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08:52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言近旨远”。
战国时期,很多有着治国方略的土大夫都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来游说自己的政治学说,以期有用武之地。孟子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他以善辩而著称。
有一天,孟子问宋国的大臣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国君成为好的国君吗?”戴不胜马上答道:“这当然是我的最大愿望了。”孟子说:“那好!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假使有个楚国出生的小孩,想让他学习说齐国话,那么你说是让齐国人教他好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好呢?”“当然是让齐国人教他好了。”戴不胜毫不犹豫地回答。
孟子接着说:“对啦。可是如果只有一个齐国人教他说齐语,但是,这个小孩的周围全是楚国人,整天用楚国话干扰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天天用鞭子抽打他,他也学不成齐国话,你说是这样吗?”戴不胜信服地点了点头。
孟子讲到此,把话题一转,说:“你认为薛居州是个正派的人,把他安排在宋王的身旁,这当然好。如果在宋王周围的人都能像薛居州那个正派贤明,那么宋王还会跟谁干坏事呢?可是如果在宋王周围的人,与薛居州相反,都是些阿谀奉承、阴险狡诈的小人,宋王又会跟谁做好事呢?所以我认为,只有一个薛居州,对宋王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戴不胜连连点头称“是”。
孟子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所要讲的“主题”是“亲贤臣,远小人”的治国之道,他让戴不胜一步一步地走进自己所设计的语言逻辑圈套之中,却毫无察觉,待到明白其所指的时候,已经是毫无反驳之力了,从而让他心服口服。
“言近旨远”可谓孟子语言艺术的鲜明特色,绝大多数“高深”的道理,孟子都是用这样“浅近”的话语表达出来,让听者、读者感到亲切,易于接受,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在《孟子》里“言近旨远”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说的是近事,指的却是深远的道理,用浅近、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深邃的道理。“言近指远”这种类比式的教学方法,寓意深刻,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启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明智的教育者常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言近旨远”指言辞浅近而意旨深远。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放孤寒三人及第》:“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宋·陈宓《孝经本旨序》:“一章之中,言近旨远,其蕴无穷;一篇之内,次叙精密,各有深意。”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一·何思明游酆都录》:“寻常昧昧也,而指天曰此可恃;平昔蚩蚩也,而怨天曰此罔知。每夕焚香,不可告者多矣;终年素食,知而犯者屡焉。其持论言近指远,类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一八回:“其书阐发孔孟大旨,殚尽心力,折衷旧解,言近旨远,文简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