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2 20:37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设计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2012年,该专业正式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
中国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教育发端于“师徒制”,在自然经济占据支配地位的古代社会中,手工匠人向徒弟传授技艺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近代意义上中国的高等设计教育发端于清朝末年,早期以工艺教育的形态在工艺学堂中得以实现,其专业性质较为混杂,尚保留一定程度的工程学科色彩,课程教学受日本影响较为深刻。
中华民国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则主要寓于图案教育形态之中,这一时期各大美术院校所设的“图案”、“实用美术”等专业己逐渐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范畴较为贴合,并结合了欧美的办学经验进行课程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依托于艺美术教育形态下的装演美术或装演设计专业得以发展,这一时期的教育理念受前苏联影响,基本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课程体系。
1961年,文化部颁布的《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教学方案》首次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对工艺美术教育形态下的专业课程加以规范。
1979年,文化部颁布《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试行方案》,对1961年的方案作了改进,结合了学分制,划分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一步提升了对专业实践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几次工艺美术相关专业教学座谈会,部分专家就所在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讨,普遍提出了应当对不同专业的造型基础课加以改进以适应专业基础课教学需要。
20世纪90年代,在“日用品工艺化”的口号下,企业越来越重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入设计环节,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一些学者纷纷对此前装演美术或装演设计专业着重于对小规模“专才”培养的现状加以批判,它们认为在工业规模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大规模培养具有设计能力的“通才”才能适合当下及未来的市场需求,正是在这一时期,工艺美术教育逐渐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型。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
21世纪初,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主要寓于艺术设计教育形态下的平面设计专业。
2012年,艺术学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其下属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正式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之中。
2016年,中国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高校达到了569所。
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总学时数应不低于2600学时;每学年学时数应为700学时左右,每学期学时数应为350学时左右;每20学时计1学分,四年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各高校可根据专业需要及各自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基本学制及学分总数,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毕业、学位授予标准及申请学位年限。
(1)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
(3)具备自觉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
(5)在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
(6)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
(7)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8)身心健康,能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1)系统掌握设计学的基础核心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知识;
(2)了解设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和国内外设计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及设计学基本研究方法;
(3)能够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4)对相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5)加强印刷、包装、媒体传播等领域的视觉规律研究及设计表现的学习及实训。
(1)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及研究报告、论文撰写基本规范;
(2)能基本胜任专业领域内一定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组织及实施;
(3)具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能力;
(4)可用1门外语熟练进行学术检索与信息交流,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的外文资料;
(5)具备制作图形、模型、方案,运用文献、数字媒体以及语言手段进行设计沟通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性传播、普及与应用设计知识的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课程体系中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为各设计类专业通用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构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及创新理论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课堂授课、社会实践、岗位实训和职业实习(包括面向生产与市场的应用实践性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
专业选修课程由反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学科前沿、学术特色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单元构成。
除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外,应开设体现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课程。
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教育等课程。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包括中外文化通史、艺术史、科技史、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的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主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基本理论课程与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含专业设计史、地域设计史等)、设计概论、设计方法、造型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技术(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创新理论等)。
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图形与文字、编排与版式、印刷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象征与符号、装饰与图案、图形与影像)、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出版与包装、展示与陈设、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传播(标志与色彩、品牌与形象、传播与策划)等。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内容。
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工作室专业类课程采取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轴,组织具有案例教学特征的单元内容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专业类课程则根据专业领域特征相关前沿技术、创新项目展开实验性教学与研究。
专业类社会实践:通常组织较短而务实的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包含美术馆、博物馆考察,设计市场及企业机构的参观见习,城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教学课程中的乡村写生、基层采风等。
专业类实训:在校内外设置实训基地,创建全过程学习平台,在专业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掌握1门专业工作技能的学习方式。实训方式包括项目实训、策划实训、市场实训、创业实训等。
专业类实习:选择与专业领域相符或相近的社会机构,在专业性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与合成的学习方式;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实习方式包括设计岗位实习、管理岗位实习、生产加工岗位实习。
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立足于专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命题,有一定的创新性,鼓励与企业机构合作,鼓励选择实际的设计问题,考虑社会关注热点。选题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命题基本资料、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知晓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明确选题的研究范畴与创新意义;选题应经指导教师同意,并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最终确定。
(1)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名,另可根据专业需要从社会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
(2)生师比应控制在11:1~20:1。
(1)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一般不低于70%;
(2)专任教师的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
(4)至少应有正高级职称者1名,副高级职称者2;
(5)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
(6)稳定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2人。
(1)专任教师一般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及独立研究能力;
(2)应具备相应的国际沟通能力,并掌握数字化教学手段;
(3)要有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能把握学科最新前沿动向,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工作。
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除保有一定数量的、可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图书、期刊、文献、影像资料外,每年还应增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国内外设计专业数据信息库以供在教学中查询使用。
学校应具备开放式的网络硬件及软件服务的平台,方便学生和教师自由便捷地获取网络知识和相互交流。
重点院校平均图书不少于100册,平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20册;师范院校和地方院校可以略低于此标准,但平均图书不少于50册,平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10册。
各高校应具备基本的教学空间、办公场所和教学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场地应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平均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互联网、计算机终端、影像文献录制、储存、打印、播放等各种设备。
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教研工作室、工艺实验室、教授研究室,以及展示、讲座、讨论、师生交流等教学辅助空间。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
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各高校应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并配置需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专业领域实践性教学内涵的特点,建设用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各种传统加工车间和用于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的实验车间,适量配备专业实践所需的材料、工具;建设1-2个数字媒体实验教室。
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之外,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及科研机构资源,合作建立挂牌实习基地;或将著名设计企业引进校内,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中国以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
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支持举办、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新设专业,开办经费不低于350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不低于75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
制订计划,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用于教学师资培训、设备更新和展示条件的改善,以及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等。
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晕检查与评估。
建立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机制。
日常管理:由院长(系主任)负责对执行本科教学质械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管理。
定点管理:由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对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实施定点管理的组织有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个人则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
定期管理:由学校和学院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等工作。
着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建立领导听课制度、专家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测评制度。
该模式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导师实现项目式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有效管理方式和弹性的任务分配方式推动下,通过健全专业教学资料库、推进项目式教学、增强相互合作能力促进工作室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又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注重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育实践考核机制,落实项目教学一体化课程设计。
“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还要具备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一体化课程设计:通过开展学习、项目工作、实验讨论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市场营销、品牌经营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实践设计学习,进而在以学生为项目主体的前提下,完成专业教学内容。
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力量:学校对教师展开教育教学培养,带领教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确立科学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转变传统以理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学生基础技能、实践操作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紧密结合系统合作、职业教育和人才资本理论,融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维度,以此建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
促进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开发: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方案的制定过程,根据自身特色和市场现状,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校企合作的需求调整课程编排,设置相关的选修或外出培训课程,并且需要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中应该根据校企合作的特点,对学生作品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背景,在构建学生三方面素质的基础上,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创新创造意识及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把教学活动与社会产业实践、学科研究有机结合,构建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维度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除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外,还应该设有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实现学科综合化和多学科交叉性。通过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并结合工作室制度和社会实践平台,可以实现从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实践到成果产业输出的教学闭环,形成“大平台、小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相适应。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
在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中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创作、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项目创作、以及将各类竞赛题目引入课堂进行创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视觉传达本科专业相近考研方向有美术学、工业设计工程、室内设计等。
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新闻出版、彩色印刷、平面广告、户外广告、企业CIS策划设计、广告设计、刊物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手绘、网站形象设计、Flash、影视广告设计、广告摄影、栏目包装、企业形象宣传片等领域就业,一般在教育部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影楼、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络公司、企事业宣传部门、房地产宣传部等单位部门任职;或者在科研单位和教育院校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或相关的管理、科研、教学工作。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