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儿戏打春牛

更新时间:2023-08-30 20:45

《观小儿戏打春牛》是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开头两句写小儿手执长鞭,鞭打春牛,活现出一副稚嫩而又认真的神态。三四句就春牛着墨,从色彩上突出了形象的鲜明性,给人栩栩如生之感。以下八句全为想象之辞,诗人展望了丰收的前景,今年风调雨顺,土地润泽肥沃,老百姓的生活比去年快乐。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丰收,耕完了平地耕坡地,体现出古朴的风情,寄寓着善良的愿望。全诗以口语化的语言,轻松活泼地反映了农家丰收之乐。其中对儿童的描写尤富童趣,且运用儿童式的思维,由人之“喜”想到牛之“愁”,让人觉得新鲜有趣,耳目一新。

作品原文

观小儿戏打春牛⑴

小儿著鞭鞭土牛⑵,学翁打春先打头⑶。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⑷。

今年土脉应雨膏⑸,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⑹,牛闻年登愁不肥⑺。

麦穗即看云作帚⑻,稻米亦复珠盈斗⑼。

大田耕尽却耕山⑽,黄牛从此何时闲。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春牛:指象征农事的土牛。旧时农家风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的仪式,由人扮“句芒神”,以红绿鞭打土牛,叫“打春牛”,又叫“打春”。

⑵著(zhuó)鞭:拿着鞭子。第二个“鞭”字用作动词,作“鞭打”讲。

⑶学翁:指模仿老人或父辈的做法。

⑷牧童:指泥塑春牛旁边照例有一个牧童形貌的句芒神像,作为陪伴。句芒是主木之神,司管植物的生长。其站立的地位,对农耕的早晚有指导意义。《月令注》云:“立春日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谓于国城之南立土牛,立春日在十二月望,策牛人近前,示其农早;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农中;立春在正月望,策牛人在后,示其农晚。”笠青箬(ruò):“青箬笠”的倒装,指牧童所戴的雨帽为青色的竹叶所编。传说此牧童服装及牛的颜色每年不同,其服装及颜色有预示当年年景丰歉的意义。箬,箬竹叶,叶大而宽。

⑸土脉应雨膏:指雨水应时,土壤滋润。《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所以后来把及时的甘霖好雨称为膏雨,土地肥沃也叫膏壤,土壤的滋润性叫土膏

年登:此指年景有收成的兆头。登,丰收。

⑺“牛闻”句:谓因为年景好,农事忙,所以牛担心今年要累瘦了。

⑻“麦穗”句:谓麦穗密如云,大如帚。云作帚,形容麦子长得好。

⑼“稻米”句:谓满斗稻米如满斗珠玉。珠,形容米粒大。盈斗,喻其多。

⑽大田:指大块的平原熟田。却:再。耕山:耕山田,如梯田之类。

白话译文

乡间儿童在立春日看到大人们打春牛,觉得很有趣,于是模仿起来了,而且模仿得有声有色,知道要先打土牛的牛头。

土塑的春牛有着黄色的躯体、黄色的四蹄和白的牛角,春牛旁牧童样的句芒神披着绿色蓑衣,戴着青色的箬笠,看上去非常精神。

今年的土壤得到了春雨的滋润变得松软肥沃,去年不像今年这样风调雨顺。

孩子们听大人们说今年能够有个好收成都很高兴,因为这样就不会饿肚子了。耕牛听人们说今年一定是丰年就发愁了,因为丰年农事多,总要被人们赶下地去干活,不能闲着吃草把自己养肥了。

等到庄稼成熟的时候,连片的麦子就好像黄云,每一株麦穗都像是小帚把。稻子也获得丰收,一斗斗的稻米颗颗都像是晶莹的宝珠。

农民为了多打粮食,把山丘也改造成梯田,所以耕牛耕完平原大片的田地之后,还要去耕山上的梯田,黄牛在开春以后就很难闲下来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于是写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带有几分童趣的田园诗。立春时节有鞭打春牛的民俗,此诗从小儿戏打春牛的角度反映了这种习俗,展望了一年丰收的前景。

诗的前两句紧扣题目落笔,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打春牛,先打牛的头部,活现出一副稚嫩而又认真的神态,写得幽默风趣。三四句就春牛着墨,写它黄色的身躯、黄色的蹄子、白色的双角,旁边陪立着一个头戴斗笠、身穿绿色蓑衣的泥塑句芒神像。黄、白、绿、青,从色彩上突出了形象的鲜明性,给人栩栩如生之感。

以下八句全为想象之辞。五六句更进一层,想象今年风调雨顺,土地润泽肥沃,丰收在望,老百姓的生活比去年要好得多,喜悦之情更深。七八句写丰年里儿童之喜和耕牛之愁。诗人写儿童喜却暗含愁思:遇到丰年孩子们可以不饿肚子,并以此为喜,遇到灾年则要忍饥挨饿了;写黄牛之愁含有喜意:耕牛辛苦意味着耕种田地多,不得清闲。但是一分劳作,一分收成,庄稼成熟时黄灿灿、沉甸甸的肥大麦穗连接成片,白花花、亮晶晶的稻米如同珠玑装满斗,足以让人感到欣喜。最后两句依然写耕牛辛苦劳作,但写耕牛也可以看作是写农人,毕竟耕种劳作不得清闲的不只是耕牛。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丰收,耕完了平地耕坡地,从此耕牛没有一时的空闲。这些想象集中表明了古代民间鞭春实际是为了获取一年农业的好收成,体现出古朴的风情,寄寓着善良的愿望。

此诗刻画了戏打春牛的儿童形象,且运用儿童式的思维,由人之“喜”想到牛之“愁”,让人觉得新鲜有趣,耳目一新。而由牛之“愁”,不妨深思农人之“苦”,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很大。全诗以口语化的语言,轻松活泼地反映了农家丰收之乐,其中对儿童的描写尤富童趣。

名家点评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瑞君杨万里评传》:全诗通过小儿打春牛情态的刻画,巧妙地运用色彩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儿童活泼的情态,并由此想到初春的好天气、联想到来年的情景,妙趣盎然。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