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1 17:09
西藏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 wallichii)首次被科学家发现是在150多年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西藏马鹿排在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唇鹿之前,学名叫“马鹿西藏亚种”,又叫锡金红鹿。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短,通体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生产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中国西藏。
西藏马鹿是马鹿家庭中非常特殊的一员,为西藏自治区的特有物种。西藏马鹿最初在锡金发现,因而又被称为锡金红鹿。在中国,曾分布在冈底斯山脉以南,雅鲁藏布大峡谷以西的广阔区域。1995年,记录显示西藏马鹿仅分布在山南地区的桑日、错那、洛扎、隆子县等地。2021年,西藏马鹿的主要群体仍分布在西藏山南地区的桑日县曾期乡一带,根据调查数量约800只。
西藏马鹿有迁徙习性,冬、春季节时它们主要活动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寒草甸之中,以高山柳、小叶杜鹃、金腊梅等灌丛的嫩枝、嫩叶以及高寒草甸草为食。西藏马鹿过着群居生活,活动范围不足一万平方公里,且都是山地。
春夏秋三季,马鹿都生活在山林里,只有到了冬天,草都干枯,它们才会回到自然保护区内。
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内的马鹿在傍晚过后,成群下山喝水。夏天来了,大约上百只马鹿组成一群慢慢向山腰迁徙,马鹿们正在掉毛,所以从背后看上去,像穿了一件掉色的棉袄。每年的这个时候,雄性马鹿会掉角,并且长出新的鹿茸,山上的蚊子则喜欢叮咬鹿茸,为此,雄性马鹿会选择在高处生活。而到了繁殖季节,雄性公鹿会接连两到三天阻止母鹿喝水,待母鹿渴极,才和母鹿一道下山喝水,并完成交配。
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山南地区桑日县马鹿自然保护区内。
西藏马鹿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际上曾一度认为已经灭绝,1997年当地大致统计过一次,西藏桑日县保护区内包括马鹿和白唇鹿在内,共有2000只左右,如今这个数量增加到了6000多只。主要天敌是狼和猞猁,以及少量的猛禽。
这种曾经濒危的物种,经过50多年的有效保护,如今(2016年1月)种群兴旺。据统计,仅在类乌齐县境内,西藏马鹿就达8000余头。
山南市桑日县曾期乡一带的西藏马鹿根据调查2021年数量约800只。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濒危动物会议认为西藏马鹿已经“绝种”,但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在类乌齐县考察马鹿分布和数量时确认这一物种仍然存在,并于1993年设立了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12万公顷。保护区维持着马鹿繁衍生息的最佳自然状态,马鹿数量也由保护区设立之初的1500余只增长至2015年的8000余只。
在西藏马鹿种群另一处聚集区——山南地区桑日县马鹿自然保护区,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西藏马鹿同样得到良好的保护。
2023年11月,《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提到曾被国际社会认为已绝种的西藏马鹿“失而复得”由发现时的200余头增长到800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