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08:56
言必有中(拼音:yán bì yǒu zhò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论语·先进》。
战国《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言必有中”。
长府是鲁国存放钱粮兵器的大仓库,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据此抵抗过权臣季氏的进攻。季氏在把鲁昭公赶走之后,便急于改建长府,企图消除其军事上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在得知这件事之后,评价道:“还是照原来的老样子吧,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它的旧貌呢?”言外之意是长府有无军事用途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战争是否正义有道,是否能赢得民心的支持。隐晦地表达了对于季氏以下犯上、驱逐国君这种僭越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孔子在得知这件事之后非常欣赏他的措辞与见识,不由得点头称赞道,“闵子骞这个人啊,要么就不说话,但是一说就能说到点子上。”
“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话不在多,关键要说在问题的实质上。不会说话的人话说了一大堆,也照样让人一头雾水,甚至造成理解上的误会;会说话的人则言简意赅,表达到位,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到问题的关键。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在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不说则已,一说就要中肯、准确。为人处世,不乱说话,要说就“言必有中”,像射箭靶一样,一箭出去就中红心,就要说到点上。这才显得既谦虚谨慎,同时又能恰当地表现出才华、智慧和学问来。
成文用法
“言必有中”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常用于赞美人说话中肯。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分句,多与“夫人不言”连用。
唐·令狐德棻《周书·武帝纪上》:“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顾问,终不辄言。世宗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唐·刘知几《史通·书志》:“斯皆肇彰先觉,取验将来,言必有中,语无虚发。”
汉·赵岐《三辅决录序》:“常以玄冬,梦黄发之十,姓玄名明,字子真,与余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间,无所依违。”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文帝黄初六年》:“雍为人寡言,举动时当,吴王尝叹日:‘顾君不言,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一针见血—一语破的
“言必有中”与“一针见血”、“一语破的”意义相近,皆有一句话说中要害的含义;区别在于“言必有中”是直述性的,指一说话就说中点子;“一针见血”和“一语破的”则是比喻性的,“一针见血”比喻一说话犹如一针见血般简明扼要,点名实质;“一语破的”(的:箭靶子)则是比喻一句话犹如利箭般直中靶心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