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6 14:12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从形式上分来看,讲唱文学可以大别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的文,只唱不说,如竹板书和快书。一类完全用散文,只说不唱,如评书。一类是韵文和散文相间使用,有说有唱,如大鼓词、牌子曲、弹词和宝卷。根据历史发展脉络来谈,韵散相间体是主流,这可以向上推到唐五代间的变文、两宋的话本和金元二代的诸宫调。单纯散体和单纯韵体是从韵散相兼体派生出去的,这大概在明代表现得最为清楚,到了清代便都繁荣滋长,蔚为大观。当然,这也不妨碍三者之间互有汲引和穿换,如单纯韵体偶尔夹用一些散体表白之类的情况。韵散相兼体也大体可以分做两种:一种的韵文以较为整齐的字数组织而成,像宝卷的十字句法和弹词 的七字句法。当然,这也不妨碍它在局发上加以变化,有时可以适当地增添衬字;也不拒绝吸收外面的营养,像宝卷里就能掺杂小曲,弹词也常常摘用词调。这一种应该说是保存韵散相兼体的原始形式。另一种的韵文部分则比较复杂,不但句法参差,长短不齐,而且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感情配合作品的内容,把只曲排列成组曲,很像元明间杂剧和传奇的联套。这是韵散相兼体的变格,是承袭了金元间诸宫调的规范,它所用的曲牌主要四明清两代的民歌和小曲。牌子曲和鼓子曲便属于这一种。至于其他两类,单纯三体比较简单:其语言较为接近书面语言或用通行文言的叫做“墨刻”,评书《三国演义》属于这一类。
语言基本上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加工的叫做“蔓儿活”,评书《三侠五义》属于这一类。单纯韵体一般都是整齐的字句,和宝卷弹词的句法相差不远。也有一些受到韵散相兼体中组曲影响的,如快书中的联珠快书便是用春云板、流水板和联珠调依序组成,不过这样的形式终究还是少数。从讲唱文学流传的地域来分:评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通行,以北方官话讲说的《东汉》、《隋唐》是到处都受欢迎的,用扬州方言讲说的《三国》、《水浒》也有其独具的特色。鼓词、牌子曲、竹板书和快书流行于北方,鼓词的地域色彩特别浓厚,如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奉天大鼓之间的区别很大,在道地的农村产物怯大鼓和城市文人编演的子弟书经过消融阶段而形成的京韵大鼓是北方鼓词的代表。牌子曲是北京专有的讲唱文学形式。快书在山东以讲唱武松故事得到“武老二”的称号。坠子在河南是从莺歌柳和道情的合流而产生的。中国有许多的历史文物,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