”的地方没有发展 前途而迁来。

三,战乱遭灾,逃难迁移。这方面有一定比例。据《普宁大事记》载:从明朝嘉靖43年至康熙26年(1564-1687年)123年间,普宁这地方大型战争有7次,清朝又有刘公显、陈娘康、许阿梅、林挺、吴干等农民起义,连年战争不断,以致流离失所,举家举族遭害被迫迁移,年代较近的如本村的宏义祖和新乡的殿飏祖系,均在清咸丰年间,据今有150年左右。宏义祖系原住下溪仔(今华溪),战乱中一夜被清兵杀害29人而举族迁来西社,其中部分住西社俗称“埔仔房” ,部分住考寨加入“和祖派”。新乡的殿飏祖系原为郭厝寮黄氏,全族9户,咸丰5年(1855年)北山许阿梅起义反清,郭厝寮作为“军寨” ,农历8月23日黄姓9户中被清兵砍去头颅3人,其中一个连尸首都找不到,多名妇女被抢,于是乘风雨交加之当夜,除一户老弱未逃外,其余8户扶老携幼避过清兵岗哨爬稻田出村。其中一户往今池尾之高埕,其余7户逃来西社水湖沟新乡,后继承棉山系11世祖文三公之长房称“殿祖” ,俗称“郭厝寮房”。今住新乡、考寨二村,留在当地一户阿云解放后失嗣。

四,小姓弱族,避开歧视。这方面虽然不多,但也有代表性。如本村东湖祖系,先祖因避战乱从省城迁来潮州鹅公山(今麒麟镇径水村),后代故全族投靠桥柱旧地村外祖家,但桥柱全族纯为陈姓,故其外祖认为若不改姓陈,该祖“单鸟入群”,今后难以立足会被人家歧视,故于清咸丰2年(1852年)举族迁移来西社投靠宗亲而定居。

从上述的迁徒移民中,先祖多采用投靠同姓宗亲的方式,起到了敦亲睦族、团结互助的作用。远声、龙辉、诏犹,白衣乡,君德、元安、元闻、东湖、宏义、殿飏等祖系都属这一种。

风景名胜

古樟树,位于珍珠娘庙后,是西社一大胜景,其树冠有一半以上覆盖了庙顶,被称为“娘伞”。该树植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其主干周长约有8米,高20余米,据说在10公里外的流沙高处用肉眼都能看到该树。其树龄应有600年以上,是普宁市乃至整个粤东地区现存最大的樟树。在1946年建黄氏声祖祠清地基时,发现樟根伸延到该地(相距300米以上);还有传说公社化后,南门大池积肥,也发现有香味的樟根深到池里,可见此树生命力之强!自民国初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常有外人前来以高价购买或其他另有居心之人动古樟树的主意,但均被干部及群众断然拒绝,这全乡上下对古樟树的珍视,使其逃过一次次厄运之心,难能可贵!

西社顶下娘宫

西社顶娘宫

珍珠娘庙,位于南门丁心桥头,俗称“顶娘宫”或“顶四娘宫”,建于1866年,当时主持人黄徽厚,财政黄隆进,神庙大门匾额“珍珠娘庙”四个大字为黄徽琢所书,时年71岁,黄隆进任建庙财政时年28岁,其孙辈至今还保存有其任职时所用算盘一个。该庙在抗日时期曾办“西社一分校”,进步教师杨禄英等就在此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该校还建立党支部。70年代,西南新校舍建成,该庙不再办学,1987年海内外捐资重修。

苏州街巷,又名苏州巷。是南门顶娘宫后通向后壁下的一条巷,东西走向,全长约100米,宽约2米左右。相传,公元1755年(清乾隆20年前后),南门先祖在此经营做苏州生意,苏州客商也常来往,故名“苏州巷”。时娘宫前溪水较深,货船从海上可驳木船沿练江直上经下村、六营、陂头直达顶娘宫前码头卸货。该巷是当时较有名气的商业场地,设有货栈及仓库,又有商人开当铺、糖铺、旧衣店、酿酒作坊及裁缝店等,均属商业经营性质,少数为加工性质。现因年代久远,房屋多已倒塌,但翻新的仍住有二户人家,作当铺的小楼虽己砖漏但该楼仍在。

西社下娘宫

位于西湖西北方向西社大溪墘的慈悲娘庙,俗称“下娘宫”或“四乡娘宫” ,该庙在全乡的庙宇中规模可算最大,有正殿、东西厅、厢房以及后厝包的厅房等,建筑风格独具一色,经考证,该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公元1784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和公元1955年、1986年共3次重修。2000年在原地依原状重建。

下娘宫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5至1929年)曾是普宁县第五区区委会、五区农民协会,西社乡农民协会,乡苏维埃政府驻地。 中央农民部秘书澎湃曾二次于宫前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宣传革命道理,元安祖裔黄乙品、号立朗于1925年至1926年逝世前任西社乡农民协会副主席,经常到设于下娘宫的农会处办公。据《中共普宁党史资料》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社乡是普宁县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党和区、乡农会领导人经常于此领导区、乡人民的革命斗争。故下娘宫是一处具有光辉传统的革命圣地,值得发扬光大。娘宫前右侧原有一株几百年古榕树,20世纪60年代因“车子化运动”被砍了,近年新栽培的一株正在茁壮成长。

西社乡

体制的沿革,明、清两朝,县以下无政权建制。县以下为都,每都10甲,都、甲头由地方士绅充任,承包该地域内的催粮、拘捕、调解,无俸。清乾隆十年《普宁县志》卷之一“疆舆图”标有西輋和溪东仔,同卷之“乡寨”条则记载“水湖沟”,与西輋、溪东仔同属灭水都,时溪东仔设“乡约所”,但非政府建制可能是近邻约定集会的场所(全县10个)。1912年民国初肇,政权仍为省、县两级,村或联村设保正1至2人,负责催收田赋、供军饷和民事调解等。民国10年(1921年)普宁县始设区、乡,全县分9个区162个乡。时水湖沟老乡隶属于“普宁县第5区西社乡”。乡设“团局”。大革命时期的1925年起成立区、乡农会,“西社乡农民协会”设于下娘宫,区农会主席黄昌盛兼任西社乡农会主席,副主席黄立朝(名乙品,西社水湖沟老乡人,1926年逝世)。从1921年起,西社乡辖南门(包括新兴围),北门(包括新东围)水湖沟老乡,水湖沟新乡,考寨(包括花柳园),溪东仔,双溪嘴。民国23年(1934年)起全国实行保甲制度。一般是每保10甲,每甲10户,但有很大的伸缩性,时西社乡编为9个保,保设保长一人负责催收田赋(地税谷和田亩钱)供兵员(派兵,催收壮丁钱),和民事调解等。但保以下由房系指定“粮带”,负责该房系“皇粮科派”,实际是为保长服务。时西社乡9个保,即南门包双溪嘴4个保,因双溪嘴只有81户不够一个保编制,便合南门寨内北四条巷为一个保,但历任保长均是南门人。该村的新兴围和井仔为1保,其余斯、声祖及“同德堂”为2个保。水湖沟老乡,水湖沟新乡,考寨(含花柳园),溪东仔各1个保。最大为水湖沟老乡232户,最小的是新乡100户。民国27年(1938年)1月至民国34年(1945年)10月西社和入横乡,1945年11月又扩为四维乡。但保田制度不变。从1938年1月至1949年解放时,西社历史政区9个保便设立“联保办事处”,设主任和财政部,但有时又称“自治会”。1949年5月普宁初解放,五区武政工作队在兴文中学召开全五区士珅大会,宣布废除乡、保长职务,成立新的“四维乡人民政府”,乡长正王仰唐(陇头后楼人)副黄接香(西社新乡人)。但从8月份开始,先后又有国民党的喻奇英、台湾新军、胡琏等国民党军窜扰普宁,尤其9月份起胡琏兵丁勒粮时,“老保长”都避了,此时西社又有几个“官瘾”特大的自荐起来充当“前面撞胸,后面捶背”的乡、保长来,(因此时乡民都逃难到外地,国民党军队向这些乡、保长要兵、要粮,故这些乡、保长成了“风箱老鼠”)解放后土改期间,这些人多数被批判洗脸擦黑。

解放后,1949年11月由南五区政府和四维乡人民政府主持西社各村的建政工作,西社南门取名“西南” ,北门取名“新北” ,水湖沟老乡取名“西湖” ,新乡和考寨取名“新考” ,溪东仔取名“溪东” ,双溪嘴取名“双溪” ,各村成立村人民政府,1950年12月22日土地改革开始,西社土改工作队首任队长卢孝善(潮阳人),各村农民协会取代村政权。1952年3月成立“普宁县第六区西社乡农民” ,领导各村农会。1952年11月成立“普宁县西社乡人民政府” ,辖西南、新北、西湖、新考、溪东、双溪6个自然村。1956年7月 改称“西社乡人民委员会” 。1957年1月西社乡合入“南城乡” ,但各村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低级到高级,1958年西社原全乡合并为“军埠乡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 ,各村为“联队”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会运动,政社合一,西社称“超美人民公社109战斗团” ,村为联队。1961年3月体制下放,西社分为西南、新北、西湖、新考、新乡、溪东,双溪7个生产大队。1963年2月7个生产大队合并为“西社生产大队”(各村为联队)。1983年12月公社体制改为区,区属县派出机构,西社又恢复为一级乡政权“普宁县西社乡政府”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区改镇,3月又改称“西社村民委员会” ,村一级为“经济联合社” 。1991年4月村委会下移,西社改称为“西社管理区”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因各村又称“经济联合社”独立核算,由于西社7个村属历史政区,2000年在取消管理区建制后,保留了“中共西社总支委员会” ,各村的名称一律冠上“西社” ,即西社西南村、西社新北村、西社西湖村、西社新考村、西社新乡村、西社溪东村、西社双溪村,村为村民委员会,如“西社西湖村民委员会” 。

西社片区

西社西南

原名南门,俗称大寨或南北门寨,由新兴围(后新厝),同德堂,桔园头等组成,据传其建筑格局近似古都西安城,有“二门九街八巷六座落”——南北各有二个寨门;房屋共九街(后阴城/后寨包不计街),其中成座的五街,平房(寨包/厝包)向南、向北各二街,共四街;纵有八条巷;南北四街朝向中间的五街,中间五街和后阴城均向西,每街都是六座。老寨的建筑时间上有先后,南北向四街较为整齐,正座五街则分金略有不同,形成了中间四条巷及后阴城的巷道宽窄不一,但对整个格局却没有改变。

从玄学的角度上讲,老寨有“四臣辅一主,五脏配六腑”之说法:向西五街中,中间一街宽度较大,为“五间过”,是整个寨的中街,称为“主”,其余两边四街按一般的祠堂和四点金(第一座落)、下山虎(后五座落)格式建筑,称为“臣”。另一说法是:中间五街为“主”,两边南北四街为“臣”。而“五脏配六腑”,指的是中间五街,称“五脏”,每街配六座,称“六腑”。另又有“八卦——前面月眉池,中央戊己土,厝座合生老”之说法:因老寨墙外是一个横贯全局的月眉型大池,整个建筑群的中街正座是“万塘公祠”,把该祠建于中央则有为土能落地生根之意,同时每街厝都固定为六座,堪称“吉可绵万古,贵则不可言矣”,也有称“万塘公祠是瓜兜(根头),寨母是瓜斗,藤蔓可延及四街六巷各个角落”,以“生、老、病、死、苦”排列,六为“生”,故称“合生老”。

老寨南北寨门结构不同,南门直出向南,内外直通且宽阔,屋顶为平顶又较高,寨门左前方约百米处原池仔头有古龙眼树——“皇帝龙眼”。北寨门的建筑形式为房屋双卸型,内门向北而外门向西,面前是位于月眉型池墘的一棵古榕树。在老寨前右方的炮楼(村民戏称“临江楼”)及后巷的小炮楼,是上个世纪20年代(1927-1929)建的。

老寨中,有万塘公祠、黄氏六房祠、黄氏祖祠(石鼓祠、友祖祠)、黄氏斯祖祠、黄氏元祖祠(元祖客厅),共五座。

西社新北

原名北门,由新山围(前新厝),埔头园、灰路脚等组成。村民多数出外经商务工,部分留守以农为业。大部分村民新住宅集中在西社老寨北侧,取新寨的“新”,老寨北侧的“北”为村名。村聚落呈条块状分布,建筑多为贝灰三合土潮式民居,有部分现代新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有耕地680亩,主产水稻、甘薯、蔬菜等作物。有糖果、服装等加工业。属革命老区。国道324线广汕公路于村北经过。厦深高铁从村东经过。

西社西湖

原名老乡,古称水湖(牛)沟老乡,它是以历史政区西社乡的“西”字和水湖沟的“湖”字组成,位于324国道的两旁。

水湖沟是何姓氏创始未见历史记载,只能根据民间传说和部分遗址进行分析探讨。按传说,最先可能是魏、蔡,然后才是尤、林、黄,或者是蔡、尤同一时期。现村西北有“魏厝埔”,此埔究竟是先民居住遗址还是只做死人葬地已分不清,也无从考证,但已魏姓冠名不变,说明魏姓有密切关系。又尤姓原在寨内西南角有一口水井,传说对尤不利,如尤与油同音,油属液体水质,天天被汲取,数量有一定限度,发展受限制,故他迁。只有部分移居新乡仍姓尤。林氏在水湖沟曾盛极一时,曾有过“十八担书囊”(18人教书)和“十八支饭犁”(借用犁7音,捞饭用具),反映了该姓氏文化层次较高和有18家殷富吃干饭的经济基础。也说明水湖沟这地方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优越性,故元安祖“择地而居”才举家迁移来此定居,繁衍生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元安祖派下茂顺公又有“九子二十九孙”之称,经济也大大超过林氏,于是林氏便大部分迁移到惠来县葵潭,只有部分留居新乡。

西社新考

原名考寨,考寨有花柳园之称,清中叶,村的花柳园处已形成圩集,盐市颇盛,时有苏州人往返经商。曾设有当铺、糖铺、旧衣铺、裁缝店、酿酒坊等,有传统糖果加工、竹器编织、家具木器制作、服装加工、印染、五金塑料、腌制等行业。长于制酒饼(酵母)和酥糖,饮誉潮汕。 前村中有苏州街、花柳园、大樟树等胜景。

西社新乡

原来也名新乡,位于老乡(西湖)南面。“壬辰十七西社新乡营娘妈 ”,在每年正月十七日,由新乡乡众于本乡珍珠娘妈庙中,请娘妈神出宫,开始在寨内各处巡游;接着营至双溪村口,与等待接莲驾的双溪乡众会合同游;在营走双溪嘴各处之后,便到其村内临时搭建的神厂,停轿供乡众奉拜。约8点半时候,由西社新乡新顺少年英歌队起舞跳加冠请神,然后青壮们抬起神轿开始出游。队伍在珍珠娘妈宫出发,巡游至老寨内,绕走一圈,回到宫侧神厂,然后就开始往双溪嘴去。整个游神的随行队伍有:一、摩托车、小车开道,二、鸣锣清道,三、英歌队,四、男孙旗,五、彩旗,六、娘妈大灯笼,七、娘妈香炉,八、金童玉女,十、娘妈神轿,十一、八音队,十二、彩旗,十三、全村长老等。另外,双溪嘴汇合队伍有:八音队、花篮、男孙旗、仪仗队、村长老等。

西社溪东

俗称溪东仔,因地处西社大溪(花柳园溪、白马溪、益岭溪)之东而得名。在清乾隆年纪修的《普宁县志》有几处记载:一是溪东仔圩是普宁11个圩市之一,名曰“溪东仔圩”;二是用在十二年(1734),在此地建有“云落司新署”,记三进十六间,因周围无居民环居,在建成之后没有到此办公,云落司仍驻乌石;三是溪东仔是普宁前往惠来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县志记载有从县城南门出发,经陂乌火烧溪、大坝、北山观音堂、跌马溪(白马溪)、溪东仔、庵林(蓝)、潘岱、盐岭过惠来;四是乾隆年间,全县设就个乡约所,溪东仔圩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溪东仔在明清年代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历史较久的村落,元宵佳节十分盛行跳火堆,迎老爷,挂灯屏等活动,每到正月十五一连好几天的活动,十分热闹。

西社双溪

俗称双溪嘴,姓氏为潘、叶、郑,与溪东仔在后与西社合乡,才促使旧时的“西社黄”有了另外九个姓氏,交通便利,广汕公路拐弯沿其村道直开可通往普宁大道,产业也十分多,应为西社厂家分布较为哦密集之地,其中恒兴布业组织的“西社恒兴篮球队’‘时常与各村进行友谊赛,位于西社的东南边,与溪东紧接。

西社人物

西社是香港亚洲小姐张家莹和台湾歌手黄文章的故乡

2014年10月1日西社举行的“乡乡乐起来”国庆晚会

张家莹和黄文章回乡同台演出。

也是清末普宁著名老中医黄子和及民国时名中医

黄震天的故乡。香港漫画家黄玉郎祖居地。

逢年过节

在普宁说到过年当然少不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

西社现保留下(包括后又兴起)的有英歌舞队四支:西社西南

英歌队,西社新考英歌队,西社新北少年英歌队,西社新乡少

年英歌队,在西社正月初一初二,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进行表演

。元宵在西社西湖,新北,新乡,双溪,溪东还有迎老爷迎关

爷珍珠娘娘等传统民俗

西社祠堂

万塘公祠报本堂

报本堂位于老寨中街正座,奉一世祖万塘公神主、二世祖益昆公神主,为全西社乡黄氏共祀之先祖。祠堂于乾隆三年由举人陈大卿(本姓黄)倡建。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为全乡最高学府“万塘学堂”,原“西社公校”的教学场地。在抗日时期曾作普宁政府临时办公之地。万塘公祠与乡中其他祠堂不同之处:没有大门楼——三山顶,也没有祠名匾额。 据闻,原祠堂中悬有金字匾额二块,一是明朝黄士俊状元匾:“特授肇庆府知县中宪大夫状元士俊”;另一是清代黄仁勇武进士匾。至于此二匾与万塘公的亲缘关系如何,何时挂匾于祠,难以考证。

据一些民间资料记载,万塘公为明朝人,但西社诸黄氏宗亲第一代来到西社定居者多属清代,在可考的各世系中,暂无任何一宗族世系可明白无疑与万塘公连上嫡传关系。据汕头珠浦族谱记载,在万塘公所在的明初年代,其孙中已有二人移居广东南海县、一人移居福建、一人移居海阳县、一人移居山东。而西社黄氏各世系中可查考者,为明嘉靖至清康雍乾年代之间由闽迁潮或由广州迁潮,迂回迁徙来到西社定居,此较之万塘公明初年代,相隔二三百年之久,这期间的迁徙,应有合乎嫡传关系的道理。加之珠浦族谱记载:“明嘉靖之康熙该处屡遭战乱及倭祸,族人星分各处(多数内迁潮府各地),乡成荒野”。又万塘公及益昆公之墓均在今大南山灰寨村后山(俗称状元坟)。所以,极有可能经过迂回曲折,其部分后裔果迁居西社。

此外,在西社乡中有这样的传说:万塘公是垾塘乡人,其子孙葬办好万塘公墓后,风水先生说该墓所处是上好风水宝地,但旱塘地理尚嫌轻薄配不上,子孙宜向西迁移,另择佳地定居。当要迁移时,恰有一婴儿常常啼哭,风水先生又说向西迁徙中,当此小儿不再啼哭,便是可定居立业之地。当时举家迁移,其父一端用箩盛儿子,一端用箩盛锅鼎等物,挑着向西行。坐在一端箩中的儿子便是后来发迹的状元黄士俊,所以灰寨的万塘公墓有“状元坟”之称,另外一箩盛有鼎,是故又有“担鼎公”之典故。黄士俊中了状元之后前来普宁寻找祭拜万塘公墓,并置田委托西社宗亲为其祭祀,并筹款建公祠。每年三月三日,为万塘公扫墓拜祀日。

万塘公辈序:敦笃式贤亲,荣和奕元功,造化传芳远,百代永朝宗。(此辈序原为统一全乡黄氏辈序而作,后因各种原因而没实行成功。)

万塘公祠两侧,北为黄氏六房祠,南为石鼓祠

黄氏祖祠,敬爱堂。位于老寨中右街第一座。因门口设有一对石鼓,故又称石鼓祠。为福建祠世系斯可公之次子——君友公之祠堂。建于清乾隆34年(1769),1987年第三次重修。

黄氏六房祠,赞成堂,位于万塘公祠左侧。因凤元公有六个儿子,故称。奉祀一世君德公至凤元公嫡系共五代神主。相传建于清雍正年间。清光绪8年(1882)重修,公元1987年第二次重修。

君德公世系,是黄氏较早定居于西社的一支,俗称楼派。繁衍至今已有14代(第16世)。现后裔分居于新兴围(后新厝)、南门井仔、同德、考寨一部分。据现存资料载:君德公世系是从福建漳浦县云霄乡迁来潮阳稳赏村,是文远公之第三子世寿公之后裔。文远公第二子世禄公居于普宁龙秋(龙秋族谱)。君德公传至第三世就有部分迁来普宁西社。

在六房祠大门匾额回照上刻有靖海旧家四字,其义是昭告后人,祖宗源流来自靖海——惠来县靖海镇。在1998年时候,根据西社黄崇哲先生追寻考证,查阅龙秋乡族谱,发现与现有资料不符——上段文字所述内容不能作为信据。是故,又根据靖海旧家四字继续寻踪。尔后在《惠来黄氏周山统宗世谱》中追溯到可续接之祖源——靖海草美村和旧厝村黄氏。周山十二世鉴湖公于明万历6年(1578)携陈氏及二子自前湖迁居草美,后因时局混乱,又经明末清初战乱,族人被迫多次迁徙,而星分各地——君德公便是其中内迁潮阳深山沟稳赏村之一的后裔,是鉴湖公之孙。

君德(生于明万历13年,1585)有一子:耀嵩;三世长房瑞祥(居稳赏)、次房瑞华(迁西社)、三房瑞钦(迁西社);瑞华有二子:凤光、凤元(建有六房祠、元祖祠/元祖厅);凤元有六子:科泉、士仲、士泰、科盛(后裔建有“瑞祖祠”)、科祥、亲文。

传说,君德公世系与溪东蔡氏是姑表亲关系。凤元公自稳赏村迁来西社初时,是先定居于溪东,与蔡氏同村,尔后才迁居南门老寨内。蔡氏三世宸眷公于康熙初年从惠来点埔迁来溪东,故凤元来溪东便有投亲因素,蔡氏二世祖曾有陈洞移居靖海才有姻亲条件。

君德祖系辈序:书表:云应士昌大,宏立拜家庭,崇善光太运,佑启有昭明。(自第三世启用)。

同德厝局中的黄氏峭祖祠同德堂

西社黄氏峭祖祠,位于大寨南门外西之十八岭。祠匾为同德堂,取全乡同心同德之意。该处不仅是全乡性的祠堂,且打破宗族界限,外村人也可在该处买地建屋。黄氏峭祖祠筹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时南门印尼归侨黄昌盛(亚雍)因在外国受尽压迫剥削之苦,感到乡人必须团结一致亲如一家之必要而发动筹建。第一次东征军胜利后,1925年春彭湃的农运宣传队员蔡维汉、李存嘉来到西社,黄昌盛偕其侄黄寿山积极协助蔡维汉做好组织农会的宣传和筹备工作。当年五月普宁五区农民协会在西社花柳园成立,黄昌盛被推选为五区农会主任(农会长),黄寿山负责区农会的宣传工作。时同德堂的筹建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如选址买地问题,资金是全乡黄氏宗族都可到该祠祀神主,所用建款则按神主摊派,故各村都参加,以南门最多,其次为北门,依次为考寨、老乡、新乡。黄昌盛被推选为建祠理事长,荣利(二龙巧)为财政,理事南门有四电、亚溪、天益等。该祠于1926年动工兴建,1927年竣工晋主。区农会成立便确定该祠为普宁五区农会处。当时正值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斗争很激烈夕故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农会办公处,于1928年1月15日被五区保安队长陈龙波带一百多人所焚烧,同时被烧的还有黄昌盛的“隐耕”下山虎厝一座及黄亚溪、黄寿山之房屋。此后,黄寿山牺牲,黄昌盛被迫避往香港。民国二十二年(1933)乡人再度集资修建,时国内革命战争处于极为严峻阶段,为避免再次被焚,故于竣工入祠之时,特请原丰顺县长、宗亲马栅黄伟卿主礼(据传说,时黄旭初部驻于赤水继续剿共,请黄伟卿主礼是对其施以影响。黄伟卿于1926年周恩来主政东江时被任命为丰顺县县长)。并于祠的拜亭正中竖一牌匾:署理丰顺县县长,裔孙黄伟卿。该祠在抗日战争时曾办为小学校,也曾作为宣传抗日的暑校和夜校,农业合作化时期曾作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址。解放后破四旧时祠内遭毁,近年进行重修重光。

三山国王庙,即西社古庙

俗称大宫老爷,西社乡中南门、北门、考寨、新兴围、花柳园等村民均来此朝拜,包括丧事报地头。

黄氏祖祠光裕堂

为汝德公之专此,据闻已建有200余年。1992年重修。

西社有多支黄氏世系,汝德公世系后裔大多居住在新北村埔头园、灰路脚、新山围及南门一部分。先分有:文耀、赐轩、志伍、良心四个祖系。据考,汝德公为宋峭山公之第十三代,生于福建漳浦县同古寨,光裕堂三山门匾额回照上刻有“同古流芳”四字,以昭祖源。据传,其先祖约与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由闽迁粤,后几经迁徙来到普邑西社定居。由于年代久远,族谱失传,暂未能考明各系上那一世分房,亦未能考明各系是何时迁居西社。光裕堂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接受族亲黄仁勇送“状元”匾额一块;道光癸未年(1832)接受族亲送“广西道督察院”匾额一块,今祠中均有此匾(不知新制或旧存)。

汝德公世系辈序:文学大兴,家道有成,兰玉伟起,芳声震腾。隆恩永锡,万邦耀增,笃守经业,克佐太平。(书表此辈序包括光草洋村黄姓。自第十五世启用。)

黄氏明祖祠修德堂

为远声祖系徵明公之祠,建于民国十二年。黄氏春祖祠承先堂,为斯可祖系诏春公之祠,建于民国十年。

黄氏秀祖祠毓秀堂

为福建祠世系斯可公系后裔允秀公(四世)之祠,建于民国16年。

黄氏岳祖祠尊亲堂

为龙辉公系岳公之专祠,建于清末民国初。

黄氏声祖祠

建于民国35年,为福建祠世系远声公之祠。

西社姓氏

西社属多姓杂居之村落,在古时居民姓氏曾多达二十余个,如林、赖、尤、彭、魏、柳、杨等姓。经过明清战乱及其他原因,各姓氏迁徙移民,如今的西社共有九个姓:除了溪东村为蔡、戴、尤、李、林五姓,双溪村为潘、叶、郑三姓,余下五个村落均为黄氏一姓。截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记载,西社共有祠堂37座,其中黄氏27座、蔡氏5座、戴氏4座、潘氏1座。

黄氏

各世系不一,但均属峭山公之后裔:

一、福建祠世系:斯可公系、远声公系、龙辉公系、诏猷公系。福建祠,是南门斯可、远声、龙辉、诏猷诸祖后裔于光绪26年在顶娘宫后所合建之祠,该祠无门匾额,仅口传而知。因以上各系均先后从福建漳浦油车园前来,故称福建祠系。其中南门斯可公生于明永历4年,即顺治7年(1650),约于清康熙29年前后(1690)迁入西社;远声公生于清乾隆3年(1738),约于乾隆23年(1758)迁来西社。

二、君德公世系。该系是较早迁居西社的一支,俗称楼派。繁衍至今有十四代人,列第十六世,分居新兴围即后新厝、南门井仔、同德、考寨一部分。据载,君德公从福建漳浦云霄乡前来潮阳稳赏村,是文远公第三子世寿公之后裔,文远公第二子世禄公居普宁龙秋。君德公传至第三世就有部分后裔前来西社定居。

三、汝德公世系。汝德公为黄峭山公第十三代孙,生于福建漳浦同古寨。明嘉靖年间入粤,随后迁来西社。现新北村中建有专祠光裕堂奉之。新北埔头园、灰路脚、新山围及南门一部分,即为其后裔。分下有文耀、赐轩、志伍、良心四个祖系。

四、棉山公世系。绵山公于明嘉靖年间从潮阳高堂移居普宁班湖,后裔再迁居西社,其中的郭厝寮房于清咸丰5年(1855)迁入。后裔主居考寨、新乡,及湖心洋部分。

五、宗思堂世系:乐园公系、东湖公系、宏义公系。乐园公,名亚吉,俗称小坑祖系,因先祖曾居小坑而得名,于清嘉庆13年(1808)迁入。其派系第十三世元安公于西湖寨外建有一新祠永思堂,因有五房头,又称五房祠。东湖公是旧地房之五世祖,生于明嘉靖年间,因避乱下潮州普宁岭后麒麟埔径仔鹅公山居住,再迁桥柱旧地村,后于清咸丰2年又移西社水湖沟老乡(西湖),俗称旧地房。据传宏义祖系于康熙年间由潮阳司马浦下水路迁居普宁华溪,至清末再迁西社,分为二支分别定居于西湖及考寨。

六、松洲公世系。后裔主要居住于南门同德,也有部分在考寨。据传迁自潮阳隐赏乡。

七、南祖祠世系。据介绍,南祖派系在清末于花柳园孤爷庙后建祠崇仁堂,后废又重建,祠奉祀武略将军为始祖,传今有十八代。

八、和祖各宗族。考寨先贤把瑞庭公系、松洲公系、宏义公系、瑞钦公系和乳名”地豆五“等五系合称为”和祖“,现于寨内西侧建有黄氏和祖祠怀远堂。

黄氏各先祖迁居西社时间不一且多数无史料记载,而可查且有较为可靠说法的分别是:南门斯可公生于明永历4年,即顺治7年(1650),约于清康熙29年前后(1690)迁入西社;远声公生于清乾隆3年(1738),约于乾隆23年(1758)迁来西社;老乡乐园祖系于清嘉庆13年(1808)迁入;东湖祖系(旧地房)于清咸丰2年(1852)迁入;棉山公世系的郭厝寮房于清咸丰5年(1855)迁入。另外一些派系迁入具体时间未能考证,但按其子孙繁衍代数推算,汝德公系、君德公系、棉山公系都已经十二至十五代,应也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蔡氏

祖祠,守先堂,奉祀一世始祖守吾公。该祠俗称“老书斋”。溪东蔡氏,乃蔡襄公之后裔。蔡襄公之20代孙守吾公(溪东蔡氏一世祖)于明万历末年(1610年前后)与王家表亲由福建迁来普宁麒麟陈洞;二世东圆公与王家表亲后代迁居惠来靖海所(今仙庵镇点浦);守吾公之孙宸眷公(三世)于清康熙初年(1661年后)迁居西社溪东仔,同来还有王家表亲、黄家表亲(君德公世系)。宸眷公有三子:熙瑞(寨内房)、熙荣(寨外房)、熙明(后裔移居下四府之三招竹)。熙瑞之孙天爵公(五世)于清乾隆51年中明经进士,在溪东寨门前竖有官旗夹,后“破四旧”被毁。辈序:守东宸希,周国宗庭,位育应运,和业济世。(族表)

戴氏

祖祠,追远堂。建于何时今无从考证。民国17年(1928)5月4日战乱被烧,1933年第一次重修,1986年第二次重修。

溪东戴氏,据传是潮阳海门迁来(年代未考),一世祖号颜道,为潮阳海门武爵将军。族表辈序:X颜春和,赞秉庭元,乃致盛进,永荣福禄,积德象贤,文人蔚起,裕后光前。书表辈序:惟祖有德,世泽孔长,书香焕发,科甲联芳。

尤氏

是溪东巨族,原姓沈,迁自福建,明朝已定居溪东。一般尤氏建房会书写“吴兴旧家”。辈序族表:光早承宗厚,继守兆祯祥,文章高烈国,诗书用传扬

李氏

1993年版《西社乡史话》记载:溪东村的李氏始祖为李顺,据介绍,该祖与今华溪村的李氏同宗。先祖是从洪阳迁移来此。华溪村李氏一世祖开宏公,是由福建莆田迁徙而来。经莆田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金星先生协助,查莆田李氏世系,发现36世有李顺,在明末外迁,与华溪村李氏一世祖开宏公(32世)都是莆田白塘长房世系,是同宗。如果西社溪东李氏是明末清初迁入,则相吻合。李顺公由莆田迁普宁县城洪阳,再沿着普宁至惠来的官道迁至溪东圩,定居了下来。世系:25、文森(白塘长房)——26、有度——27、龙——28、旸童——29、悌——30、宗嵒——31、藏——32、承章——33、万镒——34、鸿时——35、翠——36、顺;25、文森(白塘长房)——26、有度——27、虎——28、臻——29、琮——30、世定——31、继聪——32、开宏——……

林氏

林氏

为林奇祖、林荣祖之后裔。林氏先民在西社原为巨族,是较早定居于西社之一的姓氏。传说林氏来自占陇玉溪(曲溪林),也有说是池尾高程。待考。辈序族表:仁义存敬爱,世德绍周家,祖宗留美荫,继启振芳铭。

潘氏

据介绍,潘姓原有二系,即揭阳潘与北山潘之别,清朝末年二系合建潘氏祖祠,并把原来彼此不同的辈序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揭阳潘,即先祖来自揭阳东潮乡,该系与今大坝镇渔庄湖潘氏也有族亲关系,迁移来双溪时间未考,但应该比北山潘为早。其世系因年代久远,只能从七世开始,即七世君,八世茂,九世义、十世孝,如孝金祖、孝万祖,据南门黄振得保存的《西社村全乡归圆》田亩簿就列上面二祖之公田。北山潘的潘字上面少一撇,何因未解。其先祖原居今流沙之北山村,故名。今北山仍有潜氏祖祠一座。该祖一世潘子行生于北山、卒于北山,墓葬今南经白暮洋村,双溪称一世祖。二世潘启祥,其父去世后随母迁来双溪嘴开基创业,称二世祖,墓葬双溪嘴寨后。第三世“日”辈,如日荣公,日陛公,第四世为“之”辈,如之朝公等。潘氏二系从九十多年前合建祠堂起又把辈序统一为“孝友顺天伦,我生智基香”,和“之友顺天伦,我生智基香”,即“友”为二系统一的第一个辈序,现最小一辈为“生”。以每代三十年推算,北山潘迁来双溪应有二百年的历史。潘氏过去多以农为业,也有出洋谋生。

叶氏

旧繁体字为“叶”。据介绍岁双溪村叶姓先祖为今占陇镇之朴兜村,属朴兜村三房,与今军埠镇莲塘坛之沙堆村属同一房系。相传是朴兜村在建寨内老祠时,左边开了子孙门,右边则没有,三房族入从玄学的观点认为对三房有亏,于是,三房子孙遂外迁,其中一部分迁沙堆,故沙堆村过去曾称新朴兜和小朴兜。其余则迁居双溪嘴开基创业,繁衍生息。至于何时迂来未能查考,初来时在寨内有一公室。据黄振得保存田亩簿记有公田的有仁智祖,仁陛祖、义旺祖、义辅祖、忠正祖、白植祖。这与其辈序基本吻合。据香港潮州朴兜叶族同乡会编印该族的族表为“其基进仁义,忠朝成育良,兴贤宗秀士,志达永嘉昌。今双溪叶氏辈序与朴兜完全相同。

郑氏

据介绍,一世祖为郑荣美祖,出生于福建,后迁移来潮阳棉城,在潮阳住十五年,公先逝,祖妈携三个儿子迁移来双溪,其中二个后去石珠柯并分别改姓黄和巫。留住双溪村的仍用原姓郑。现其祖妈墓葬于石珠柯,前双溪郑氏子孙曾去扫墓。郑与石珠柯二姓实为同源。郑氏现行族表为:元侯有邦德。双溪郑氏的族表与横溪郑氏相同,虽同姓但并非横溪郑,更不属沙陇郑,这与社会上曾流传双溪郑氏是从上述二地迁来实为误传。至于追朔前辈与横溪、沙陇是否有族亲关系未能查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