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谷村

更新时间:2023-11-24 10:06

西谷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地处汾河东岸 ,距县城7公里,清东、清孟公路纵横贯穿,东接大运路,西连晋夏路,交通便利,全村968户,3458人口,党员78人,耕地面积6346亩,人均收入4560元。该村葡萄连片种植400亩。境内有宏星碳黑有限公司、王氏醋业、220KW变电站等事业单位。

工程规模

该工程总长4000余米,需动土方17000方,修建水闸、涵洞工程12处,工程用料砌砖333.1立方,混凝土1073.9立方,浆砌石943立方,总投资80余万元。据测算,工程建成后,将使全村6800余亩土地受益,充分利用上游退水、弃水,既可增加供水量,又能减少灌溉费用,使原来的50元/亩降至25元/亩,按一年三水计,年可节水47万元。

群众反映

7月4日,县四大班子领导、西谷乡全体机关干部和该村2000余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义务劳动,仅一周时间就动土1.7万方。烈日炎炎,30多度的高温,仍有这么多的干部群众来关注这项工程,并亲自参与这项工程建设,这充分说明了村“两委”的这一决策是顺民心、合民意的,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工程影响

西谷村“西水东调”工程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西谷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工作中把握了大局,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充分印证了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西水东调”工程,在好多年以前已有过规划,但因为主客观原因一直未能实施。这项工程是在该乡开展“民心、民情、民意”大调查活动之后,了解到群众急需而做出的决定。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困,解群众之所难,为群众着想。工程开工建设前,他们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实地勘测,并征求各方意见,这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其次,在解决问题的上,能够珍惜民利,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形成合力。80万的工程款,从何而来,这是“两委”班子最头疼的事。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他们集中群众智慧,采取“集体筹一点,申请上级拨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并灵活机动,采取自觉自愿的原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次参加义务劳动的上有70岁的老大爷,下有刚参加完学期考试的小学生,解决了“有钱能办事,没钱也要干事业”的问题。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西谷村“两委”班子是团结战斗的班子,是先进的班子。他们在认识上“保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的认识先于群众;在思想上“保先”,用先进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从思想上认识到“人生为什么,在党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这就是解决群众最需要的问题。当前进行“西水东调”,一方面可减轻农民负担,可充分利用汾河区间退水、弃水,又节约了水源,是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行动上“保先”,“西水东调”是西谷村的大事,“两委”成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工程建设上充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支部指路,党员带路,群众上路的浓厚氛围。

事件启示

通过这件事,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之源。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干什么事才会得心应手。在工作中注意体察民情,倾听群众的呼声,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群众的意愿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样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们应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工作方略、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只有好的思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好的办法,有办好事、办成事的能力,即在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上下功夫。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工作要求

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新要求: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生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丰富的知识推动工作。

2、提高洞察力。办事情,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在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曲直,在关键时刻能够经得起考验。

3、提高发展的能力。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提高发展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

4、要提高协调能力。通过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把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使干部在工作中锻炼成长。

5、要提高感召力。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重实际,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良好的实干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要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不竭动力,出是衡量基层干部是否有为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做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率先、善于创新的表率。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