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30 21:55
西葫芦白粉病俗称白毛病,是由单丝壳白粉菌和瓜类单丝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西葫芦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其次为茎、叶柄,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近圆形小粉斑,叶正面多,以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的菌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小粒点变黑。
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和瓜类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Zhao),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除危害西葫芦外,还危害黄瓜、南瓜、苦瓜、西瓜、甜瓜和一些花卉。
单丝壳白粉菌:闭囊壳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 60.0-95.0微米,具 3-7根附属丝,附属丝着生在闭囊壳下面,长为闭囊壳直径的0.8-3.0倍,具隔膜0-6个,壳内含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或卵形,少数具短柄,大小为(50.0-95.0)微米×(50.0-70.0)微米,内含8个或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0-20.0)微米×(12.5-15.0)微米。分生孢子在10-30℃均可萌发,20-25℃最适。
西葫芦白粉病在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西葫芦生长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其次为茎、叶柄,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叶正面多,其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即病原菌的无性子实体——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小粒点变黑,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温室西葫芦拉秧后,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继续在夏季种植的瓜类蔬菜和一些花卉上危害。在秋季再次利用温室种植时,露地瓜类蔬菜上的西葫芦白粉病分生孢子随气流和灌溉水传入温室中,成为初侵染源,从叶面直接侵入。
翌春条件合适时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落到叶面上的子囊孢子遇有适宜条件,发芽产生侵染丝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内长出吸胞吸取营养。叶面上匍匐着的菌丝体在寄主外表皮上不断扩展,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西葫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气候: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的适温为15-25℃,发病程度取决于湿度和寄主长势。低湿(相对湿度25%)可萌发,高湿(相对湿度85%)萌发率明显提高。温室大棚前期大水漫灌和后期浇水过少时,西葫芦白粉病发病重,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西葫芦白粉病极易流行。
栽培管理:栽培过密、光照不足、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早衰都会促使西葫芦白粉病严重发生。
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叶片上出现病斑后的4天内,是药剂防治最佳适期。喷雾时叶片正、背两面均匀受药,可有效控制西葫芦白粉病的蔓延。选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2%菌克毒克水剂2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酌情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