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8 08:06

言(拼音:yá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

文字溯源

“言”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舌上的一横变为两横,像舌形的部分与“口”分离,曲笔渐成直笔。秦、楚文字手写体的演变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归,都与汉隶相近。小篆是规范体,它们一直保持了从“舌”的写法。

也有人认为“言”字上部是“辛”字,下从“口”。“辛”是古代的刑刀,另一说,“辛”是刚从树干上劈砍下来名叫“劈口”的楔形木片。但不管是“刑刀”也好,“劈口”也好,“辛”都读作xīn,于此作为不表义的声旁。从“口”,表示话从口出,表示“说”。《说文解字》以为“言”是“从口、䇂(qiān)声”的形声字,如果不考虑其字源,只就其流变的字形而论,也是有道理的。把象意字中的一些偏旁变形表音的例子不胜枚举。“言”字也可如是观。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言”上部的构件“䇂”在汉字构字系统中意义较为复杂,除了可表示“刑罪”之类外,还多与某种美好的事物相联系,如“龙”“凤”二字,甲骨文分别作图A、图B,皆有“䇂”赫然其中,作为表示中华先民最为敬奉的图腾的表意符号,“䇂”自然具有象征美好的意义。又如“文章”之“章”,金文作图C,“䇂”亦为其表义符号。联系前文所论来看,“言”中之“䇂”亦当有此意义。山此看来,以“口”、“䇂”会意的“言”的造字思维表现了造字者对言辞的褒扬心态,而这种心态亦可从传世文献中窥见。

“言”的基本义表示说话。《说文解字》中说:“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这个解释将说话细化了,分为了“直言”和“论难”,直接说话被认为是“言”,论辩发难被认为是“语”,但不管哪种形式,都可以看到是指人说话这个行为动作。例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中的“言”就是说话、讲话的意思。“言必信,行必果”当中的“言”也是说话、讲话的意思。说话多数情况是不少于两个人(当然不排除自言自语),因此就存在听话人,而说话的本质实际上是将话语传递给对方,引申就是“告诉”的意思。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其中的“欲言之君”说的就是打算将其告诉君。说话的内容自然也可以称之为“言”了,即作为名词使用,表示话语、言论、言辞等,例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所记录的:“匪言勿言,匪由勿语。”前一个“言”即名词,“匪言”即不该说的话语。此外还有“格言”“箴言”“吉言”“宣言”,等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言、语

在古代,语和言都指人的语言行为,但是有分别。语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和人谈论事情,言指主动对人说话。如《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另外,“言”的宾语如果指人时,只能指第三者,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的宾语指人时,则可以指谈话的对方,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而且“语”当告诉讲时,还可以带双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之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语轩切(yán)

直言曰言,论难①曰语。从口䇂声。凡言之属皆从言。

【注释】①难(nàn):论说;辩驳。

说文解字注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注:《大雅》毛传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正义作荅。郑注《大司乐》曰:发端曰言,荅难曰语。注杂记曰:言,言己事。为人说为语。按三注大略相同。下文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则诗传当从定本、集注矣。《尔雅》《毛传》:言,我也。此於双声得之,本方俗语言也。

“从口,䇂声”注:语轩切。十四部。

广韵

语轩切,平元疑 ‖言声元1部(yán)

言,言语也。《字林》云:“直言曰言,荅难曰语。”《释名》曰:“言,宣也,宣彼之意也。”又姓,孔子弟子有言偃。语轩切。五。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言;部外笔画:0

古文:𢍗、𢍬

《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并𤬝平声。《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鄕八𠛬纠万民,七曰造言之𠛬。注:譌言惑众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

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简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为一言。《战国策》:臣请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鱼。《前汉·东方朔传》: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又犹议也。屈原《离骚》:初旣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号令也。《周语》:有不祀则修言。

又助语辞。《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注:语辞也。

又《尔雅·释诂》:言,我也。《诗·周南》:言告师氏。传:言,我也。师,女师也。

又《博雅》: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

又《广雅》:从也。

又《释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诗·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

又箫名。《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韵会》:或作䇾。

又官名。《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唐书·高祖纪》:改纳言为侍中。

又帻名。《后汉·舆服志》:帻者,赜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又地名。《诗·国风》:出宿于干,飮饯于言。传:适衞所经之地也。

又山名。《隋书·地理志》:郉州内丘县有千言山。

又《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县名。《宋史·刘翊传》:有言州。《魏书·地形志》:有万言县。

又人言,砒石别名。《本草纲目》:砒出信州,故隐信字为人言。

又姓。《潜夫论》: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後姬姓也。

又复姓。《潜夫论》:鲁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韵》:夷然切,音延。义同。

又《集韵》牛堰切,音𤬝。讼也。

又《集韵》《正韵》并鱼巾切,音银。和敬貌。《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与誾誾同,意气和悦貌。《集韵》:亦作訢。

又叶真韵。韩愈《孔戣墓铭》:白而长身,寡笑与言,其尚类也,莫之与伦。

又叶五刚切,音昂。《诗·商颂》:鬷假无言。叶上羹平,下争彊。羹音郞,平音旁,争音章。

又叶五奸切,音颜。《古诗》: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又叶鱼战切,音彦。杨修《节游赋》:回旋详观,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载笑载言。

《说文》:本作𠱫。从口,䇂声。䇂,辠也,犯法也。《释名》:言之为䇂也,寓戒也。郑樵曰:言从舌从𠄞。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亠”,居上居中,点笔在竖中线上端。两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口”,略宽于短横,上宽下窄。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