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

更新时间:2024-10-19 14:09

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今新疆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建立者是辽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历三世三帝两后,享国94年。

国号

西辽的建立者是辽朝余部耶律大石等在新疆中亚地区建立的契丹政权,亦称哈剌契丹(Kara-Khitan)或黑契丹,第二个契丹王朝。耶律大石建国号为“辽”以此表示继承辽朝,因区别于耶律阿保机所建的辽朝,故被称为西辽。

历史

出走续业

西辽的创建者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代孙。契丹语把翰林称为林牙,所以人们称他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此时的辽朝开始覆没。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16年金军占领辽东京,1120年辽失上京中京陷入危机。1122年金军大举进攻,攻下中京、泽州天祚帝从南京撤退,途中受到金军的偷袭,仓皇逃奔,“乘轻骑入夹山”,与外界消息隔绝。

耶律大石在辽天祚帝帐下任都统一职,1123年,率辽军进攻奉圣州,驻军于龙门山东二十五里处。金朝都统完颜斡鲁派完颜照立、完颜娄室、马和尚等率军攻打,耶律大石战败被完颜娄室俘虏,所部投降。完颜宗望用绳子绑着耶律大石,强迫他作为向导,率军袭击了天祚帝位于青冢泺(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的大营,俘获了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宁和嫔妃、公主、从臣多人,获取辎重车万余辆。

1123年秋九月,耶律大石随金朝西征,带领家眷自金营逃出,率领一支部队投奔天祚帝。

1124年,耶律大石逃归,并带回一支军队。天祚帝得到这支军队,又得到阴山室韦谟葛失的支持,自谓天助,再谋出兵,收复燕云。大石认为不可,说:“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但是天祚帝不能采纳,坚持出兵。耶律大石知其不可能成就恢复大业,便杀掉悻臣萧乙薛和坡里括,自立为王,夜间离开天祚帝大营,投奔中亚的喀喇汗王朝。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在应州被金军俘虏,辽亡,此时距耶律大石出走只有半年。

称王西征

耶律大石率军从夹山出发,一路向西北,于1124年到达辽朝北疆重镇——西北路招讨司驻地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个军州的长官和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个部族的首领举行大会。在大会上,耶律大石号召各军州和部族驱逐仇敌,复兴大辽。耶律大石安置官吏,整顿兵马,磨砺武器,得到精兵万余人。由于可敦城是辽朝的西北边防重镇,边防军队不得随意征调,军队在战乱中得以保存,并且此地还拥有可骑乘的战马数十万匹。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建立根据地后,积攒实力,“养兵待时而动”。在这期间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不断派使者联络白鞑靼人、西夏以及南宋,从外交上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联络耶律大石攻取金朝的山西诸郡。1125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联络北宋,提议合力攻打金朝。耶律大石经过五年,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决定向外发展。此时,耶律大石想到了同辽朝素有通商联姻且与自己有远亲关系的喀喇汗王朝。于是耶律大石政权决定先向西发展,扩大领域,建立物质基础,然后再来消灭金朝,光复辽朝。

1130年2月22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耶律大石西征军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这里已经是喀喇汗王朝境内,阿赫马德汗将大石部众安排在叶密立,大石遂在此修筑城池,招抚当地突厥部族,从当地突厥游牧民的口中得知,喀喇汗王朝如今也是内忧外患,无法派遣军队光复辽朝。于是耶律大石决定通过高昌回鹘王国,向西扩展。他率军出发之前给回鹘毕勒哥送去书信,说辽朝“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

耶律大石率领军队翻过天山后,向西推进。东喀喇汗王朝的阿赫马德汗集合军队进行抵抗。耶律大石的军队被击溃,退至高昌回鹘王国。但这次回鹘王毕勒哥却再不迎接,而是掩杀、追袭,俘虏了耶律大石的将领撒八、迪里、突迭等。耶律大石带领败兵回到叶密立后,接受了这次出征的教训,继续“养兵待时而动”。 耶律大石率领主力部队西征后,金朝西北前线很快得到情报。第二年,即1131年,金军元帅粘罕发燕云汉军和女真军一万人令右都监耶律余睹率领,北攻可敦城;又发燕云、河东夫运粮随行。金军的这次进攻却因为沙漠的阻挡而以失败告终,《大金朝志》记载:“可敦城自云中由猫儿庄银瓮口北去,地约三千余里,尽沙漠无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胜计,车牛十无一二得还。”

西辽建国

耶律大石在东线击败了金军的进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西征喀喇汗王朝虽遭惨败,但及时调整了方针,与民休息,得到了当地突厥各部族的拥护,户数达到四万,疆域空前扩大,东起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

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或译为古儿汗),突厥语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群臣又上汉尊号“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至此,西辽王朝创立完成。西辽建立后,由于深受汉文化和中原政权典章制度的影响,虽然僻处西域,耶律大石依然仿照辽朝旧制,上尊号为“天佑皇帝”,并改元为“延庆”,册立皇妃萧氏为“昭德皇后”。

作为附属国的喀什噶尔东部喀喇汗王朝也深受影响。由于西辽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宽容优待政策,喀什噶尔在西辽统治期间,在经济、文化方面也有相当的发展。据12世纪末期阿拉伯史学家依宾·艾尔阿梯尔记载,西辽在征服喀什噶尔后,并不干涉当地的治理,仅征收当地百姓每户每年一个迪纳尔的金币,各地首领只要在衣带上系一个西辽颁发的银制腰牌,就算西辽政权派驻当地的官吏了。

对外扩张

耶律大石称帝后,开始大规模地对外扩张。十年间,先后归并了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建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

1132年,当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巩固住地位之后,开始扩大领域,他首先率领军队南下,再次进入高昌回鹘王国。国王没有组织抵抗,便归顺了西辽。耶律大石把高昌回鹘王国并入西辽版图,但仍让它继续统治这一地区。

1130年耶律大石进攻东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地区失败之后,把进攻目标转向七河地区。早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在喀喇汗王朝的边境上已住着一万六千帐从辽朝来的突厥—契丹人,东部喀喇汗王朝委派他们守卫边疆,赐给他们份地和奖赏。以后东部喀喇汗王朝与这些突厥—契丹人发生矛盾,强迫他们与妻子隔离,想使他们从此绝后。这些突厥—契丹人自然不愿意,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后来这一支突厥—契丹人与耶律大石的部队会合,但耶律大石并没有率领军队向前挺进,而是驻扎在边境上等待时机。

东部喀喇汗王朝阿赫马德汗死后,儿子易卜拉欣继位,他是一个无能的人,葛逻禄康里不再服从他,而且经常欺凌他,袭击他的部属和牲畜,他也无法控制局势。1134年初,易卜拉欣听说耶律大石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便派出使臣,请求他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衮去。耶律大石接到请求后,便率领大军开进巴拉沙衮。耶律大石把易卜拉欣汗降封为王,保存了东部喀喇汗王朝对喀什噶尔与和田的统治,作为附庸国;同时也对这些地区派出军队。巴拉沙衮地区,是可耕可牧的“善地”。于是耶律大石决定建都巴拉沙衮,后将其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三年为康国元年。他把沙黑纳(意为监督官)派往各地,康里人也服从了他的统治。

东征金朝

在兵不血刃而归并东部喀喇汗王朝的1134年3月,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敌刺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刺阿不为副元帅,茶赤刺部秃鲁耶律燕山为都部署,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率领七万骑兵东征金朝。出征部队举行誓师大会,以青牛白马祭天。但是东征部队行程万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耶律大石说:“皇天弗顺,数也!”

西辽的这次东征再次引起了金朝的注意,金熙宗继位后,1135年,命粘罕再征西辽。金军进入沙漠后,被西辽军队的伏兵多次攻击,共三昼夜,胜负未分。金军粮草断绝,人马冻死很多。副将外家得本来是契丹人,得知父兄妻子都在辽军中,率部下起义。金军在辽军和起义军的夹击下,大败而归。

西辽在西方的扩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东方也击退了金军的进犯,王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根据穆斯林史籍的记载,西辽对其归并的地域的城乡居民的所有权没有做任何改变,耕地仍归居民耕种。居民只交很轻的税,每户纳一个狄纳尔(中亚地区金币,重约7~8克)。不久,百姓兴旺,牲畜肥壮。在政治上,西辽对归属他的国王让他们继续统治本土,发给他们一块银牌做为归顺的标志;西辽政府满足于征收一小笔年贡和把一名沙黑纳派驻在那里。这些附庸国王一般都受到菊儿汗的礼遇。因此西辽整个社会安定,“军势日盛,锐气日倍”。

西向扩展

1137年西辽又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向外扩展。它首先进入费尔干纳谷地,在这里大概没有遇上什么抵抗;继续向西推进,到达忽毡。在这里遇上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马赫穆德汗的抵抗。两军交战,喀喇汗王朝军队被辽军击溃,马赫穆德汗逃回首都撒马尔罕。“事件严重地震惊了它的居民,恐慌和沮丧加重,单等着早上或晚上灾难的降临。布哈拉和河中其他城的居民也是这样。”然而西辽军队却没有乘胜前进,而是停下来巩固新地盘,等待更好的战机。

1141年,喀喇汗王朝又爆发了康里人与葛逻禄人之间的民族冲突。喀喇汗王朝马赫穆德汗向自己的宗主塞尔柱突厥人的苏丹桑贾尔求援。在此之前,马赫穆德汗被西辽军队打败逃回撒马尔罕后,已经苏丹桑贾尔派出使臣求援,说穆斯林遇上了灾难,鼓动他保卫穆斯林。呼罗珊、西吉斯坦、伽兹纳(里海西南),马赞兰德(里海南岸)和古尔(阿富汗中南部)的国王们都带兵加入。桑贾尔集中了十万多骑兵,1141年7月渡过阿姆河。当他听到马赫穆德汗关于发生冲突的情况后,便向葛逻禄人进攻。

葛逻禄人派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给桑贾尔写信,为葛逻禄说情。不可一世的桑贾尔不但没有接受说情,反而要耶律大石接受伊斯兰教,否则就要武力解决。耶律大石下令进军,他率领军队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与敌相遇。耶律大石在达尔加姆狭谷立营,并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领兵二千五百攻桑贾尔军队的右翼,枢密副使萧查刺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领兵二千五百攻其左翼,自率其余部队攻其中军。桑贾尔军队的右翼是将军库马吉,左翼是西吉斯坦国王,中军由自己亲率。

1141年9月9日会战。桑贾尔军虽先声夺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辽军越战越猛,桑贾尔的妻子、两翼指挥官及著名伊斯兰法学家胡萨德·奥玛尔被辽军俘虏,桑贾尔侥幸逃脱。桑贾尔军队伤亡惨重,死亡总数达三万人。耶律大石带领辽军以少胜多,获得大胜并占领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马尔罕。

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带着喀喇汗王朝马赫穆德汗,仓皇逃奔忒耳迷(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捷尔梅兹),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从此塞尔柱王朝退出河中地区。耶律大石领兵进入撒马尔罕。耶律大石让西部喀喇汗王朝继续统治河中地区,并封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为桃花石汗,留下一名沙黑纳,监督其统治。耶律大石把西部喀喇汗王朝变为自己的附庸之后,便派大将额儿布思进军花剌子模国。额儿布思进入花剌子模后,大肆屠杀平民,洗劫村落,迫使花剌子模的沙阿即思投降。阿即思向他表示愿效忠菊儿汗和交纳年贡三万金狄纳尔及其他贡品。缔结条约后,额儿布思从花剌子模撤军。

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在位二十年,庙号德宗。耶律大石是辽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起初为挽救辽朝覆亡,转战长城内外,尽心竭力,后来审时度势,率众西征。建立起另一个新的帝国。疆域东起土拉河,西尽咸海,左右中亚形势近百年;在戎马倥偬中,总结辽朝衰亡教训,吸收土著统治经验,创建和制定了一套体制和政策,对中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穆斯林史学家称赞耶律大石是“一位公正的君主,因为公正和才干而受到崇敬。”在蒙古征服中亚时,随成吉思汗来到这里的耶律楚材说:耶律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耶律大石的西征事迹被传到欧洲,正逢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于是在欧洲流传着东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约翰,是基督教的捍卫者。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和古英语中中国的发音类似于“契丹”,都是受耶律大石西征的影响。而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了西辽帝国的代称,在耶律大石死后,金、西夏、南宋等国家对西辽的后代君主皆称为“大石”。

中期统治

耶律大石去世后,儿子耶律夷列年幼,依据辽朝的传统,“遗命皇后权国”。皇后萧塔不烟摄政。她不仅“称制”,而且改元咸清,号称 “感天皇后”。

1144年,回鹘遣使向金朝进贡,说耶律大石已死。金朝加粘割韩奴武义将军衔,出使西辽。1146年,粘割韩奴经由高昌回鹘王国到达西辽直辖领地,正值感天后萧塔不烟到野外,粘割韩奴对感天后十分无礼,粘割韩奴回答说:“我上国使也,奉天子之命来招汝降,汝当下马听诏。”感天后说:“汝单使来,欲事口舌耶!”叫人拉下马来,命他下跪。韩奴大骂:“反贼,天子不忍于尔加兵,遣招汝。尔纵不能面缚请罪阙下,亦当尽敬天子之使,乃敢反加辱乎?”感天后怒,杀粘割韩奴。这件史实却能反应西辽当时是国力相当强大的,非南宋、西夏之可比;而金朝及其使臣仍以“上国”的态度对待它,那粘割韩奴碰壁以至遭杀都是咎由自取。

感天后“权国”七年,在萧塔不烟执政期间,西辽社会安定,经济继续发展。1150年,萧塔不烟将执政大权交还于儿子耶律夷列。夷列即位后,改元“绍兴”。绍兴元年(1151年)西辽进行人口普查,“籍民十八岁以上,得户八万四千五百户。”这充分表明了西辽的强盛。后来,西辽还令东部喀喇汗王朝出兵支援西部喀喇汗王朝平定葛逻禄首领的叛乱。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于1163年去世,庙号仁宗。儿子都年幼,“遗诏以妹普速完权国”。耶律普速完也“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

西辽发现随身携带武器的葛逻禄人始终是河中地区不安定的因素,决定给予彻底解决。1164年,菊儿汗耶律普速完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撒马尔罕两地区的葛逻禄人迁往东部喀喇汗王朝领地喀什噶尔,他们到那里后不准再携带武器,从事农业或其他劳动。西部喀喇汗王朝执行命令,逼迫葛逻禄人迁徙,结果引起暴动,但很快被西辽残酷地镇压下去。从此,葛逻禄人在河中地区的势力衰落。

1165年,辽军进入呼罗珊,劫掠了巴尔赫。巴尔赫臣服于西辽,并向西辽缴纳土地税。

1170年,西辽和喀喇汗国集结军队对花剌子模展开进攻。花剌子模沙阿伊尔·阿尔斯兰派葛逻禄人阿亚尔伯克迎战,双方在阿姆河畔遭遇,花剌子模战败,阿亚尔伯克被俘。不久伊尔·阿尔斯兰去世,其幼子苏丹·沙赫继任,其兄阿拉丁·塔乞失投奔西辽。塔乞失以花剌子模的财宝和按时缴纳年贡为条件,换取了耶律普速完的支持。

1172年,耶律普速完命丈夫萧朵鲁不率军护送塔乞失回国,苏丹·沙赫和其母图儿罕闻讯逃走,西辽加强了对花剌子模的控制。但菊儿汗频繁派使者到花剌子模,每次都索要大量贡金,有些使者甚至不遵守外交礼节,这都让塔乞失大为恼火。塔乞失下令处死一位对他无礼的契丹贵人,并与契丹使者相互谩骂。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苏丹·沙赫投奔西辽,向耶律普速完解释说自己得到了花剌子模百姓和军队的拥护。耶律普速完命萧朵鲁不率军护送苏丹·沙赫回国,塔乞失下令决阿姆河河堤,放水冲毁道路,阻止辽军的前进。萧朵鲁不将苏丹·沙赫护送至呼罗珊,苏丹·沙赫攻下梅尔夫、萨拉赫斯和图斯,在此立足,至1193年才被塔乞失吞并。

耶律普速完执政时期,西辽与金朝也有接触。1175年,粘拔恩部首领寅特斯和康里部首领孛古率3万户背叛西辽,投靠金朝,使西辽对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的控制力减弱。1177年,金熙宗派监察御史完颜觌古速巡边,随行的契丹人挼剌、招得、雅鲁、斡列阿四人投奔西辽。

鼎盛与衰落

西辽在感天皇后和仁宗统治时期,基本上贯彻执行耶律大石制定的国策,对外派兵,对内生聚,到承天后统治时期国力已相当雄厚。耶律直鲁古继位后,西辽达到鼎盛时期。同时,西辽的统治集团奢侈,开始腐化,对外连年用兵,对内加重剥削。耶律直鲁古在位期间,一味娱乐游猎,不理政务,致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耶律普速完与驸马之弟萧朴古只沙里通奸,封驸马为东平王,又罗织罪名把驸马处死。但驸马的父亲萧斡里刺是西辽的元老,官拜六院司大王,是一位权势人物。1178年,耶律普速完处死驸马后,萧斡里刺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耶律普速完和萧朴古只沙里。立仁宗次子耶律直鲁古为汗,改元天穆。耶律普速完在位14年。

卡特万会战之后,塞尔柱王朝的势力不仅完全退出河中地区,而且在呼罗珊地区也日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阿富汗古尔王朝。古尔王朝在12世纪末已是阿姆河以南的大国,它于1197年占领了巴里黑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之西北)。该城的统治者原来每年向西辽王朝送缴土地税,古尔王朝占领巴里黑后,停止了该城向西辽王朝缴纳贡赋。同时古尔王朝还与花剌子模发生冲突,花拉子模沙特克什向西辽求援。使臣对耶律直鲁古说,西辽应该出兵报复,不然古尔王朝将像夺取巴里黑一样夺取花剌子模,然后进攻西辽。西辽遂派塔阳古为统帅带领大军出征。

1198年春,西辽军队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地区,同时花剌子模沙特克什也率军到达图斯。辽军进入古尔王朝后,占领了许多地方,到处抢掠、杀戮。辽军向古尔王朝的巴里黑城长官发出最后通牒:或是放弃巴里黑城,或是送缴像从前一样的贡赋。巴里黑城长官拒绝了,联合呼罗珊的一些城堡袭击辽军。结果辽军溃败,被追逐至阿姆河,许多士兵被赶进河中淹死,损失一万二千人。西辽惨败的消息传到巴拉沙衮,耶律直鲁古大为震惊,向花剌子模沙派出使臣索取损失赔偿。特克什拒绝。菊儿汗派兵伐花剌子模,失败而还;花剌子模军追至布哈拉,并攻下该城。

1203年,古尔王朝与花剌子模又发生战争。特克什已死,他的继承人摩诃末沙向西辽派出使臣求救。菊儿汗派塔阳古率领一万军队救援,西部喀喇汗王朝苏丹苏丹·奥斯曼也率军参加。古尔王朝苏丹什哈布·丁听到消息后仓皇撤兵,在安都淮沙漠被辽军包围,双方展开激战。古尔军队有五万人死于战场,古尔苏丹逃脱,进入城堡。辽军又把城堡团团围困,经奥斯曼说合,古尔苏丹交出赎金,西辽军队释放了古尔苏丹。西辽虽然获得胜利,但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对其并没有带来实际好处,相反却为花剌子模在呼罗珊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与此同时花剌子模也开始逐步兴起,显露出摆脱西辽统治,在中亚地区称霸的倾向。随着花剌子模国力的增强,摩诃末沙不甘心于自己的附庸地位,便停止了给西辽的年贡。耶律直鲁古派宰相马赫穆德三依督责贡赋。当时摩诃末正准备对钦察发动战争,既怕西辽大兴问罪之师,又不愿以藩属的身份接待使臣,便请母亲图儿罕可敦来处置。图儿罕可敦以尊崇的礼节接待西辽的使臣,缴纳了所欠的年贡,并派出几名贵族随马赫穆德巴依朝见菊儿汗,表示迟纳年贡的歉意,保证今后洛守藩属的义务。但是,摩诃末沙征钦察胜利返回后,不仅停止了对西辽王朝的贡赋,而且开始征服整个河中地区。

1206年,布哈拉爆发了桑贾尔领导的人民起义,摩诃末沙认为这是征服河中地区的大好时机,便率军进入河中地区,攻占布哈拉,镇压了人民起义。摩诃末同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奥斯曼结成同盟,与西辽对抗,但被西辽打败。摩诃末沙退回花剌子模。奥斯曼转向西辽,并向菊儿汗的女儿求婚,但遭到拒绝,于是再转向花剌子模。

1210年,摩诃末沙再次出兵,进入河中地,受到奥斯曼的热烈欢迎;但他们再不是平权的盟友,而是宗主与附庸的关系。摩诃末沙为动员广大穆斯林支持自己,煽起他们的宗教狂热,宣布对西辽进行“圣战”。他在怛逻斯附近打败辽军,并俘虏了其主帅塔阳古。从此摩诃末沙威名大震。

西辽在对付帝国西部的花剌子模国和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叛离而失败的同时,西辽在各个属国的官员也日趋腐化。1209年,东部的高昌回鹘王国于杀死西辽王朝的监督官投靠蒙古国。1211年,葛逻禄部首领阿儿斯兰汗投奔成吉思汗。到此为止,西辽王朝只剩下东部喀喇汗王朝这一个附庸国。后来东部喀喇汗王朝也起兵造反,菊儿汗出兵镇压,并把喀喇汗王朝的穆罕默德俘虏,囚禁于巴拉沙衮,才稳定住局势。但是这时西辽王朝的直辖领地,情况也已与全盛之时不可同日而语。西辽王朝气数将尽,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走向灭亡

蒙古兴起后,乃蛮部铁木真部打垮,乃蛮部太阳汗屈出律(又称古出鲁克)及大量部民逃脱。他们奔往别失八里,从那里又越过天山到达库车。屈出律带领部下在库车山里东游西荡,既无粮食又乏给养,而跟随他的那些人已作鸟兽散。

1208年冬,屈出律只好去投奔西辽王朝的菊儿汗。屈出律到巴拉沙衮后,有一段时间为菊儿汗供职。当花剌子模的沙摩诃末起兵反对西辽时,东方的属国、属部也起来造反,西辽处境困难。这时屈出律提出让他去纠集乃蛮旧部,以强大西辽的建议。耶律直鲁吉接受了他的建议,赏赐他许多财宝并封他为可汗。屈出律到叶密立海押立一带收集自己的族人,又同其他部落结成联盟。他率领这支军队进入西辽直辖领地,大肆杀戮和抢劫。他向花剌子模沙派出使臣,约定夹攻菊儿汗,瓜分西辽土地。

屈出律出兵击败辽军,遂劫掠乌兹干,又进攻巴拉沙衮,但被菊儿汗打败,士兵大半被俘。屈出律北走,重新集结兵力,等待时机。

1210年,怛逻斯战役后,花剌子模和西辽各自退兵。西辽军队纪律败坏,沿途烧杀抢劫,人民惊恐。当他们抵达巴拉沙衮时,居民们紧闭城门,拒绝他们入城。辽军的将领们告诉他们花剌子模已退兵。但居民们不相信,坚持战斗了十六天,最后被辽军用大象把城门攻毁。辽军入城后,屠杀三天三夜,有四万七千人被杀。西辽军队同时大肆抢劫,得到大量财物。但是这时菊儿汗财政困难,国库空空如洗。宰相马赫穆德巴依怕菊儿汗征收自己的财产,便建议把士兵抢劫的财物集中归国库。当将军们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各自带军队离开菊儿汗,煽动叛乱。

屈出律得知这一情况后,于1211年秋天趁直鲁古外出狩猎的时候将其带军队突袭菊儿汗,攫取了政权。《辽史》记载,“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据其位。”屈出律攫取政权后,表面上对菊儿汗很礼敬“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朝夕问起居”,实际上是利用他来稳定自己的统治。耶律直鲁古在郁抑悲意中生活了两年,于1213年死去。耶律直鲁古史称末主。

屈出律为了取得契丹贵族的支持,娶了西辽王朝末代皇帝直鲁古之女忽浑公主,并依公主劝告,他由基督教改信佛教。由于花拉子摸国摩诃谟打着伊斯兰教旗号向东扩张,屈出律在全国大力推行佛教,打击伊斯兰教。屈出律要穆斯林改奉佛教,至少要穿戴契丹人的服装,并强制推行,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

1218年,成吉思汗哲别率领两万骑兵征讨西辽。哲别尚未到达哈失哈儿城(今新疆喀什),屈出律已逃之夭夭。哲别抵达后,曾派人向当地居民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居民们的一致拥护,使屈出律所到之处,均遭到抵抗,被迫逃往巴达克山谷(今阿富汗境内)。因山谷崎岖不平,行走困难,蒙古军无法深入。因此,哲别跟当地猎户达成协议;如果能捉住屈出律并交付于蒙古军,蒙古军不再向猎户索取任何物品。猎户因此包围了屈出律及其部卒,将其捉拿后,送交了蒙古军。哲别下令,将屈出律处死。同时,蒙古军顺利进入西辽都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布拉多内吉城),西辽—喀喇汗各地领主相继归附,西辽朝灭亡。

后续

西辽灭亡后,契丹贵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尔曼,被花剌子模苏丹收用。

1224年,波剌黑建立起儿漫王朝,又称后西辽。大约位于今天伊朗的克尔曼沙阿、呼罗珊一带。这是契丹人在历史上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1259年,投降蒙古,被授予库鲁汗称号。

1306年,后西辽被伊尔汗国兼并。1309年,西辽彻底灭亡。

时至今日,在原西辽故地生活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这两个民族中,都保留有独立的乞塔(契丹)部落。甚至在柯尔克孜中,乞塔(契丹)是一个重要的部落,人口众多,势力较大。可以说在西辽灭亡后,喀喇契丹人依然生活在西辽都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布拉多内吉城)一带,例如其王族后裔中有以“局儿罕”为汉化姓氏者,称局氏。并在后来以完整的部落组织加入到了哈萨克和柯尔克孜这两个民族实体中去。

疆域

领土范围

西辽幅员辽阔,统治区域除直辖领地外,包括很多附庸国和附属部族。西辽的直辖领地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怛罗斯,东至巴尔思罕(今伊塞克湖东南)。其附庸国有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花剌子模,附属部族主要有粘拔恩部(乃蛮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

西辽的疆域东至土拉河,包括可敦城周围地区。乃蛮部、克烈部迁至这一地区后,西辽的东部边界退至附庸国高昌回鹘的东部边界;东北至谦河,与吉尔吉斯为邻。

1175年,由于粘拔恩部归附金朝,退至阿尔泰山;西北越过巴尔喀什湖,包括康里人活动的地区;西至咸海、乌斯提尤尔特高原和卡拉库姆沙漠,包括花剌子模在内;南部西段以阿姆河为界,先后与塞尔柱帝国和古尔王朝为邻。中段包括瓦罕走廊。东段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与吐蕃、黄头回纥接壤;东南包括哈密若羌,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西夏为邻。

行政区划

“七州”分别为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这七州之名不见于《辽史·地理志》,当为原来的头下(投下)军州。

“十八部”是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而毕。

属国

除直辖领地外,西辽拥有很多附庸国。西辽保留了这些附庸国的独立和制度,让它们享有很大的自立权。西辽在附庸国基本不驻扎军队,只是应附庸国要求,帮助其镇压国内叛乱。菊儿汗发给他们一块银牌作为归顺的标志。西辽根据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和忠诚程度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如完全自治的布尔罕王朝;派沙黑纳(负责监国的少监)常驻首府、监察军政的东、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派官员按时了解情况,收取年贡的花剌子模。

政治

西辽既继承了喀喇汗王朝的基础,又为辽朝的继续,所以西辽的官制基本上是沿用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的官制,而对附庸国则保存了其原有的制度。西辽王朝继承辽朝的两部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定居的农业民族按地区管理,设置州县,中央设南面朝官总理军政事务;流动的畜牧民族,以部族为行政单位,设官统治,中央设北面朝官总领部族军政事务。

西辽采取上述政策,在主观上毫无疑问是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西辽统治时期,新疆和中亚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西辽的民族政策对此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集权中央

耶律大石在创建政权时期的核心成员都亲身经历了辽帝国的覆亡历史,看到政策弊病,总结了教训,在新的土地上遇到过各种情况,顺利的和失败的,吸取了当地的统治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本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制定了一套基本政策。

伊本·阿西尔记载:“耶律大石劝导自己的亲信们要处安思危,战战兢兢,不让艾米尔(将军)们拥有封地,但自己赏赐他们,并说:'如得到封地,就要肆虎。’”中亚地区从萨曼王朝以来,实行分封制度(伊克塔制),喀喇汗王朝时很盛行,这成为以后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两大部以及内部纷争不息的原因。辽朝的“宫卫”制和“头下军州”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分封制。分封制的危害性,塞尔柱王朝大政治家、宰相尼扎姆·穆尔克在半个世纪前已指出,他主张用发薪俸的办法代替“俸禄赐地”,但是没有实行得通。耶律大石政权却毅然推行了这政策,它不仅限制了将军们对百姓的“肆虐”,而且更有实际效果的是保证了中央集权。所以终西辽一代,从史籍中未见到地方政权独立、封建混战的记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

南北官制

“北面”官:主治游牧部族。其下分为:“朝官”(中央政府机关)、“御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宫官”、“部族官”、“坊场局冶牧厩等官”、“军官”、“边防官”、“行军官”、“属国官”;

“南面”官:主治农业居民,分官设职基本依据唐制,根据国情略有变通,有“朝官”、“宫官”、“五京官”、“方州官”、“军官”、“边防官”。

随着政权扩展,南、北面官的内涵发生变化。基于统治地域和民族构成的不同,西辽统治者坚持因俗而治的基本原则,实行直辖部族制和间辖羁縻制两种统治模式。

另外具有汉族特点的尊号庙号也一直保留。

羁縻政策

西辽对归顺的汗国一律采取保存其原有王朝的政策,让它们继续统治本土,享有相当的自治权,并拥有军队。西辽政府在这些国家基本上不驻扎军队,只是应当地政府请求才派兵镇压“反叛”。西辽派出官员常驻或定期巡视,他们的任务是监察军政和收取贡赋。从穆斯林作家的记载反映出附康王朝对西辽政权这种羁縻政策的满意情绪:“当哈刺契丹的诸汗控制了河中时,算端(苏丹)乌思蛮(乌斯曼)也受菊儿汗的统治,服从他的敕旨和禁令。菊儿汗那方面让他继续拥有河中的国土,没有把他从那里撵走,满足于征收一小笔年贡和把一名沙黑纳派驻在他那里,算端乌思蛮过着安适和快乐的生活,每当朝见菊儿汗时,总受到尊崇礼敬的接待”。在西辽王朝的前期和中期对其他附庸国的统治者也应是采用这种政策,他们对西辽王朝也是满意的。所以在史籍中少见到西辽王朝与附庸国发生战争的记载,绝不象塞尔柱王朝与其附庸国的关系,战争连绵不断。

军事

集中军权

伊本·阿西尔记载:“耶律大石不委任父米尔为百骑以上的军官,使其不能对他叛乱。”这也是耶律大石对辽朝和喀喇汗王朝历史经验的总结,平时不许他们直接控制大量军队,更不许变为私人的军队。根据《辽史》卷三十附“西辽本末”关于卡特万会战的记载,耶律大石直接控制军队,临时调遣若干名战士给某位将领指挥,而不是派某位将领率“所部”去执行某一任务。这证明伊本·阿西尔的记载是符合事实的。在中亚史上,特别是喀喇汗王朝史上,可以见到军队和中央政府发生冲突的记载,但在西辽史上却未见一例。这说明耶律大石这一政策在保证中央集权、巩固王朝统治方面与“不分封”政策发挥了同等的效力,在客观上使西辽社会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

军队职责

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在西辽占有重要地位,西辽政府派出征伐的军队,史籍记载最多一次为七万人,骑兵是军队的主要兵种,战斗力很强。关于西辽的军事制度,史籍缺乏记载。

西辽军队在对外扩展、保卫边疆,镇压人民和维护王朝统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西辽的附庸国都有自己的军队,负责本国治安,维护其王朝的统治。它们有时协同西辽中央政府军队作战,有时被西辽中央政府派出单独执行任务,但有时它们则公开同中央政府军队对抗。

西辽的军事体制直接继承喀喇汗王朝,又对其中的某些地方进行了改良。原喀喇汗王朝军队仍然是西辽军队的主力,葛逻禄、康里等族在喀喇汗王朝时代就构成近卫军的主力,由伊克塔地主组成的封建骑兵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防止军队叛乱,耶律大石禁止将军直接控制100骑以上的军队,军队都由西辽皇帝直接控制,只是在战争期间临时调派若干士兵给某位将军指挥。西辽限制已定居的游牧民族携带武器,参与战争。

经济

西辽从一支游牧民族转变为定居农业民族,并且在吸收土著统治者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和制定了自己的统治体制和政策,对促进中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赋税

西辽的税收制度,史籍只有个别零星记录。《金史》记载:“大定(1161-1189年)中,回纥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自言'本国回纥邹括番部,所居城名骨斯讹鲁朵,俗无兵器,以田为业,所获十分之一输官。耆老相传,先时契丹至不能拒,因臣之。’”这条汉文史料记载含糊,“所获十分之一输官”,既可理解为喀喇汗王朝时代,也可理解为西辽时代。穆斯林史料则比较明确,伊本·阿西尔《全史》记载:“他们(西辽军队)占据了整个突厥斯坦国家。当他们占领城市以后,对于它的居民未做任何改变,只从每户,即从城市居民,此外,也从农村居民—收一个狄纳尔。至于耕地之类,那它们给居民享用。”这就是说,由过去的按收获量征收的“土地税”改为按户征收的“户赋”,每户只收一个狄纳尔。不管西辽实行哪种税制:如果是继续征收“所获十分之一”的土地税,这毫无疑问是很轻的税率,因当时中亚地区多用伊斯兰教规定的税率,“哈拉吉”(土地税)为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是改为“户赋”,每户只收一个狄纳尔,根据当时中亚的金银比价,也是很轻的税额,这可从百年后的常德《西使记》(刘郁撰)中得到反映。他说:七河地区“民赋岁止输金钱十文,然贫富有差”。这意思是老百姓虽然税赋轻,但仍有贫富差别。狄纳尔是一种冲制的金币,每枚重约七、八克,形如榆荚,在中原地区的人看来,象铜钱一样,一枚为一文。常德认为缴十狄纳尔还是轻的赋税,西辽的每户只一狄纳尔,其轻想而可知。因此,虽然还不能断定西辽执行何种税制,但可肯定其税额是较轻的。

西辽为稳定其在突厥斯坦的统治,减轻赋税,以取得人民的普遍拥护;同时也维护原有制度,特别是所有制,以换取封建地主阶级的支持。西辽政府没有象一般征服王朝那样,大肆没收原来王朝和官僚的土地财产,更没有圈地“变耕为牧”。

农业畜牧业

西辽统治的直辖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据统计,仅伊犁河谷地区,在12世纪城镇数目就达到56个。原有的城镇除虎思斡耳朵外,如怛罗斯、乌兹根、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阿雷思河和锡尔河交汇处)等,规模都得到成倍的扩大。七河及附近地区灌溉系统发达,当地居民使用铁铧木犁和砍土镘耕作,使用镰刀收割。西辽的农业不仅有谷物种植,还有园艺业、棉花种植和养蚕业,这些行业又带动了粮食加工业和葡萄酿酒业的发展。此外,畜牧业和狩猎业也在西辽直辖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手工业

西辽直辖地区的手工业主要以制陶业、玻璃制造业、矿冶业、制铁业、铜器制造业和石料加工业为主。贸易的货物主要是金、宋的女奴、古玩、丝绸和白毡等;中亚和西亚的珠宝、玉器和香料等。此外,西辽的直辖地区存在奴隶贸易,奴隶主要来源于北方游牧部落(特别是钦察人),多运往河中和西亚地区充当马木路克

商业

西辽曾按中国内地钱币的形式铸造过自己的钱币,如萧塔不烟时期的感天元宝,《古泉汇》中记录的康国通宝。但西辽始终未统一货币,原喀喇汗国的货币仍被继续使用和铸造,税收以金第纳尔为计算单位。

由于西辽对附庸国的经济很少干预,附庸国的经济水平要高于西辽的直辖地区。在河中地区、喀什噶尔、和田地区和高昌回鹘都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捕鱼业也是主要行业。

西辽附庸国的手工业主要有河中地区、喀什噶尔和和田地区的玻璃制造业;喀喇汗国的制陶业、金属制作业、织造业和造纸业;高昌回鹘的织造业、五金业、矿业、冶炼业、制药业和香料制作业。喀喇汗国和高昌回鹘位于中西交通的要道,与东方的宋、金,西方的印度、阿富汗以及西亚、北非和东南欧都有贸易关系。

西辽附庸国的经济以河中地区的撒马尔干和布哈拉最为发达,其他城市包括喀喇汗国的察赤、忽毡等;高昌回鹘的喀什噶尔、斡端、别失八里、哈密力(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唆里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仰吉巴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等。

文化

语言文字

西辽统治下的中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加强。西辽官方使用契丹语、汉语和波斯语,民间多使用回鹘语。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西辽时期,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原来使用的回鹘文字母,逐渐被阿拉伯字母所代替。这一时期西辽的回鹘语部族诞生了多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如阿赫马德·亚塞维、阿赫马德·本·马赫穆德·玉克乃克、阿马克·布哈拉伊、苏扎尼·撒马尔罕迪等。

汉化

西辽的创建者耶律大石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契丹贵族。在辽朝灭亡后,西辽以契丹民族的正统自居,典章制度除作必要的变通和修改外,始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在各方面都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西辽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把西域建成“光复旧物”的根据地,把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推行到自己新建的国家。这时西域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前期,这种推行适应了这种发展趋势,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西辽的建立,结束了东西喀喇汗动乱纷争的局面,大一统的出现,使社会秩序比其前其后的朝代都为安定。西辽王朝统治者以早期喀喇汗王朝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作为指导,对人民“轻摇薄赋”;对属国属部“柔远怀来,羁縻安抚”;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因此,当地比较紧张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都有所缓和,形成了一种比较安宁、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西辽统治时期,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由于耶律大石西征的军队中有大批汉人,在西辽定居后,他们与契丹人一起在传播汉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长春真人西游记》载,伊犁河谷地区“土人推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这里虽然只举出汉人把中原“汲器”(辘轳)传入西域这一事例,但是当地人民明确指出,汉人“诸事皆巧”,足见传入的先进技术是很多的。长春真人一行在撒马尔罕见到“汉人工匠杂处城中”,在农村也有汉人,或为地主,或为农民。常德出使西域也见到许多汉人,与当地人民杂居。

此外,西辽的君主使用汉文年号和庙号,官方语言中也有汉语。在行政、军事、赋税、生产技术、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汉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当时的中亚地区。考古资料证明,在西辽王朝的直辖领地上有很发达的冶炼和兵器制造业,箭簇、斧、刀、短剑、铠甲各地都有发现,工匠们使用了中原地区先进的锻造技术,生产钢制武器。

宗教

西辽统治的地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民族除契丹族外,还有汉、回鹘、葛逻禄、样磨、塔吉克、栗特、吐蕃、蒙古等民族和操回鹘语的一些部落,还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叙利亚、犹太人等。流行的宗教有佛教、儒教、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景教、道教、萨满教、犹太教等等。其中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信仰民族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两个宗教。

西辽奉行宗教自由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喀喇汗国法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限制其他宗教的政策,各种宗教都允许在西辽的境内存在和发展。西辽是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和新疆以来,在这一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非伊斯兰教政权。西辽的宗教政策是其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内民族、宗教的 复杂情况,从有利于维护其统治的立场制定的,因此西辽时期的宗教呈现出多宗教并存的特点和格局。

西辽是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和新疆西部、南部地区以来,在这里建立的第一个非伊斯兰政权。西辽统治者面对复杂的宗教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宗教政策。他们“继承了本民族对其他宗教信仰都能容忍的传统”,没有强制推行他们所信仰的佛教,更没有把佛教定为国教,而是采取了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加歧视的宗教宽容政策。西辽的宗教政策是其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使种种宗教不分大小均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不设国教,也不允许任何宗教坐大,自然会让各宗教的信徒满意。同时,也使伊斯兰教失去了过去的独尊地位,从而既有利于遏制伊斯兰教上层势力的膨胀,防止其以势干政,又避免了同占居民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发生对抗和冲突。

西辽建立初期,采取了“敌者胜之,降者安之”的政策;在西辽统治的兴盛时期,采取了较为宽松温和的政策;在西辽末主耶律直古鲁统治后期仍力图利用伊斯兰教来维持其统治;但到屈出律篡位时期,则对伊斯兰教采取高压政策,其结果导致了广大穆斯林的强烈反抗,加速了西辽王朝的灭亡。

契丹人本来信仰萨满教,仍保持着自己的信仰。据伊本·阿西尔说,耶律大石是一位摩尼教徒,有的学者对这一说法抱怀疑态度。不管他是不是真是摩尼教徒,但说明一点,在伊斯兰教兴起后,摩尼教作为异教基本已被消灭或转入地下,但在西辽时期肯定又公开出现活动,甚至受到耶律大石的尊重。不然公认的严肃的史学家伊本·阿西尔不会毫无根据地说耶律大石是摩尼教徒。

佛教在辽朝时期已在契丹上层流行,在西辽时期应也是这样。据说西辽嫁给屈出律的一位公主就是信奉佛教。佛教在附属国高昌回鹘汗国盛行。佛教主要分布在高昌回鹘王国和天山北部地区,信仰民族主要有汉、回鹘、契丹、吐蕃等。

当地人民信率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更得到耶律大石的尊重。他用穆斯林方式给下属写信,叫他根据当地伊斯兰宗教首领的意见办事。所以朱兹贾尼说:“一些人说,这位菊儿汗秘密地成为穆斯林。”但是他又谨慎地补充说:“真主才知道这件事的真象。”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南部至中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有回鹘、葛逻禄、样磨等一些操突厥语的民族,以及操东伊朗语的塔吉克、粟特等民族,还有除犹太人以外的西亚人。

由于西辽政府执行比较开明的宗教政策,使各种宗教信仰的人都得到保护,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景教、道教、萨满教等其他宗教则广泛分布于上述伊斯兰教和佛教流行的地区和民族中,形成多种宗教相互交错和并存的复杂局面。

建筑

在建筑装饰方面,体现了汉人艺术和汉文化与中亚文化融合的特点,如瓦、泥塑和暖炕等,在亚历山大古城发现了有代表性的远东建筑材料:方砖、灰色的半圆瓦。在这里还发现了瓦当。在瓦当上有图案,中央坐着的是佛,四周是菩萨。庙宇中有汉族风格的绘画装饰墙壁,佛像不但有汉族艺术的模型,还兼具古印度艺术的特点。此外,位于托克马克附近的布兰塔和乌兹根的两座大型伊斯兰陵墓,都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辽时期的伊斯兰建筑。这一时期河中地区的园林艺术也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耶律楚材丘处机写下了不少赞美当地园林艺术的诗歌。

民族

西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从中国内地而来的契丹人、汉人和其他民族,有使用波斯语塔吉克人,使用回鹘语的回鹘人,游牧民族有葛逻禄人、康里人、乃蛮人等,还有从西亚侨居而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犹太人等。作为人口少数的契丹人和汉人,与当地占多数的回鹘人、突厥人长期相处、通婚,适应了当地的习俗,逐渐融合于回鹘或其他突厥民族中。

契丹

契丹是西辽创建者所展的民族。根据伊本·阿西尔记载,早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就有一万六千帐契丹人住在喀喇汗王朝与辽朝交界的地方,为喀喇汗王朝守卫边界,受到王朝的赏赐。以后喀喇汗王朝限制他们人口繁殖,契丹人起兵反抗,但遭到讨伐。当耶律大石进军七河地区时,他们加入了西辽军队,使西辽军队增加一倍。这项史料提供的两个数字—“一万六千帐”和“增加一倍”—很重要,可以根据这两个数字大体上推算出西辽帝国契丹的人数。耶律大石离开夹山时只带走“铁骑二百”;可敦城的驻防军如果还保持盛辽时期的数字,也不过二万图,但是根据金朝得到的情报,为“战马万匹”,以后耶律大石会七州、十八部王众,又得“精兵万余”,但这都是外部族兵,非契丹人。从这些史料看,耶律大石1130年“整旅而西”时,其军队总数不会超出三万,考虑到他又留下了一支势力相当大的留守部队,那么他带走的西征部队人数一般不会超过二万人。这二万人中也不都是契丹人,其中包括汉人和其他部族人。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后,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军队也应有相应的扩充,大概人数增至三万以上。在七河地区屯戍的契丹人有一万六千帐,以每帐平均有二名战士计算,也相当三万余人。所以,耶律大石收进这一万六千帐契丹人后,军队扩大一倍。如果上面的推断大致正确的活,西辽初期,在七河地区的契丹人大概有二万五千帐(户)左右,在可敦城附近大概不到一万帐(户)。他们在整个帝满人口中所古的比重很小。契丹人的主要职业是畜牧和当兵。以后他们也从事农业,这可从尹志平《保光柴》卷上“过火石林牙契丹”诗中看出:“辽因金破失家乡,西走番戎万里疆,载经营无定止,却来此地务农桑。”“群雄力战得农蘗,大石林牙号同王,几帝聚众几百万,到今哀落亦成荒。”诗中所说的“此地”是巴拉沙衮地区。在巴拉沙衮地区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回鹘人,这些从事农业的契丹人同他们一起生产和生活,逐渐回鹘化。西辽广后九年(1220年)出使途经其地的吾古孙仲端说:“今其国人无儿,衣服悉回纥也”。这部分西迁的契丹人在蒙古统治时期绝大多数融合到回鹘或其他突厥民族中。

回鹘

是西辽帝国的主体民族。他们不仅人口多,而且有三个附属国的王朝都是他们所建立,高昌回鹘汗国,东部喀喇汗王翎、西部喀喇汗王朝。回鹘人主要从事农业,有发达的水利,揽长圆艺,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对其他部族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吸收力。在喀什噶尔地区公元九、十世纪曾经很活跃的一些部族,如样磨、处月等,这时这些部族的名字在史籍中逐渐消失,他们基本上融合到回鹘族中。在东部略喇汗王朝境内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信泰伊斯兰搬的回胞族。统一民族的形成,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礼会说步现象。高昌回鹘汗国,境内主要是回鹘人,其职业、工化、语言与东部喀喇汗王朝境内的回鹘人基本相同,所异者只是宗教信仰,他们奉信佛教。这两大部回鹘人从十四世纪末开始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近代的维吾尔族。

葛逻禄

是咯喇汗王朝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军事首领经常与下朝发生冲突。耶律大在进入巴拉沙衮,就是应东部喀喇汗王朝大汗之请,帮助他对付葛迎禄人和康里人。耶律大石处理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葛逻禄人与喀喇汗王朝分离,成为单独的政治实体,作为西辽王朝的藩属。其首府设于海押立,首领亦称阿尔斯兰汗。1211年葛逻部归属成吉思汗。

在西部喀喇汗王朝境内的葛逻禄军事首领更是经常同王朝发生冲突。著名的卡特万会战的导火线就是葛逻禄军事首领与王朗发生冲突,双方分别向西辽王朝和塞尔柱王朝求援,导致了一场大战。以后,葛逻禄军事首领又与王朝多次发生冲突。1156年葛逻禄军事首领艾亚尔伯克与桃花石汗伊卜拉欣·本·穆罕默德在饥饿草原会战,桃花石可汗被杀,暴只于野。1158-1159年发逻禄军事首领勾结花拉子模沙赫伊尔-阿尔斯兰入侵河中地区,西辽王朝派军支援。西辽王朝鉴于葛逻禄人是河中地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决心彻底解决,于1164年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葛逻禄迁往喀什噶尔地区,到那里后,不许他们携带武器,应从事农业或其他劳动,也就是他们再不是以当兵为职业。这一措施引起了葛逻禄人的反对,起兵反抗,但遭到了喀喇汗王朝的残酰镇压。从此葛逻绿在河中地区势力大衰,留下的人大概也转为劳动人民,从事农业或其他事业,逐渐融合到当地劳动人民中,他们同乌古斯人,突厥化的伊朗人一起,经过几个世纪共同生产和生活,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乌兹别克族。

塔吉克

是西部喀喇汗王朝的主体民族。在西辽时期,河中地区桑伊朗语的各部族基本形茂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塔吉克族。在泽拉夫珊河谷地的塔吉克人主要从事农业,在山地的塔吉克人主要从事畜收和狩猎,在城市的塔吉克人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塔吉克人文化水平较高,不少人是伊斯兰教的职业宗教人士,他们对河中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

汉族

在西辽境内还有汉人。他们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对生产技术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还有一些汉族人在西辽政府中做官国或在军队中当兵。

其他

在北部边远地区还作着一些突厥语的部族,如康里、钦察、乌古斯等,他们多从事畜牧和狩猎。在东部边界上则住着如阻卜、乃亲等一些都族。后来乃蛮人进入七河地区,其首领屈出律取代了西辽王朝菊儿汗直鲁古的统治。

外交

西辽和金朝由于双方隔着戈壁相距遥远,金朝没有能力灭亡西辽,于是从最初的征讨逐渐转向密切关注与防御,尤其是关注西辽与西夏的关系,防止两者之间勾结对金朝造成威胁。

宋朝

耶侓大石为了打击金国,不断与金国敌国宋朝联系。1125年,宋朝边防得到关于耶律大石的情报,麟府折可求向朝廷献言:“夏国之北,有大辽天祚子梁王与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出榜称;金人不道,与南朝奸臣结约,毁我宗社。今闻南朝天子悔过逊位,嗣君圣明,如能合击金人,立我宗社,则前日败盟之事,当不论也。”这个情报内容不准确。清代学者厉鹗在《辽史拾遗》一书中早已对梁王称帝与大石无关,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且大石亦不萧姓。但是却反映了耶律大石的势力已很强大,引起了宋朝的注意,并派出人持书联系。

白鞑靼

耶律大石去可敦城途中曾得白鞑靼人的资助,以后保持着友好关系。1127年白鞑靼人因与耶律大石通好,拒绝卖马于金朝。金朝派使问罪,两方关系紧张。看来耶律大石政权在外交上争取与国、孤立金朝的活动是成功的:西夏、白鞑靼都已倾向自己,并同金朝发生矛盾。

皇帝世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