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22:34
观音堂镇,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处陕州区东部,渑池、宜阳、洛宁3县结合部,东与渑池县英豪镇相连,南与西李村乡分界,西依崤山与硖石乡相接,北与渑池县张村镇及王家后乡接壤,镇人民政府距陕州区56千米,总面积120.42平方千米。
民国时期,称观音堂镇。
1949年10月,后仍设观音堂镇。
1958年3月,改镇为公社。
1961年3月,改为观音堂区,辖贺村、糯米沟、大延洼、观音堂4个公社。
1965年3月,又合并为观音堂公社。
1975年10月,划出柴洼、大延洼两个公社。
1984年1月,改社为乡。
1985年3月,恢复观音堂镇。
2005年11月,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
截至2011年末,观音堂镇下辖3个社区、25个行政村:观音堂街社区、观音堂煤矿社区、石壕煤矿社区、观音堂村、南寨村、石堆村、七里村、张村、韩岩村、石壕村、段家门村、段岩村、阮坪村、葛条沟村、界岩村、大延洼村、韩洼村、刘庄注村、下潮村、糯米沟村、君王、窑院、阳洼、铧尖嘴江树腰、陈营、韩庄、芦草。
截至2020年6月,观音堂镇下辖1个社区、25个行政村:观音堂煤矿社区、石壕煤矿社区、观音堂街社区、观音堂村、石堆村、南寨村、韩岩村、七里村、葛条沟村、张村、阮坪村、段岩村、石壕村、段家门村、江树腰村、界岩村、大延洼村、下潮村、铧尖嘴村、陈营村、糯米沟村、韩洼村、刘庄洼村、阳洼村、芦草村、韩庄村、窑院村、君王村;镇人民政府驻观音堂村。
观音堂镇地处陕州区东部,渑池、宜阳、洛宁3县结合部,东与渑池县英豪镇相连,南与西李村乡分界,西依崤山与硖石乡相接,北与渑池县张村镇及王家后乡接壤,镇人民政府距陕州区城56千米,总面积120.42平方千米。
观音堂镇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形地貌概况为四山五岭——分平”,分为山地、丘陵、注地3种类型,境内最高点位于马头山海拔881.5米。
观音堂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常出现干旱、炎热、雨涝3种天气,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
观音堂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境内有3条支流,马头山以南为兴隆河(属清水河系),由南向北流入黄河,马头山以东为润河,由西向东流入洛河,火石山以南为永昌河,由西向东流入洛河。
观音堂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和洪涝,十年九旱,但每年汛期往往旱涝交加,灾害频繁,2011年9月阴雨连绵,造成严重水涝灾害。
观音堂镇境内主要矿藏有煤炭、铝、铁等。观音堂煤矿、石壕煤矿、杜家沟铝矿均为较大型矿山企业,其他资源还有石英石、铝矾土。
2011年,观音堂镇有耕地面积5.1万亩。
截至2011年末,观音堂镇辖区总人口375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500人,城镇化率68%,总人口中,男性19465人,占51.9%;女性18037人,占48.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7103人,占98.9%;有蒙古、回、满7个少数民族,共397人,占1.1%。
截至2017年,观音堂镇常住人口36366人。
截至2018年末,观音堂镇有户籍人口35458人。
2011年,观音堂镇财政总收入3280万元,比上年增长39.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80万元,增值税1000万元,企业所得税90万元,个人所得税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2%、2%、1.4%,农民人均纯收入5435元。
2018年,观音堂镇有工业企业45个,规模以上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2011年,观音堂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人均1.4亩,农总产值12749万元,比上年增长15.43%,农业增加值占国生产总值的30.79%,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12752吨,人均563.1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烟叶,烟种植面积10617亩,完成产量52.46万千克,投放资金842.7万元,实现税收185.4万元,畜牧业主要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生产类3600吨,畜牧业总产值0.6亿元,占农业总产的32.59%,大型农业机械2000台(辆)。
2011年,观音堂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46%,企业10余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国家大型企业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1.3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2%。
2011年末,观音堂镇有商业网点2600个,职工400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6%;有商业门市480余个,专业集贸市场1个,大型超市2家,是陕州区东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9%。
2011年末,观音堂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600余人,专任教师22人;小学2所,在校生150余人,专任教师43人;初中1所,在校生269人,专任教师24人;高中1所,在校生600余人,专任教师60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34所,主要学校有3所小学、1所中学。
2011年末,观音堂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大院25个,各类图书室26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8人。
2011年末,观音堂镇有卫生院2所;病床4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1张,专业卫生人员7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1万人次,住院手术1000台次,出院病人5000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3/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2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万人,参合率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0.2/10万。
2011年,观音堂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2户,人数25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38户,人数1679人,支出154.6万元,比上年增长8.3%,月人均77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0人,支出8.96万元,比上年增长7%;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03人,支出13.6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医疗救助2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22人次,共支出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临时救济150人次,支出2.2万元,比上年增长6%。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观音堂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00千米,投递点85个,乡村通邮率9%;业务收入325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900万元。
供电
2011年末,观音堂镇镇区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2座,主变压器2台,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89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75%,供电可靠率99.90%。
道路
2011年末,观音堂镇镇区有道路总长度37.5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1.5米;横跨陇海铁路高架桥1座,大约60米。
观音堂镇有陇海铁路、郑西高铁、310国道、318、314省道过境,连霍高速公路在观音堂设有上下出口,陕洛线、观西线、观宫线、观舜线等县乡公路纵横交错,2011年末,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4条,公交车20余辆,年客运量达5万人次。
观音堂镇,据传,明朝一学子赴京赶考,在此地得到观音菩萨点化诗词妙句,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为感谢菩萨点化,在此地设庙堂供奉,观音堂由此得名并兴盛起来。
观音堂镇有千年七里古槐、古刹建筑钟鼓楼、冯玉祥将军纲领碑、《石壕吏》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