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26 08:59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1999年筹建,2000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实验室作为研究基地,为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路与系统硕士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模式检测与智能系统硕士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及多个省级重点学科提供重要支撑。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 Signal Process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hui University)依托安徽大学,于1999年筹建。2000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2006年9月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
实验室汇聚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和数学学院相关师资力量,旨在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在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围绕计算智能、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 计算信号处理等方向中的急需解决的应用基础中的难题开展研究。实验室作为研究基地,为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路与系统硕士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模式检测与智能系统硕士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及多个省级重点学科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研成果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863子项目7 项、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重点项目1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3项、其它项目131项,项目总经费为2658万元。
共发表学术论文660篇。其中SCI收录41篇次,EI收录149篇次,ISTP收录59篇次,出版专著5部。鉴定项目22项,获得省部委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登记2项。
(二)人才培养
实验室汇集和培养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形成了一个水平较高、学风端正、学历结构合理、干劲足、和谐向上的研究群体。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4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安徽省皖江特聘教授1人、国外特聘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47%。 11人有国外留学或研究经历。
实验室现有硕士生210人,博士生31人。在实验室培养毕业的硕士生172人、博士生23人。已毕业的博士生在国内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外资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已经成为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领域有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开放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根据主要研究方向设立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收国内外访问学者。
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10多人次,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10人次以上。
扩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同行中也有多方面稳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上2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
(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规划
实验室位于安徽大学原实验楼的C座和D座,实验室科研用房集中,现有实验用房面积2052平方米。
目前我们建成的公共平台有:智能计算实验室、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实验室、现代成像与显示技术实验室、计算电磁学实验室、计算信号处理实验室、宽带网络与智能传感联合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EDA实验室。
实验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外开放运行。目前仪器设备价值651.6万元。其中单台件价值10万元的设备有183台,并做到专管共用。大型仪器设备对全校各院系开放,实现功能共享。
实验室将继续围绕建设,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进取。做好教育部和学校下达的各种任务。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落实“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计算科学(Computational Science)为主题,保持和拓展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重视学科交叉,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在争取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大奖,培养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年轻学科带头人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