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02 14:30
埃及和叙利亚早在3000年前即已开始栽种蔷薇和铃兰。欧洲的早期观赏园艺大约始自希腊、罗马古老的花卉事业,中世纪一度衰落。14~16世纪时一些国家又逐渐从国外引入新奇的花卉,其中荷兰、法国开始较早,英、德等国继之。自18世纪起,中国等地的奇花异草及经济植物流入欧美,对发展西方观赏园艺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素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观赏园艺历史悠久。公元前2000年左右,杏已在今河南一带的园中栽培。早期的园林和欧洲国家类似,也用经济植物来点缀布置。其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出现了纯观赏性的园林植物类型和品种。如春秋末期已有池塘栽荷的记载。菊最早多以野菊花供药用和饮用,至迟在东晋已有家菊,但仍以药用为主。唐、宋以后,观赏为主的菊花品种不断增多,遂成为家菊的主体。牡丹在隋代(581~618)发展成为兼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名贵花木。宋、明以后,造园活动频繁,花卉的种类品种猛增,栽培和选、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精湛的花卉、园艺著作和专谱问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观赏园艺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对世界园林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中国原产的名花,如翠菊、牡丹、菊花、月季、芍药、山茶、藏报春、杜鹃花、梅花和光叶珙桐等,从1728~1897年先后外传至法、英、美等国,经过杂交育种和不断改良,形成了大量新品种,辗转流传,为许多国家提供了优越的造园素材和育种材料。由于很早就有人认识到培育技术对促进花卉变异的巨大作用,中国在培育重瓣牡丹、芍药和菊花等方面创造许多成功的经验,从而丰富了世界花卉育种的知识宝库。中国的花卉栽培繁殖技艺独到,尤其强调植物有机体与环境、有机体各部分与整体、促进措施与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统一,并善于用简单而经济的方法使之叶茂花繁,生机蓬勃;在园林造景上中国研究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及山、石、水、路等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植物间的适当配置,强调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花)等等,这些也都对世界观赏园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花卉会议联合学术年会和花卉种质资源座谈会等相继召开。1984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花卉协会,对发展中国观赏园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观赏园艺, 仅限于园林植物的分类、形态描述、繁殖、栽培和生产等。现代观赏园艺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切花、盆花和盆景的生产以及花店经营、花卉的保鲜贮运和装饰,球根花卉的种球生产,一、二年生花卉的种苗生产,温室栽培与经营,草皮、草子生产和草坪施工,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生产,园林树木苗圃和种子生产,园林药械、土壤、肥料及机具等的生产和销售,野生花卉的引种栽培和利用,花卉育种和良种繁育,组织培养,园林尤其是植物园、标本园、树木园等的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的选择、配植等。
观赏园艺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美学观念的变化,正影响着它的发展。观赏园艺技术的现代化和园林植物产品的进一步商品化以及与此相应的产品的优质、高产和低成本等,是发展的总趋势。在园林植物的栽培、繁殖、应用和育种等方面,生长调节剂在栽培、繁殖上的应用正方兴未艾;光周期现象的利用,在控制花期和鲜花周年供应上有广阔的前景;以抗病为中心的抗性育种和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是从根本上降低园林植物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某些发达国家中一些以往不为人们重视的淡雅小花和山林野草却博得了人们的喜爱,是观赏园艺上在审美观念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新近兴起的城市园艺学,旨在研究城市生态条件下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及观赏园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效益,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动向。
不同国家在观赏园艺事业的发展上也存在各种问题。有的是对花卉种质资源了解不清,名称混乱、经营管理不善;有的因大量砍伐森林等原因致使野生花卉种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濒于绝灭;以温室花卉、切花生产等为主的国家,则由于能源和劳动力缺乏,产品成本高昂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