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镇

更新时间:2024-08-01 11:40

西营镇,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地处襄垣县东北部,东与武乡县韩北镇交界,南与下良镇相连,西与王村镇接壤,北与武乡县监漳镇为邻,镇人民政府距襄垣县城约27千米,行政区域面积59.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西营镇户籍人口为10628人。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属襄垣县第五区。

1956年,分属兴民乡、南岩乡、西营镇。

1958年,属西营公社。

1984年4月,西营公社改西营镇。

2000年12月,属西营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8年,西营公社辖西营、南章、兴民、花豹拐、磁窑头、洞上、城底、常家坪、南岩、南坪、丰曲、马家庄、护驾垴、崔家岭、马鞍山、暴垴20个生产大队。

1959年,西营公社撤销马家庄、暴垴、花豹拐、洞上、常家坪5个生产大队,增设义街、花果园、郭家垴、辘轴凹、牛郎河5个生产大队,共辖16个生产大队。

1960年,西营公社增设暴垴生产大队,辖17个生产大队。

1961年,西营公社增设杨家岭、韩家庄、吴北3个生产大队,辖20个生产大队。

1984年4月,西营镇辖西营、吴北、常家坪、南漳、兴民、洞上、牛郎河、观岩、辘轴凹、城底、花豹拐、拐沟、义街、护驾垴、南岩、崔家岭、暴垴、花果园、磁窑头、南坪、丰曲、郭家垴、马鞍山23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12月,辖23个村民委员会。

2011年末,辖西营、吴北、常家坪、南漳、兴民、洞上、牛郎河、观岩、辘轴凹、城底、花豹拐、拐沟、义街、护驾垴、南岩、崔家岭、暴垴、花果园、磁窑头、南坪、丰曲、郭家垴、马鞍山共23个村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西营镇辖17个行政村:西营村、吴北村、南漳村、城底村、护驾垴村、义街村、花果园村、南岩村、郭家垴村、丰曲村、南坪村、磁窑头村、辘轴凹村、牛狼河村、常家坪村、兴民村、观岩村;镇人民政府驻西营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营镇地处襄垣县东北部,东与武乡县韩北镇交界,南与下良镇相连,西与王村镇接壤,北与武乡县监漳镇为邻,镇人民政府距襄垣县城约27千米,行政区域面积59.84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2011年,西营镇农业耕地面积2.54万亩,人均2.4亩。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森林面积5.98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其中防护林3900亩,经济林30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50万株,林木覆盖率13%。

人口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辖区总人口1063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89人,城镇化率3.66%。总人口中,男性5472人,占51.5%;女性5161人,占48.5%;14岁以下1670人,占15.7%;15~64岁7810人,占73.5%;65岁以上1153人,占10.8%。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西营镇人口出生率7.6‰,人口死亡率8.9‰,人口自然增长率-1.3‰。

截至2017年末,西营镇常住人口为8765人。

截至2019年末,西营镇户籍人口为1062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西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986元。

截至2019年末,西营镇有工业企业7个,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2011年,西营镇农业总产值3785万元,比上年增长4.5%,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4.7%。

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等为主。生产粮食8511吨,人均800.4千克,其中小麦189吨。

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蔬菜种植面积2.7万亩,产量7033吨,主要品种有青椒、西葫芦等。

畜牧业以饲养牛、家禽为主。生产肉类814吨;畜牧业总产值1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

水果种植面积1600亩,产量3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等。

2011年,西营镇有大型农业机械50台(辆)。

工业

2011年,西营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比上年增长60.1%;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职工83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

商贸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有商业网点1个,职工47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00万元,比上年增长7.3%。

邮电业

2011年,西营镇邮政业务收入3.02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93万元。

交通运输

西营镇境内有县乡级公路3条,总长21千米。

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80千米;桥梁4座,总长度1.2千米。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1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90人,专任教师4人;小学20所,在校生49人,专任教师5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7人,专任教师1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学技术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有各类科技人才7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人,经营管理人才12人,技能人才22人,农村实用人才28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西营镇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室1个,农家书屋8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00人。

2011年末,西营镇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注人口的85%。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2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4张。专业卫生人员1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人。2011年,西营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3600人次,住院手术21台次,出院病人300人次。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0282人,参合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西营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户,人数64人,支出15.5万元,比上年增长4.3%,月人均201.5元,比上年增长3.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5户,人数588人,支出113.6万元,比上年增长1.4%,月人均160.89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0人,支出72万元,比上年增长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7人,支出8.46万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医疗救助7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7人次,共支出2850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村临时救济60人次,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自然灾害受灾人口8400人,紧急转移安置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万亩,倒塌房屋45间,直接经济损失928万元,救灾支出6.6万元,比上年增长5.7%。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00千米,投递点38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10000份、期刊500册。固定电话用户1510户,移动电话用户7500户。

截至2011年末,西营镇有镇区35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38台。综合电压合格率96%,供电可靠率99.5%。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西营镇因系城西石勒的兵营而得名。

文物古迹

石勒城位于西营镇东部,为石勒(字世龙,274~333年)据上党时所筑,现仅存遗址.残存城墙高6米长27米,城墙根基大部可辨,遗址内有各种绳绞、陶片、瓦当,出土有战国布币、汉代陶壶、箭簇等历史文物,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王顶坐落在西营村北龙王山顶,元代建筑。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梁架结构等都保持元代早期建筑手法特点,属山西省稀有的古建筑之一。

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营村南山顶,砖石结构,五层建筑,由地宫、塔身、塔顶组成,登上第五层,西营全境一览无余。

关爷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坐西向东,二进院落。拾级而上,有大殿、献殿、乐楼、南北厢房、僧房等,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该庙设立生产部,纺花织布,制军鞋。

红色旅游

八路军总部会昌校,成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毛主席从延安选择360名高级干部来太行山进行财经管理培训,并亲自命名为“会昌校”。八路军总部称“财经干部培训队”,简称“经训队”。会昌校设在花豹拐村,朱德总司令、任弼时、左权等首长曾来会昌校讲课。

八路军总部军法处,成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花豹拐村,原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除奸部”。杨尚昆、邓小平、左权等首长曾在此办公。现存一连四串清代民宅,青砖木石结构,有楼房、窑、厢房等。

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政促进会,位于城底村老爷庙。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此召开“党政促进会”。朱德、杨尚昆、陆定一等在会上作了报告,民主人士李公朴在会上发了言。

地方特产

西营镇地方特色有西营灌肠(又名官尝)、干饼夹肉、枣糕誉满上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