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4 11:43
让-皮埃尔·达内(Jean-Pierre Dardenne),1951年4月21日出生于比利时列日省昂日,比利时导演、编剧、制片人。
1954年3月10日,让-皮埃尔·达内出生在比利时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后来,他迷上了戏剧,前往布鲁塞尔的比利时艺术传播学院学习戏剧表演专业。
1972年,先是参与了由剧作家阿尔芒·加蒂的戏剧《杜鲁提特谴队》的拍摄,然后又参与了一部由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学生集体参与创作的戏剧《艾德琳门》的摄制。
1975年,受到列日省文化厅的一些资助,便在默兹河畔成立了制作纪录片的公司“偏航制片公司”。
1978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Le chant du rossignol》,从而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导演生涯。
1981年,执导纪录片《真相不再回答》。
1987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布鲁诺·克雷默、杰奎琳·博伦合作主演的剧情片《法尔什》,这是让-皮埃尔·达内执导的首部电影。
1994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成立了“LesfilmsduFleuve”制片公司。
1996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杰瑞米·雷乃、奥利弗·古尔迈、索菲·勒布特联袂主演的剧情片《一诺千金》,该片入围第4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1999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奥利弗·古尔迈、艾米莉·德奎恩联袂主演的剧情片《美丽罗塞塔》,该片获得第5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2000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担任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2002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奥利弗·古尔迈、摩甘·马林纳合作主演的剧情片《他人之子》,该片入围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该片被《视与听》(英国电影杂志)评选为“十年30部电影”之一。
2005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杰瑞米·雷乃、黛博拉·弗朗索瓦、奥利维耶·古尔梅联袂主演的犯罪片《孩子》,该片讲述了靠政府津贴和非法交易生活的布鲁诺和索尼亚意外生下了孩子吉米后,因为孩子和以后的生活而分道扬镳的故事,该片入围第3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原创剧本奖,获得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并代表比利时角逐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他凭借该片获得第3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奖。
2006年,与吕克·达内受邀担任了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像机奖”的评委会主席。
2007年,与其他34位导演联合拍摄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的3分钟短片《每人一部电影》。
2008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安塔·多布罗西、法布里齐奥·罗吉恩、杰瑞米·雷乃合作主演的剧情片《罗尔娜的沉默》,该片讲述了非法移民罗尔娜为了获得户籍和瘾君子克劳迪假结婚,结果自己也陷入另一个假结婚陷阱的故事,他凭借该片获得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之后,该片被《纽约客》(美国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被法国《电影手册》评选为“十佳影片”之一。
2011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西西·迪·法兰丝、托马斯·多雷、杰瑞米·雷乃领衔主演的剧情片《单车少年》,该片讲述了一个被生父抛弃在孤儿院的西里尔误入歧途,在萨曼莎的关怀下又迷途知返的成长故事,入围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获得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他凭借该片获得第24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之后,该片被《视与听》(英国电影杂志)评选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被《电影评论》(美国电影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12年,与阿斯哈·法哈蒂、泰伦斯·马力克等人一同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受邀入选“2012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成员;同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担任剧情片《锈与骨》的制片人;其次,他还担任了剧情片《山之外》的制片人。
2014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玛丽昂·歌迪亚、法布里齐奥·罗吉恩、奥利维耶·古尔梅合作主演的剧情片《两天一夜》,该片讲述了一个叫桑德拉的年轻女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并换取她可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机会的故事,入围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并代表比利时角逐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他凭借该片入围第2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之后,该片被《视与听》(英国电影杂志)评选为“年度二十佳影片”之一。
2015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担任剧情片《女仆日记》的制片人。
2016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阿黛拉·哈内尔、杰瑞米·雷乃、奥利弗·古尔迈联合主演的悬疑片《无名女孩》,该片讲述了年轻女医生杰妮探寻黑人妓女死亡真相的故事,该片入围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第4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奖;同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担任剧情片《毕业会考》的制片人;其次,他还担任了剧情片《天文馆》的制片人。
2019年,与吕克·达内联合执导由伊迪尔·本·阿迪、奥利维耶·邦诺、米尔·阿克赫迪乌联合主演的剧情片《年轻的阿迈德》,该片讲述了一个比利时少年接受了极端主义解读的《古兰经》后,意图谋害自己老师的故事,他凭借该片获得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巴黎时间2022年4月14日,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公布,让-皮埃尔·达内执导的《托里和洛奇塔》入围。
让-皮埃尔·达内的父亲吕西安·达内是一名机械制图员,他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抵抗运动,后来他成为基督徒并经常参加宗教活动,他的母亲是一名歌唱演员,后来她开始专职照顾家庭,同时他还有一个弟弟吕克·达内,一对姐妹。
让-皮埃尔·达内的美学原则即追求简化而不繁复,减少不必要的矫饰而直抵事件的核心。因而他较少依赖建制镜头,喜欢追随对视觉提喻的偏好,通过局部的视角来揭示全部(《电影世界》评)。
让-皮埃尔·达内的镜头客观冷静,始终对准底层人民的现实问题,他力图展现人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及困惑,构建了别具特色的影视王国,为观众们带来直扣心灵的精神回响(《西部广播电视》评)。
让-皮埃尔·达内的创新之举在于为社会电影的领域引入了单一视角的美学,他的电影没有说教、没有怜悯、没有惺惺作态的多余评论,几乎就是生活的还原。此外,他以其粗糙的视听影像营造了真实的比利时庶民世界(《世界电影》、《文艺生活:下旬刊》、《电影》综合评)。
让-皮埃尔·达内在相对封闭的创作环境里用简单的思维逻辑去思考生活。他继承了欧洲写实主义的传统并加以极致化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似于罗伯特·布列松式的克制、隐忍并带有特殊美和敏锐感的风格,并且在其影片对客观现实的处理方法上更是烙有真实电影的影子(《电影评介》评)。
让-皮埃尔·达内在剧情片的制作中也坚持“开放”的状态,不用复杂的设备,坚持稳健的手持摄影,注重细节,发现日常的戏剧性,让“寻常”焕发出写实主义的人性光辉。他的电影里的创作手法已见端倪:手持摄影和偏于黯淡的色彩传递出朴拙的真实感和震撼度;剧情以小见大,耐心铺陈,细节处带来重大转折,于无声处听惊雷,真实和未知交织出扣人心弦的质感(Mtime时光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