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

更新时间:2024-10-03 15:57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属计算机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发展历程

2004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属计算机类专业,专业代码为590101。

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590101)和数据库管理与开发(专业代码:590168)合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610201)一个专业。

201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目录,其中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保留,专业代码由610201调整为510201。

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计算机系统与信息处理知识,具备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系统搭建、大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从事信息产业、商务服务业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规格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有信息采集的需求分析与采集方案设计能力;

(3)具有信息检索、甄别、整理、去重、存储、语义分析能力;

(4)具有信息处理系统搭建、应用部署、运行管理及安全管理能力;

(5)具有数据分析、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基本能力;

(6)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具备数据库设计及应用系统开发能力。

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

信息采集技术、关系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数据系统部署与运维、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处理技术等。

程序设计基础、Java开发入门与项目实战、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图像处理与动画制作、移动终端UI设计、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基于iOS平台)、移动终端服务器管理与开发(基于PHP技术/基于.NET技术)、手机游戏策划、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移动Web开发、移动互联网站运营与管理、移动互联软件测试、企业级移动项目开发等。

实习实训

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掌握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及核心技能;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时间安排,建议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1)企业类型:合资、独资、国有、私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类型的企业。

(2)经营范围:从事各行业信息采集、信息服务、信息处理及分析的企业,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的生产与销售等。

(3)管理水平:原则上应具备管理成熟度三级及以上水平,体现为至少在工作过程中运用稳定的、正式的、基于过程的系统方法,可获得符合目标的数据并存在改进趋势。较为理想的企业应在此基础上重视持续改进,结果良好且保持改进趋势。最佳的企业管理应具有成熟的综合改进过程。

企业应具有规范的管理标准,具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单位的信息系统有专人管理,历史数据具有较完善的存储管理机制,组织架构合理、工作流程清晰、分工职责明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采用信息进行内部管理和运行,优先选择获得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单位。

主要实习岗位有市场调查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处理等,也可担任运维工程师、技术支持人员、软件产品销售员、办公室文员、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等。

在校内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大数据处理等实训;在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分析与预测、数据库管理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企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相关岗位工作5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分析与数据库管理等实际工作。

学校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取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如初级职称的教师参加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原则上要在中高级职称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参与过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优先考虑。

设备资源

安全保障:建立并执行规范、完善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并执行严格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相关版权管理制度。

专业设施设备:计算机(客户端)、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通讯介质、相关辅助设备、办公设备及相关软件等。

信息资料: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相关技术资料。

质量保障

实习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结束时提交顶岗实习企业证明材料,必须提交以下成果中的任一项:

(1)顶岗实习总结报告一篇;

(2)实习期间形成的技术方案或论文;

(3)实习期间完成的实物作品的图文说明材料或音视频说明材料。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工作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实行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双方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定。

(一)考核内容

顶岗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鉴定、实习过程记录和师生沟通、实习报告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比例如下:

(1)顶岗实习企业评价意见,占50%;

(2)顶岗实习周记录和师生沟通情况,占20%;

(3)顶岗实习报告质量,占30%。

(二)考核形式

考核由企业和学校指导老师共同完成。

(1)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在企业顶岗期间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企业实习总结报告的考核及学生实习期间顶岗实习系统的填报及周工作日志的填报考核;

(2)在学生顶岗实习中期和结束时,由考评组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考评一般在校内进行,亦可到企业进行现场考评;

(3)考核方式为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学生考核结果在合格及以上者获得学分。

(三)考核组织

成立顶岗实习评价机构,由学校、企业、教务部门及教学院系共同组织实施考核。考核小组应由院系负责人任组长,成员包括企业顶岗实习辅导员、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兼职教师等。

(1)学校:提出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的总体要求和工作进程;

(2)企业:参与考核评价方案的制订;

(3)教务部门:提出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总体方案,汇总、分析全校考核评价结果,提出改正建议;

(4)教学院系:根据考核评价总体方案制订考核评价标准,负责评价考核的组织与实施,成立专门机构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考核和评价。

(一)管理制度

与实习单位合作制订顶岗实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顶岗实习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制订质量评价指标,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应制订以下管理规定:

(1)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

(2)学生顶岗实习守则;

(3)顶岗实习学生请假、辞职管理制度。

学校应拟定学生实习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协议应包含顶岗实习的时段、联合培养方案、承担教师的酬金及责任、顶岗实习管理、学生顶岗实习补助、学生安全保险事宜、企业接收学生就业条件等基本内容,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还应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安全教育责任书;与企业指导教师签订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协议。

校方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无论是学校安排还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学院均须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其内容应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学生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实习协议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院系的主要负责人为顶岗实习第一责任人。院系有义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制订实习大纲及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并在实习前一周发给学生。校方应与企业协商,确定校内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学生的分组等事项。

实习单位负责实习学生的指导、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并经常与学院保持联系,客观真实地向学院反映学生在单位的实习情况。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生产一线岗位。实习期满后,实习单位应对实习学生给出书面鉴定,填写“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作为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依据。企业有义务为顶岗实习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预防实习期间可能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等事故。

(二)过程记录

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要求学生每周在平台上填写顶岗实习周记录,周记录内容包括周考勤、安全教育内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参加的工作内容与收获、学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编制顶岗实习报告提纲、撰写顶岗实习报告等。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每周根据学生周记进行指导,并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录入周指导记录,内容包括工作态度教育、劳动安全提示、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学习指导、专业方面的指导、顶岗实习报告的指导、对更换实习企业的学生提出办理手续要求等。

没有使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提交书面或者电子周记录的方式汇报每周的工作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周总结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

另外,教师与学生飞信交流、微信交流或者QQ交流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指导过程予以记录。

(三)总结交流

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应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并在实习结束后1周内将相关材料交给指导教师。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实习单位简介(对实习单位的性质、总体发展状态作简要报告);实习记录(要具体真实地记录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实习总结(对实习过程和工作内容的感受,应突出实习过程中本人在职业素质和岗位综合能力等方面提高的内容)。

实习指导教师应做好实习的总结,并对顶岗实施过程和网络化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下一届顶岗实习实施意见。

培养模式

(1)改革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教育部门应重视教材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要指导作用,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就应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代替课本中落后的计算机技术,在教材编写中,还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内容相结合,让教材能为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设备提供理论依据,才能够使学生的知识不与社会先进生产技术脱轨。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充分结合时代要求,淘汰掉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落后的教学设备,应注重新设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运用先进的媒体设备保证学生的需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2)建设一支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的教师队伍。高校应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应通过招聘人才的方式,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整体素养;其次高校还应对本校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能力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的方式,让教师掌握先进的培养人才的能力;高校还应利用好相关考评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热情,确保教师通过考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多汲取先进教学经验,从而用自己专业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3)加强校企合作。高校要引进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当中的,例如智能家居设计项目,提高自身思考、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创新能力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精神。

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标准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含金量高和知名度高的评价组织推出的证书,将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大数据平台运维、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三个“1+X”证书作为试点,解读并分析出这三个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且结合前期调研的就业岗位需求及岗位标准,重新修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重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

将引进的三个“1+X”证书分为初、中、高三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根据前期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解读,梳理出相应级别的知识点、技能点等,然后将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的知识点、技能点及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加或删除部分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契合度比较高的,通过常规课程学习后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对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差距大的,或者课程设置中缺少对应课程的,通过单独设置实训项目进行考前培训,最大程度做到书证融通。具体认证考试安排设置如表1所示。

“三教”改革

包含优化教师团队、促进教材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模块。

优化课程评价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同步进行,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和专业课程考试也可以同步安排。通过免考或者免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实训课程,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1+X”考证。较高的“1+X”考试过关率,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就业自信。“1+X”证书制度与国家“学分银行”两项制度的实施,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果的互通互换提供了参考依据,使终身教育理念和制度实施在职业院校真正落了地,为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了保证。

(代表院校: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发展前景

职业证书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NCRE)数据库技术证书、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移动应用测试工程师、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MIEC)等。

专业衔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在市场调查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处理等技术领域,从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运用、数据库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2年8月2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