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7:21
西边村是中国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片区下辖村,位于九龙江入海口,海产丰富,环境优美,全村人口有4500人左右,1000多户分散于西边、寮西与壶屿三个自然村。
西边村,宋属漳州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下里,与泉州同安县积善里十九都接壤。
明代,境地属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三十都乌屿社。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2年),境地属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三十都石美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境地属龙溪县第三区石美镇西边保、寮西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境地属龙溪县石美乡壶西保。
1950年后,境地属龙溪县第七区西边乡,辖埭头、西边、壶屿、寮西、桥西5社。
1955年,境地属龙溪县埔尾区。
1957年,境地属龙溪县东山区石美乡。
1958年4月,境地属龙溪县石美乡,9月,境地属龙溪县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境地属龙溪县角美人民公社西边生产大队。
1984年,境地属龙海县角美镇西边村。
2012年,境地改为漳州台商投资区,辖西边、壶屿、寮西、桥西四社。
西边村位于九龙江北溪北港出海口,镇境东南部,北邻桥头村桥头社,东邻桥头村寮东社,西邻埭头村,西北邻石美村,南邻九龙江。九龙江流经村南部,上达石码、漳州市区,下至厦门,南通海澄、浮宫、港尾等地,水运畅通,水上交通发达。同城大道,疏港大道,漳州台商投资区城市污水一期已建设完成。6号地铁龙江明珠站,会展南路正投入施工中。全村辖西边、壶屿、寮西、桥西4社,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西边村有1473户4419人,100人以上的姓有黄、吴、郭3姓,黄姓为最,占全村人口总数54%,吴姓占21%,郭姓占17.1%。此外还有洪、李、王、陈、林、张、石、杨、周、邱、施、辛、颜、潘、廖、魏等姓共338人,占7.9%。
西边村耕地面积1192亩,海滩面积2773.35亩。传统以农业和海洋养殖为主。农业结构调整后以多种经营为主,出外务工为辅。多种经营,主要是养蟹、养蛏、养虾、开办厂场、车辆运输、经商开店、餐饮服务及外出做工、劳务输出等。西边村自然条件优越,西边村得天独厚的沿江条件滋养了这里的人民,九龙江带来丰富的营养生物使得这里的海产个大、鲜美,主要有:红蟹、蛏、虾、牡蛎等。几百年来的发展与西边人的不断努力,已形成海产养殖、海产加工与海产销售为一体的经济链。
西边村有医疗所2所,2名医务人员,有小学1所,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壶西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西边小学,1958年前为初级小学,1958年后为完全小学。
西边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8%,绝大多数农户以电、液化气为主要燃料,全村100%村民引用自来水。2004年至2005年,分二次修建村水泥道路,村道长4公里,宽4米,村内水泥路长2000米,环绕全村。
历史人文荟萃,西边村寮西社是“闽台同名村”的渊源村之一,与台湾锦湖寮西历史渊源深厚,是海峡亲情血浓于水的又一见证;这里还是是明朝万历年间被赐予“资政大夫”、“太子太师”郭伯韬的故乡,还有乾隆御赐“来龙进宝”石刻一碑,主要信仰日月大帝、妈祖以及保生大帝。
壶屿,原为九龙江出海口一小屿,其形似壶,因称“壶屿”,又谐音称“乌屿”。西边壶屿上有小山称“壶山”,在山之西的民居称“西边社”。又传,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漳州府有一批木材经过壶屿港口,被村民抢劫,官府发现后,派兵下来惩处,扬言要将壶屿全社烧毁,但不知壶屿社的具体位置。官兵到达后,问一村民:“这社社名叫什么?”被问的村民回答说:“叫西边。”官兵听后,认为劫走木料的不是西边人而是壶屿人。故将壶屿以东的房屋烧毁,而保存西边部分。西边社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寮西社原名“锦湖西社”,以惠民港出海口水面碧波荡漾,雅称“锦湖”,在港之西称“锦湖西社”,港之东称“锦湖东社”(今桥头村)。又因先民在锦湖建茅寮居住,得名“茅寮”,俗以港的东西分“寮西社”、“寮东社”。桥西社,因位于壶屿桥西侧,故名。
西边村有保存完好的始建于元朝的壶屿桥及黄可润古民居、黄照古民居,主要宗祠有:黄氏家庙、壶屿吴氏家庙、壶屿吴氏“崇本堂”、郭氏家庙“听德堂”、伯府郭氏宗祠“仰溪堂”,主要宫庙有:西边“万寿祖宫”、壶屿“万寿宫”、寮西“日月大帝庙”。
“世承天宠”坊位于西边村壶屿社,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立。该坊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面阔约8.6米,高约6.3米。现仅存次间二楼,主楼已毁,横梁残存文字依稀可辨:“封文林郎百岁吴进士大夫子”字样。
据清光绪《漳州府志》记载:“二十九都有世承天宠坊,为同知吴僩父懃封文林郎百岁翁立。”壶屿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原为海上岛屿,壶屿位于当时龙溪与同安的交界处,元时这里建成壶屿桥,成为沟通龙溪同安之间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壶屿属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都。牌坊残存的文字与《漳州府志》记载的地点基本吻合,此坊应为“世承天宠”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