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7:06
视高镇(已撤销),隶属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由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托管,地处天府新区南大门、仁寿县北部,东与鳌陵连界,东南与文宫交界,南与清水接壤,西与兴盛相连,北与双流区籍田镇毗邻,东北与双流区大林镇相接,行政区域面积50.0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视高镇户籍人口为32536人。
1949年,视高场属仁寿县第五区;同年,设视高乡。
1995年,乡改公社。
1989年,公社改乡。
2005年,与钢铁镇合并为视高镇。
2011年,视高镇划归天府新区。
2019年12月,撤销视高镇、清水镇、兴盛镇、里仁镇,设立视高街道,以原视高镇、原清水镇、原兴盛镇、原里仁镇所属行政区域为视高街道的行政区域。
2011年末,视高镇辖8个行政村:兴家、青林、桂花、河心、老君、奋勇、花园、洪湖;下设7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8年10月,视高镇辖9个社区:视高铺社区、老君社区、兴家社区、河心社区、桂花社区、青林社区、花园社区、奋勇社区、二峨社区,镇人民政府驻河心街125号。
视高镇地处天府新区南大门、仁寿县北部,东与鳌陵连界,东南与文宫交界,南与清水接壤,西与兴盛相连,北与双流区籍田镇毗邻,东北与双流区大林镇相接,行政区域面积50.04平方千米。
视高镇地处川中龙泉山脉中麓二峨山段,川西平原边陲,山、水、丘、坝相连,属平坝、浅丘地地貌类型区,地势东高西低,海拔高度在450—88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油罐顶位于洪湖村境内,海拔880米;最低点柴桑河位于桂花村与双流县籍田镇交界处,海拔450米。
视高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6℃。无霜期年平均3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视高镇境内河道属岷江大流域,其中柴桑河流域面积约20平方千米,占39.7%;泉龙河流域面积11.5平方千米,占22.8%。主要河道有二级河柴桑河、泉龙河2条,总长24.5千米。河流径流总量61亿立方米,年排涝量180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200亿立方米。
视高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
视高镇境内二峨山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资源丰富;镇内青林村、河心村、洪湖村页岩资源丰富,可用于制作机砖,有大型机砖厂3个。
2011年,视高镇有耕地面积1.9万亩,可利用林地面积1.7万亩。
2011年末,视高镇总人口3318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860人。另有流动人口6830人。总人口中,男性17063人,占51.42%;女性16122人,占48.58%;14岁以下3919人,占11.81%;15—64岁25078人,占75.57%;65岁以上4188人,占12.6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3106人,占99.76%;有彝、土家、藏等17个少数民族,共79人,占0.24%。2011年,人口出生率16.54‰,人口死亡率11.83‰,人口自然增长率4.7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58人。
2017年末,视高镇视高镇常住人口为154553人。
截至2018年末,视高镇户籍人口为32536人。
2011年,视高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63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3%。人均财政收入792.5元,比上年增长145.1%。农民人均纯收入7180元。
2018年,视高镇有工业企业167个,其中规模以上5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个。
2011年,视高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1.2%。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8552吨,其中水稻9477吨,小麦5131吨,玉米191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柑橘、枇杷等。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1.5万吨;油菜种植面积0.6万亩,产量900吨;蔬菜种植面积0.4万亩,产量4200吨,主要品种有莴笋、甘蓝、芹菜等,其中莴笋2000吨,芹菜2000吨,甘蓝200吨。
视高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500头,年末存栏8600头;羊饲养量2000只,年末存栏1500只;家禽饲养量5.2万羽,上市家禽4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300吨,其中猪肉1200吨,羊肉100吨;禽蛋30吨;畜牧业总产值6012万元。
截至2011年末,视高镇累计造林2.1万亩,其中防护林1万亩,经济林0.8万亩,竹林0.3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7万株,林木覆盖率34%,活立木蓄积量210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27426吨,主要品种有椪柑、枇杷,其中椪柑22363吨,枇杷2733吨。
视高镇渔业以养殖草鱼、鲤鱼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淡水水面32平方千米。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200公顷,产量300吨,渔业总产值90万元。
视高镇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64.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职工37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1.3亿元,比上年增长58.2%。
2011年末,视高镇有商业网点820个,职工205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2011年末,视高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770人,专任教师30人;小学2所,在校生1379人,专任教师7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758人,专任教师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末,视高镇有各类科技人才5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200人,经营管理人才400人,技能人才500人,农村实用人才1100人。
2011年末,视高镇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38人;文化站个,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9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藏书4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1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2%,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3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开通30个频道,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760小时。
2011年末,视高镇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人。62.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5%。
2011年末,视高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个,卫生院1个;病床9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9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7张,固定资产总值92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8人,其中执业医师18人,执业助理医师16人,注册护士11人。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00/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5万人,参合率98%;孕产妇死亡率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5.8‰、3.1‰、1.5‰。
2011年,视高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户,人数72人,支出13.4万元,比上年增长4%,月人均155元,比上年增长4%;城市医疗救助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人次,共支出500元,比上年增长40%;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00人次,支出2.5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11户,人数1431人,支出103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60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01人,支出38.4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25人,支出24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医疗救助6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15人次,共支出9.1万元,比上年增长40%;农村临时救济350人次,支出11万元,比上年增长20%。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2人,紧急转移安置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50亩,倒塌房屋20间,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救灾支出6万元,比上年增长2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8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5万元,比上年增长6%。社会福利费7.5万元,比上年增长8%;社会服务单位1个,床位150张。新增就业人员11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全年共帮助5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3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00人,比上年末增加300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6万元,比上年增加1500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万元,比上年增加1980元。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8%。
2011年末,视高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5千米,投递点2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1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1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0.8万件,征订报纸0.6万份、期刊0.2万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000门,固定电话用户4128户,比上年增加1054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40.5%,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2700户,比上年增加612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5.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达125千米,主干电缆达55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3000个,宽带接入用户300户。
2011年末,视高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50千米,生产能力10000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75%。
2011年末,视高镇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高压输电线路5条,总长度117.4千米,用电负荷66341千瓦,是眉山电网公司确定的重点电网之一。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8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8%,供电可靠率97.2%。
2011年,视高镇有213国道过境,境内长约16千米,双向4车道,通往成都和仁寿。县镇级公路2条,总长15千米。
据传,明末清初,因此地石膏市场繁荣,名为石膏场。场外有一木桥名“万福桥”,屡被火烧,重建时,有一县官路过,脱口咏出“石膏改为视高,视高永不火烧”,从此定名“视高铺”“视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