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3:45
许班王是潮州后七贤之一,明末政治家、诗人,忠直良臣,著名孝子。进士出身,官至兵部郎中。为官有惠政,史称其“不废诗酒而事治”。明清鼎革之际,因不降“九军”,“为母代死”,惨遭杀害,以“死孝”载于方志,像挂潮州孔庙。
许班王(1605-1646),名国佐,字钦翼,号班王、旧菴,自署名百洲堂主人、班斋主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明末政治家、诗人,忠直良臣,著名孝子。
许班王生性豪宕,最嗜诗、酒二行,与揭阳著名县令冯元飚诗文相和、交为好友。据冯记载,许班王“每一文成,必呼大白,拈毫拈韵,发狂大叫,辄惊四筵。”
许班王先后中举人、进士,初授四川叙州府(今四川省宜宾市)富顺县令,因惩办豪强受诬陷入狱,与 “岭南三忠”之一的陈子壮结识狱中。两年后脱罪,调任贵州遵义县令,后擢兵部职方司主事,又转授员外郎,升郎中,兼督九江饷务。
明清鼎革之际,许班王见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朝臣倾轧,有才难施,知已无力回天,满怀忧愤,辞官故里。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揭阳武生刘公显趁乱聚众起事,号称“九军”(部下有九支部队),次年攻破揭阳城,大肆杀掠,并抓了许班王的母亲,企图逼许班王归顺。许班王在外议事闻知,不顾亲友劝阻,策马只身直闯“九军”大营,欲以身代死。许班王见“九军”不过一班乌合之众,全无爱民之心,虽受严刑拷打仍然不从,关押1个多月后,终被刘公显杀害,年仅42岁,时以“死孝”论其节,被尊为潮州后七贤之一,像挂潮州孔庙,事载历代《揭阳县志》《潮州府志》《广东省志》。
许班王遗著有《蜀弦集》《百洲堂集》《旧菴拙稿》《班斋数句话稿》等,其中《班斋数句话稿》为科举制文集。可惜由于兵乱,大多失传,目前能看到的仅存其侄孙、清朝进士许登庸网罗纂辑的版本。
许班王墓原在揭阳县城西门外邢浦施,民国年间族人迁至黄岐山西麓走马陵与其曾祖许守愚同穴并加修建,为潮州四大名墓之一,现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许氏宗祠设有许班王纪念馆(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西马路中段)。揭阳许氏宗祠为许班王的曾祖父许守愚所创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许班王出生在揭阳县城玉滘溪旁的许氏大宅,他的曾祖父守愚,亲祖父公望,伯父有寰、有宙都是举人,清朝太子太师田从典谓其“三世四孝廉,簪缨绵延”。
许班王天生异稟,“读书七行并下”。儿时曾装睡出游,回来见书被父亲收走,急中生智将墙上历书熟读一夜。翌日,父亲责问,谓半夜如厕,返房书本被窃,只得翻阅历书。考之,倒背如流、对答无误。
天启六年(1626),浙江人冯元飚出任揭阳县令,与许班王诗词相和,交为好友,亲为班王《百洲堂集》作序,并将爱妾黄月容一路携带之“朱圣姑母”神像并祀于班王倡建之大东桥头“双忠庙”, 后俗称“姑母宫”。
崇祯元年(1628),许班王与同乡赴考途经太仓,无意戏弄了退休大臣王世贞之子,王先礼后兵邀宴,以无眼面猪头试客,正当众人为难,班王急智将筷插向猪眼处,拱手曰“无眼不识太仓王”,宾主误会尽解。
相传,许班王崇祯戊辰科(1628)进京赴考,同乡六人入住客店,有一奇花忽开七朵,店主谓此兆必全中进。班王心思如此当要一娇妻。翌日,一花凋谢,店主慌问何人错定主意。果然,唯独班王名落孙山。
许班王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中举人,崇祯戊辰科后迁延三年,至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中进士,衣锦还乡,从进贤门入城。后授四川富顺县令,为官有政声,史载其“不废诗酒而事治,民争颂之”。
到任富顺县后,许班王发现当地豪强与朝廷权贵勾结,残虐百姓,历任县令无人敢过问。他不顾反对加以惩办,勒令释放奴隶、焚毁契券,邻近州县纷纷效仿,大快民心。
许班王裁抑劣绅,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他们流言构陷,终使班王丢官,与直谏蒙难的忠臣陈子壮同囚狱中。陈以《蜀国弦》相赠,后许诗集以“蜀弦”命名。两年后,班王沉冤得雪,调任贵州遵义县令。
崇祯十年(1637),许班王与其父有寷修葺宗祠时,因念及亲祖母余氏为侍婢(俗称“赤脚”“走鬼”)出身,依礼“赤脚不能入祠”,遂于祠堂东侧,为其专建生祠,并亲题门匾“许氏庶祖祠”(俗称“阿婆祠”)。
许班王后历任兵部主事、职方司员外郎、郎中兼督九江饷务。其时,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已风雨飘摇,但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朝臣相互倾轧,班王有才难施,知已无力回天,乃忧愤辞官,回归故里,侍奉双亲。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消息传来,许班王悲痛不已,即同揭阳官员率士子至孔庙哭祭崇祯皇帝。其后,清军入关,南明小朝廷驰召复职,因父亲病重未能成行。
清朝顺治二年(1645),揭阳武生刘公显趁乱起事,号称“九军”,次年攻破揭阳城,抓走许班王母亲,企图逼其归顺。班王在外闻知,只身闯营欲以身代母,因不愿跟从终被杀害,时以“死孝”论其节。
〔明〕揭阳县令冯元飚:
班王故称善剧,剧于酒,于诗,于谈,于笔,无不可谱;而尤剧于文,古今文人断须呕肝,搔首捉鼻,不可必至之境,班王以嬉笑得之,定自第一。
〔清〕太子太师田从典:
(许班王诗)任真孤诣,动与天游;而微致巉耸,格韵铿锵,视世之描画头角,优孟衣冠,拘拘于规抚唐人者迥别。
〔清〕揭阳县令刘锡铤:
(许班王诗)作喻有楞严味,奇怪有老庄味,预料时势如卜三式,《行路难》等篇如董解元,《邸报》诸篇忧国忧民逼近老杜。且通卷天然真趣,不倚于人,浑然太白。
〔民国〕岭东著名学者温丹铭:
余谓班王诗吸髓于古乐府,而佐以青莲(李白)之逸,长吉(李贺)之怪,东野(孟郊)之生,浪仙(贾岛)之僻,香山(白居易)之真,务在吐弃凡近,独辟蹊径。
〔民国〕揭阳著名学者林清扬:
公生而韶令,奇慧绝人,为诗瑰奇矫变,独具天才,几窜太白之室。……居官立朝,凛凛具节概。……孤忠大节,天不负之。
〔当代〕揭阳民俗博物馆馆长孙淑彦:
许班王是既“死于孝”,也是“死于忠”。
〔当代〕揭阳社科联主席郑智勇:
忠孝不能两全,许班王却以生命完成了两者。
〔清〕海阳举人谢锡勋:
粤荔方他蜀弦强,蜀弦名作蜀诗章。
清腴一味凭君嚼,知是书香是荔香?
〔民国〕许鸿璋
千年数豪杰,半世胜一生。
揭岭三片骨,天下增完人!
〔当代〕潮学专家曾楚楠:
生逢叔世事堪伤,佐国无门遗恨长。
气节忠心垂万代,满城争说许班王。
〔当代〕揭阳百岁画家孙星阁:
揭岭有公山有骨, 千秋忠孝记成仁。
〔当代〕惠来诗社副社长林烱亮:
为官深解关民疾,作子孝存舍己身。
《潮州府志》有关许班王传记
清·雍正《揭阳县志》有关许班王传记
清·乾隆《揭阳县正续志》有关许班王传记
清·光绪《揭阳县续志》有关许班王传记
许班王传略
许氏源远堂世系图及世系表
浙江象山清道光至民国年间《许氏宗谱》
许班王诗集
揭阳先贤许班王学术研究会成立专刊
1.墨浓杯深意悬悬(孙淑彦、陈鸿辉)
2.先贤许国佐轶事(许鹤卿)
3.孤忠大节天不负(郑智勇)
4.良辰吉日盛典 共仰先贤高风(涂小洁)
5.梦回一拂横舟剑——吾邑先贤许国佐诗《下泸清》赏析(陈惠国)
6.缅怀许公诗词楹联(揭阳诗社)
7.揭脉名臣擎天传(许成初)
8.许班王诗选
忠国孝母许班王
许国佐(1605~1646年),字钦翼,号班王,旧庵,自署百花堂主,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在城(今榕城)人。国佐性格豪爽,天资聪敏,酷爱诗酒,侍奉双亲至孝。
明朝天启七年(1627)省试考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登进士,选授四川叙州府富顺县县令。
任职期间,许国佐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广施善政,尊重乡贤,体恤民情,设议局、均税赋、废奴制、严惩横行霸道之土豪劣绅,百姓大为赞颂,也使邻县相互仿效。一时间,轰动巴中、巴西、川南等地区。由此也就得罪了不少祸害地方之权贵,他们便暗中勾结,买通了川军提督洪文峰,巡抚牛兆山,捏造“私调兵马剿山灭寨,草菅地方烧杀无度和撰题反联、欺君罔上”等罪名,将国佐革职查办,囚禁天牢。
后来,幸得朝中诸多知情的忠良和川南百姓极力为国佐申诉辩诬。两年之后,冤案终于澄清昭雪。朝廷便将这位公正廉明、抗暴治县的许国佐调任贵州省遵义县县令。
在此期间,正值朱明王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江山摇摇欲坠之时,关外满清皇太极和多尔衮统帅15万满、蒙精悍大军再度扑向山海关,试图破关之后攻取北京;李自成等13家农民军蜂起于四起。陕西、河南各省,到处攻城略地;朝内百官又结党营私,明争暗斗,狱中人满为患;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处处疑忌,滥杀功臣良将;满朝文武百官人人白危,忠良之士纷纷隐退……
崇祯十年(1637年)春,皇帝急召政绩卓著的贤明县令许国佐人京,升任兵部主事,协同刚从狱中释放的兵部尚书傅宗龙统领边军30万,开赴燕山御敌。
初试锋芒,许国佐从战略上倚仗险要地势,利用敌军常胜的骄气,从战术上采取“据险设伏,诱敌人网,施行火攻,分割围歼”。傅尚书依计而行。结果,几经激战,竞用5万边军就大破强敌15万精悍步、骑兵,使敌兵伤亡过半,大败退回了辽东。而后,许久未敢轻举妄动。
燕山大捷,龙心大喜,视许国佐为扶国栋梁,中流砥柱,升职为兵部员外郎,兼督九江饷务。
就在许国佐为国家力挽狂澜之时,突然接到一封家书,告知父亲许有寷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许国佐顿时放声大哭,哭毕之后他踌躇了:论忠,他必须为国而死;论孝,他必须请假而归。倘若不归而父死则极为不孝;不孝之臣则天下切齿,何以辅助朝政?
苦思了两昼夜,他终于无可奈何地决定:天下事只有由君王自为了。
崇祯皇帝终于恩准这位兵部属官回乡尽孝,并赐予御用灵芝草一对以宽慰他。命其尽孝之后即速回朝辅政。
崇祯十七年(1164)三月十八日,甲申国变,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国佐在家闻讯,即刻昏厥过去,醒来失声痛哭。于是便披麻戴孝,光着脚板率领知县吴煌甲及一众官吏,跪哭于揭阳孔庙。回想多年来匡扶社稷的百般心计竟然随皇上的仙逝而付之东流,不禁眼前一黑吐血倒地。事后,他带头在县衙为崇祯设灵祭奠,闹了49天,竟瘦了10多斤。
而后,明室旧臣马士英等拥立福王(弘光皇帝)朱崧在南京即位,意图复国,召国佐到南京复职勤王。国佐因父亲病重侍奉汤药而未能赴任。次年,清兵攻破南京,杀害了福王。明室遗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隆武皇帝)在福州即位,诏令许国佐复职兵部侍郎,速到福建辅政。此时,恰逢父亲去世又未能成行,等到许父安葬之后,闽粤到处已经兵荒马乱,道路不通,无法赴任。
清朝顺治三年(1645)六月九日,揭阳县龙尾乡石坑村武生刘公显,因官场失意,便聚众造反。自称“大明镇国大将军领九天都督”,招集江西流民首领曾诠、福建流民帮主马麟等人马,号称“九军十八将”,先后攻占揭阳城外各都乡寨。
次年初秋,九军探得揭阳县令吴煌甲积劳病死,继任县令赵甲谟又失职获罪入狱,许国佐与罗万杰(揭阳人,崇祯十六年退隐之吏部主事、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人离县未归,城中协守官员不多。便乘机设计智取了揭阳城,捕杀了知县谢嘉宾,都司黄梦选,推官刑之桂等官吏78人,只留下许国佐之母余氏老夫人作为人质,谦恭礼待,用车马送往桃山都九军大营,以此胁逼许国佐入伙。此时,许国佐正和罗万杰在潮州府衙与潮惠巡抚程峋等人策划募兵勤王,抵御清兵,护卫福建小朝廷;另一方面对揭阳九军施行剿抚之事,突然闻讯揭阳县城已被九军攻陷,城中官吏士绅均遭九军斩杀,老母亲也被九军扣留为人质……。
国佐闻讯,顿时五脏崩裂,昏倒在地。醒来时痛不欲生,立刻辞别众官,飞身上马,快马加鞭,直奔揭阳。
刚到揭阳,只见残垣倒塌,尸骸遍地,烟火未熄,四野成灰……。他顾不了许多,只想直闯敌营,以身换回亲娘,若能如愿,虽死无憾;若为救母而被迫屈身事贼则宁死不从。
国佐来到榕江,北河横亘眼前,波涛滚滚。此时正值劫后,途中行人稀少,江面舟楫绝迹。国佐救母心切,挥鞭策马跃下寒冷的江波之中,双手拉紧缰纯,随马泅渡过河。
国佐终于策马冲进桃都山前九军大寨。刘公显得知国佐到来立刻恭身出迎,厚礼相待,百般劝其归顺,共举反旗,国佐誓死不屈从。
刘公显深知国佐乃辅国贤臣,忠孝驰名江南。若欲召令百粤,非此人莫属,便把国佐囚禁起来,厚礼款待,意图慢慢瓦解他的意志。
后来,揭阳百姓聚众密谋劫狱救出国佐,不料计策被九军密探侦破。于是刘公显先将国佐杀害,国佐被害时年仅42岁。这时,隐居在桑浦山下玉简峰的辜朝荐,闻知国佐被杀的噩耗,顿时悲愤填膺,用剑在峰前石崖之下凿下四个大字:天绝南臣。
国佐生前著有诗集《蜀弦集》、文集《班斋数句话》、《旧庵拙稿》等。其诗集于清乾隆年间,由其侄孙(进士)许登庸辑纂成册。
许国佐忠国孝母的事迹以及文学上的成就一直激励着后人,为纪念和弘扬这位先贤的精神,今揭阳市成立了“许班王研究会”。
(载《中华劝孝歌》第四篇.倪烈水编.2010)
尽忠死孝许国佐
许国佐,原名钦翼,号班王,又号拙庵,自署名“百洲草堂主人”,揭阳县榕城北滘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他出身于世代冠冕之家,自小聪明好学,有胆识,胸怀大志,有忧国忧民之心。他还长于诗文,常与朋友唱和,才华横溢,文名远播。当时县令冯元飚,也善吟咏,两人相交为友,时逢乱世,盗贼蜂起,地方时常不得安宁,天启元年(1621),许国佐与县令倡建涂塔宫于南滘,祀唐代张巡、许远二忠臣。开光之日,许国佐到场称颂张、许二公,忠贞不屈,为保唐代半壁江山,保护江淮人民死守睢阳孤城,最后壮烈牺牲,封“双忠圣王”,享受万代香火。他激励有志之士,要以张、许二公为榜样,保卫动荡不安的大明江山。时值明朝政府腐败,社会动乱,陕北李自成日益猖狂,有胁迫帝京之势,关外满族势力强盛,虎视眈眈,许国佐与冯县令,建双忠庙,正是为了激励民众,奋起保卫家国之心。
天启七年(1627),许国佐到省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上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授四川省富顺县令,富顺有豪强与朝中权贵勾结,残虐百姓,历任县官,多无敢过问,成为富顺一县之大患。国佐到任,了解此情,立即惩办豪强,下属佐官,都劝其慎重行事,莫逞一时之气,惹来恶果。国佐血气方刚,不听劝阻,惩办县中不法之徒,还状告朝中权贵为其幕后。果然得罪了朝中权奸,被反咬一口,陷于狱中,幸得当年朝中还有些忠良之人,大力为他申辩,反复调查,经历两年,得以脱罪。复职后,调任贵州遵义县令,治理有方,人民拥戴,遂擢为兵部主事,不久,又转授员外郎,升郎中,兼督九江税务。在京几年,虽不断高升,但却难展平生所学,江山岌岌可危,群臣犹争名夺利,崇祯皇帝又刚愎自用,猜忌有功之臣。眼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乃辞官归家,不久,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明皇朝宣告灭亡。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揭阳武生刘公显,聚众于霖田、蓝田二都宣布起义,建大营于南塘山,部下有九支人马,号称“九军”,九军打着“反清复明”旗号,多次进攻揭阳城,当时潮州一带,已属满族统治。县令吴煌甲合同城中士绅“内葺城池,修战备,外让乡民筑寨堵御”。九军攻城不克,乃大破城外一带乡寨,抢劫粮食,杀人放火,不少富庶乡村,皆成平地,乡民组织团练,保卫家乡,在西门外乔林寨与之对抗。后来,吴煌甲病逝,九军又得郑芝龙之助,方把揭阳城攻破。
九军入城,富户绅士皆被捉拿,勒索粮食财物。许国佐在外作客,其母遭逮捕,许国佐意图营救。刘公显寄言要许国佐来换母亲。许国佐是个孝子,不听亲友劝阻,只身直闯九军大营,会见刘公显,以换放母亲。刘公显素闻许国佐大名,又曾在朝廷任职,乃以礼相待,劝其归顺,共图大业。许国佐见九军大营混乱,纪律松弛,又见其所作所为,全无爱民之心,乃是一群乌合之众,“反清复明”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又见郑芝龙、刘公显等,都是有野心之人。义军,本应有起义的纲领,解决民困的行为与法则,但都没有,混乱一片,简直是一伙贼寇,所以坚决拒绝,刘公显再三劝说,都无结果,又耳闻许氏家族正在策划劫牢救人,刘公显恐夜长梦多,乃将许国佐杀害,临死时,许国佐被动了大刑,体无完肤,许国佐骂声不绝,时顺治四年(1646),许国佐年仅41岁。
许国佐是后七贤之一,很有文名,尤好吟咏,他的诗风独辟一境,他的遗著有《蜀弦集》、《百洲草堂集》等。现在,揭阳文史学界曾组织“许班王文学研究会”,研究他的著作。
(载《揭阳日报》2012年10月7日第8版,作者林道成)
许国佐与许氏庶祖祠
许国佐,字钦翼,号班王,一号旧庵,揭阳榕城(西门)人,明代天启七年(1627)举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出仕四川富顺县知县、兵部郎中等职,有《蜀弦集》、《百洲堂集》等诗文存世,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潮州后七贤”之一。但许国佐为其亲祖母建造专用祠堂——许氏庶祖祠的故事,则是潮汕地区鲜为人知的彰显孝道的史话。
许氏庶祖祠是我国传统女祠中的婆祠(女祠包括节烈祠、祖姑祠和婆祠),位于榕城西马路许氏宗祠东北侧,坐北朝南(与宗祠朝向相同),是潮汕传统“四点金”院落建筑。祠堂前有小阳埕,阳埕前侧为许氏临街(西马路)民居,西侧为许氏明经第(坐西朝东,建于清代后期),东侧为庶祖祠和明经第开阔进出口。祠堂门匾阳刻“许氏庶祖祠”5个行书大字,据说是许国佐亲自题写。祠内建筑古朴素雅,东西厢廊外墙各开一圆形“子孙门”与火巷相通,后堂宽敞,正座设有女祠主牌位,堂匾失考。许氏庶祖祠大约建于明代崇祯丁丑年(1637),是许国佐为其亲祖母金陵贞勉余氏建造的专祠。余氏乃许国佐祖父许公望(许守愚长子,举人,仕湖广祁县、福建顺昌知县)侧室,故其专祠称为“许氏庶祖祠”,俗称“婆祠”。余氏原为许公望侍婢(俗称“赤脚”、“走鬼”),金陵人氏,因在许家一次危难变故中能倾力救护许公望嫡子(许公望之妻卢氏育有六子),使其转危为安,深受许公望赞赏而被收娶为侧室(余氏育有二子,排行第七、八:长子许有寷,即许国佐之父,号万石,庠生,过继许公望早卒无子的五弟许公期为嗣;次子许有宣,号旭石),她的裔孙称她为“祖婆”。据说,许氏庶祖祠是目前揭阳地区尚存的唯一一座建造于明代的婆祠,也是揭阳地区建造时间最早的女祠之一,于2005年2月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氏庶祖祠也属于另一类型的祠堂——生祠,它是许国佐在祖母余氏祖婆还健在时就为她建造的(余氏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时间当在重修许氏宗祠的同一年(1637)或稍后不久。生祠是为健在的人建造的祠堂,里面供奉的是祠主的长生牌位,有祈寿祝福的意义,祠主去世后则改用神主牌位,用以祭祀,祠堂性质也随之变为普通祠堂。据许氏族谱载,西门许氏宗祠原是其八世祖许守愚(许国佐曾祖父,举人,仕南京池州东流知县)晚年开始营建的许氏祖祠(祀许氏榕城始祖玉窖公),但在万历戊寅年(1578)未就而卒,万历庚辰年(1580)由其子孙续建竣工。约60年后的崇祯丁丑年(1637),许守愚之孙许有寷(官至庆州通判)见宗祠颓废,遂“割产葺之,增置祭田,俾祀事无缺”,进行重修(清版《揭阳县正续志。懿行》)。其时,许国佐已在兵部任职官,父子皆仕宦显达。但宗祠重光、家族荣耀之际,许国佐父子却心存愧憾,因为宗法礼制有“赤脚(阿婆)不能入祠”的规定,即许国佐的祖母余氏阿婆百年之后,她的神主不能进入许氏宗祠配祀供子孙祭拜。其时许国佐父子在名分上虽属许公期裔孙,是余氏的“侄子孙”,但实为母子祖孙,血缘亲情天伦之属。所载,许有寷过房承嗣时尚幼,其生父母“教督之者益至”(《揭阳许氏族谱》)。许国佐为了报答祖母余氏的养育之恩和消除父亲的顾虑,遂将许氏宗祠东侧一“下山虎”宅居拆除,为祖母建造一座“双背剑”生祠建筑——许氏庶祖祠。在古代宗法文化中,建造祠堂属于报本追源、尊祖敬宗的重大举措,而为庶祖建造生祠更是彰显孝道之举。许国佐父子修宗祠、建生祠的做法,演绎的是崇孝报本的美德。
许国佐一生彰显孝道。继为余氏祖婆营建生祠之后,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许家余氏祖婆去世,为了表达对祖母血浓于水的亲情孝心,遂将位于揭西灰寨一座有“丝线吊金钟”美称的小山丘买下,送给叔父许有宣作为余氏祖婆的专用墓葬地(余氏墓今尚在)。南明隆武元年(1645)朝廷许以高官征用,许国佐则以父有寷有疾不就。同年,揭阳武生刘公显所率“九军”攻陷揭阳县城,烧杀劫掠,许国佐之母江氏被劫持。许国佐于是亲往“九军”大营,愿以身代母,赎回娘亲。因拒与“九军”合作起义,于1646年惨遭杀害,时年42岁。清版《揭阳县正续志》均称“时以为死孝云。”在明清时期潮汕历史文化名人中,许国佐被誉为忠孝典范代表人物。近代岭东知名画家、诗人孙星阁(十万山人)有诗《咏先贤许国佐墓》赞曰:“有明一代老诗人,吟到蜀弦百转声。揭岭有公山有骨,千秋忠孝记成仁。”《诗经》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世易时移,重提先贤许国佐建造许氏庶祖祠等彰显孝道的史话逸事,但愿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正能量能得到当代人们的了解和传承,使中华孝道这一传统文化中的“首善”(百善孝为先)能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载《揭阳日报》2013年9月23日第8版,作者谢若秋)
许国佐与许国佑的关系
1997年揭阳榕城西门许族发现位于揭西金和的本族祖婆余氏墓碑,碑文为: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吉日。明妣许孺人金陵贞勉余氏墓。孝子有宣/承重许国佑仝立石。这是一块明代末期的墓碑,它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潮汕先贤许国佐族史中的一些问题。
墓主余氏是明末潮州先贤许国佐(号班王,榕城人,许有寷长子)的祖母,现在榕城西门许氏宗祠东侧的许氏庶祖祠(追远堂)就是许国佐和他父亲许有寷于1637年为余氏建造的专祠(始建时是一座生祠)。余氏是许公望(明隆庆丁卯科举人,历仕湖广祁阳知县、福建顺昌知县)的侧室(侍妾,俗称阿婆),膝下二子,长子许有寷(号万石),次子许有宣(号旭石)。据载,许公望因痛惜其五弟许公期早卒无后,便将儿子许有寷过继给五弟为嗣。这样,余氏膝下实际上就只剩下一子即许有宣,这与余氏墓碑上的“孝子有宣/承重许国佑仝立石”相符。余氏墓立碑时为崇祯十五年(1642),据揭阳《许氏宗谱》(1995年)和揭阳地方史志记载,那时许有寷和许有宣兄弟两人及许国佐都还健在(许有寷约卒于明隆武元年即1645年末,许有宣卒于清顺治丙申年即1656年,许国佐卒于1646年),余氏墓碑上没有其长子许有寷和长孙许国佐的署名,则可作为许有寷已过继给其五叔公期为嗣的佐证。
余氏墓碑上的“承重许国佑”与许国佐是什么关系?据揭阳《许氏宗谱》载,许国佑是许国佐的叔父许有宣的长子,他与许国佐是堂兄弟。而潮州《许氏宗族》(1990年)则称许国佐和许国佑是许有寷的长子和次子,是同胞兄弟,这显然与余氏墓碑所载不符。因为“承重孙”一词是指嫡长孙即长房长孙,在古代宗法制度中指担负传承大宗重任的孙子,并非专指丧服而言。在潮汕地区,人们俗称嫡长孙为“大孙”,相关潮语有“大孙当尾仔”、“扶做承重孙”等。清版《揭阳县志。懿行》载:“许有寷……子国佐,进士,另有传。”许有寷和许国佐是父子关系,但许有寷已过继给其五叔许公期为嗣,“名分”上就不再是余氏的儿子。所以,余氏去世服丧期中称“孝子”和“承重孙”的必是许有宣和许国佑父子,许国佑必是许有宣的长子才可称“承重孙”。如果根据潮州《许氏宗谱》所载,则余氏墓碑上的承重孙应是许国佐。所以,许国佐和许国佑并非亲兄弟,而是堂兄弟。
据揭阳《许氏宗谱》载,许国佐有五男一女,第五子名号失传;潮州《许氏宗谱》载许国佑失传;许国佐派系的浙江象山《许氏宗谱》载“有宣失传”。为什么揭阳许族世系会出现这么多的讹误或“失传”呢?这主要与明末清初的“九军”事件有关。
据载,“九军”首领刘公显原是揭阳武生,其父为许家佃户,曾与许国佐结怨。刘公显功名遭革后聚众起义,经常进犯揭阳及周边地区,于1645年攻陷榕城,烧杀抢掠,劫走了许国佐之母江氏(事发时许国佐在府城潮州)。许国佐闻讯即亲赴九军营地希望以身代母,不幸被扣押胁迫并于次年遇害。九军后来投诚南明王朝,控制揭阳一带十多年。明末九军起事时,刚好是许族余氏祖婆去世、子孙庐墓(旧时丧俗,指父母去世后,其子孙在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的服丧期。九军攻陷榕城,与刘公显有宿怨的西门许族首当其冲,多人被杀或失踪。余氏墓位于今揭西金和与灰寨交界处的石牛埔许厝山(许族称“丝线吊金钟”,为许班王所有),刚好是“九军”的控制区。当时为余氏守墓的许国佑随时都会被九军发觉而发生不测。也许为了自保,许国佑对外不敢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改称“许文英”,隐匿在余氏墓地附近一陈姓村庄,遂与县城的亲人中断联系。今距余氏墓不远的揭西金和和顺乡下林村许氏就是当时余氏守墓者许国佑的后裔,他们世代相传其祖先来自榕城许氏“源远堂”,其开基祖许文英属揭阳许氏第94世(与许国佐、许国佑的世序相同)。但该村族老说其祖先许文英(许国佑是名,文英是其号)就是许国佐的胞弟,并说余氏祖婆去世时,长孙许国佐身在外地不能尽孝,由其弟许国佑代行承重孙之名(这种“代行”的说法是不合古代礼制的,因为承重孙健在,其名分是不能被取代的)。认为许国佐和许国佑是同胞兄弟的说法,这或许是受潮州《许氏宗谱》等的影响和对“承重孙”含义的误解。虽然下林村许氏原来的谱牒已失传,但他们作为榕城许氏的一个分支还是有一定依据的。据说,近代下林村许氏曾到榕城西门“源远堂”认宗,但却均因人为的原因而中断,至今未果。
许国佐是明代潮州先贤,许国佑是其堂弟,如果有关方面能做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或许能获得更多的共识,更好地推动地方文史的研究。
(载《揭阳日报》2014年7月21日第7版,作者谢若秋)